9月27日,沁陽市柏香鎮肖寺村村民在搶收玉米,力爭將損失降到最低。(楊帆 攝)
9月26日,在羅山縣一號旅游公路旁,一片片由綠色、黃色、紫色等不同色彩交織而成的創意稻田,吸引眾多游人前來觀賞。(郝光 攝)
金秋九月,五谷飄香。豐收季偏逢陰雨天,農作物秋收秋種需要注意啥?
我省秋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產量的45%,確保秋糧顆粒歸倉對完成全年糧食生產目標至關重要。
“這兩天我去了豫南的淅川、鄧州和豫北的安陽縣、淇縣等地,部分地塊還有很多積水,農業機械不能下地作業,嚴重影響秋作物收獲騰茬,也給小麥適時播種帶來了困難。各地要組織動員農民充分利用降雨間歇期及時搶收玉米、花生等秋作物,能快收一畝是一畝,能多收一棵是一棵。”9月27日,人稱“郭小麥”的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在家坐不住,又下地了。
秋作物收完后要抓緊晾曬。“如果預報有陰雨天氣,政府要組織種糧大戶使用烘干設備幫助農民把搶收回來的秋作物及時烘干,以防發霉變質,要不然已經成熟快要到手的糧食爛在地里,就太可惜了。”郭天財說。
省農業農村廳此前下發通知,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發揮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作用,開展訂單作業,開展糧食機收“減損”行動,大力推廣玉米機械化籽粒收獲和花生機械化收獲,提高機收水平。做好已收獲作物晾曬工作,增加烘干機械,開展烘干作業,防止霉變。
秋收連著秋種,今年雨水偏多,對小麥播種有影響嗎?
“肯定有影響。”郭天財表示,連續的陰雨天氣,蓄滯洪區、非蓄滯洪區的地勢低洼地區以及土壤黏重滲水比較慢的地區非常容易積水。有積水的地方要抓緊組織挖溝排水,沒有明水但土壤含水量大的地方要開溝散墑,沒有積水且土壤墑情適宜的地方要及時耕翻播種,確保不誤農時,種足種好小麥。
“目前,安陽、新鄉、鶴壁等地,地里積水還比較多,一部分地區肯定要推遲播期。”不過在郭天財看來,晚播也有補救的辦法,多策并舉,晚播小麥也會有個好收成。
以種補晚。當播期超過適宜播期后,可以把豫北地區大面積種植的半冬性品種更換為耐遲播早熟的弱春性品種。
以好補晚。“不能一晚就急、一晚就粗耕濫種,要適當淺播,播種深度3厘米左右,越是晚播的小麥越要做到精細整地,高質量播種。”郭天財說。
以密補晚。適當增加播量,一般每遲播2天,每畝基本苗增加1萬株左右。
以肥補晚。增施肥料,適當增加施肥量,氮、磷、鉀平衡施肥,肥力偏低麥田適當提高前期速效養分比例。
郭天財說,各地特別是豫北地區一定要及早做好晚播小麥的應對預案,確保今年麥播面積不減少,麥播質量不降低,為明年夏糧豐產打好基礎。
日前,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制定了2021年麥播技術的指導意見,要求重點抓好深耕耙壓、品種布局、科學施肥、種子包衣、適期適量播種等關鍵技術措施落實,指導農民科學種田。
在確保種植面積基礎上種足小麥的同時,更要優化品種布局,種好小麥。指導意見提出,北部麥區重點發展優質強筋、中強筋小麥,中南部麥區重點發展優質中強筋和中筋小麥,東部麥區選用春季發育穩健、抗寒、抗倒的半冬性品種為主,南部麥區主要選用耐濕、耐漬、赤霉病輕及熟期較早的品種;豫西旱作麥區主要選用節水耐旱性強、抗逆穩產性好的品種;沿淮稻茬區域重點發展優質弱筋小麥。
“麥播是夏糧生產也是全年糧食生產的‘頭陣’,這個頭開好了,來年糧食豐收、農民持續增收就有了基礎。”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易玉林說。(來源:河南農業農村廳官網;原文:河南日報;記者 劉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