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會商分析,2022年全國農區鼠害呈總體中等發生(3級),局部偏重發生(4級)趨勢,預計全國農田鼠害發生面積3.44億畝,農舍鼠害發生戶數0.95億戶。為切實做好2022年農區鼠害監測與防控工作,充分發揮農區鼠害防控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進全面鄉村振興的基礎支撐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總體目標
農區鼠害防控率達60%以上,防治效果達80%以上,鼠害損失控制在5%以下;農田鼠密度控制在3%以下,農舍鼠密度控制在1%以下。
二、防控策略
緊緊圍繞“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工作定位,持續推進“鼠口奪糧”,重點抓好農林、農牧交錯地帶,湖區、庫區和沿江(河)流域,山區(半山區),以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區、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區、稻田綜合種養區、育種基地等害鼠棲息地治理,做到春季滅鼠保播種、秋季滅鼠保歸倉,確保實現“保生態、護產業、健康宜居”的農區鼠害防控目標。針對農田害鼠捕獲率超過(含)3%或農舍捕獲率超過(含)1%的重點發生區域,抓住防治關鍵時期,早謀劃早準備,組織開展春秋兩季農區統一滅鼠活動,重點示范推廣毒餌站滅鼠技術和TBS圍欄滅鼠技術以及綜合滅鼠技術,大力推行“統一組織領導、統一籌集資金、統一宣傳培訓、統一鼠藥供應、統一配投毒餌”的防控組織模式,做到“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田”。
三、監測防控技術措施
(一)鼠情監測技術
一是鼠夾法監測。鼠夾法也叫夾日(夜)法,即采取直線形按5×50米(或10×20米)布夾,每次布100—150夾;農舍每戶布夾2個,每次調查50戶,合計每次布100夾。選用的鼠夾靈敏度控制在4—5克為宜,以生花生米或向日葵種子為誘餌,晚放晨收,以捕獲的鼠數量比有效夾數計算的捕獲率來表示鼠密度(種群數量),并記錄捕獲鼠的種類、性別、鼠種組成,測量體重、體長等外部形態特征,解剖觀察雌性胚胎數及雄性睪丸下降狀況等,鑒定并分析年齡結構。
二是物聯網智能監測。鼠害物聯網智能監測是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融合機器視覺、模式識別、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技術,實現害鼠365天×24小時連續動態監測和智能識別分類的方法。系統可通過長期監測數據的分析,對害鼠種群的暴發作出預警。操作時,將物聯網設備智能信息采集系統硬件安全放置于監測區域,接通電源后數據同步后進入監測狀態,系統自動記錄監測信息,并上傳至數據中心。設備安放方式:①田間沿著田埂下(靠邊、無水)、地邊,在鼠活動明顯的鼠道擺放,進出口需與田地壟溝或地平面平行放置;②農舍布放在鼠經常活動場所(廚房、畜禽圈或糧倉等),側面貼墻放置,保持監測設備兩端開口暢通。每個農田監測點安裝3—5個監測終端,設備間距需要超過100米,每月相當于100—150個夾日(夜)。每個農戶監測點放置物聯網設備1套,連續30天布放,相當于每月30個夾日(夜)。系統通過可視化數據分析監測區域鼠種分布、群落結構、種群數量、生物量動態、密度趨勢、行為節律等,同步可實現監測源數據查詢和系統異常實時預警。用戶可隨時登錄中國鼠害信息網(www.chinarodent.com)通過分配賬號登錄系統實時查看。每月需定時為物聯網智能監測設備充電、清潔內部空間,避免野外采集設備長時間浸泡水中。
三是TBS圍欄監測。選擇面積300—500畝的連片田地,沿每塊田邊單側設置1個直線形開放式TBS圍欄或1個矩形封閉式TBS圍欄,圍欄采用長60米、孔徑≤1cm的金屬網。根據地塊特點和田間管理便利需求,在適合的田塊邊緣(田?。┪恢冒粗本€方式固定圍欄,地上部分高45厘米,埋入地下的深度為15厘米。沿圍欄邊緣每間隔5米平齊地面剪一長寬約5厘米的洞口,洞口下緣需與地面平齊。沿圍欄邊緣埋設捕鼠筒,上底面向上埋至與地面齊平,直線一邊緊貼金屬網洞口,共埋設捕鼠筒12個。捕鼠桶埋設至圍欄的方向可分為2種:一種為全部埋在圍欄田塊內部一側,開口全部朝向田塊外部;另一種為間隔反向放置于圍欄的兩側。對設置好捕鼠桶進行編號。TBS圍欄監測設備放置時間為作物播種前10天至收獲后1個月。每天早晨檢查每個捕鼠桶,及時取出桶內捕獲鼠,清理土塊、垃圾等落入物。每天記錄捕獲鼠所在的桶編號,以及鼠種、性別、體重、體長、雌性胚胎數及雄性睪丸下降狀況等指標。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將害鼠凍存于-20℃冰柜,留待制作標本。
(二)鼠害防控技術
一是毒餌站滅鼠技術。毒餌站是鼠類能夠自由進入取食而其他動物不能進入取食的一種滅鼠裝置。目前的主要類型有竹筒毒餌站、PVC管毒餌站、塑料毒餌站、礦泉水瓶(飲料瓶)毒餌站、花缽毒餌站、瓦筒毒餌站、水泥毒餌站等。選擇當地取材方便的材料制作毒餌站,鼠密度在10%以下的農田,每畝放置毒餌站1個;鼠密度在10%以上的農田,每畝放置毒餌站2個,用鐵絲將毒餌站固定于田埂或溝渠邊,離地面2—3厘米。農舍每戶投放毒餌站2個,重點放置在房前屋后、廚房、糧倉、畜禽圈等鼠類經?;顒拥膱鏊?,用磚塊等重物固定。每個毒餌站投放毒餌20—30克,放置3天后根據害鼠取食情況補充毒餌。一般連續置放2—3個月,不用時回收留待再次重復使用。
二是TBS滅鼠技術。TBS也稱圍欄+陷阱捕鼠器滅鼠技術,是利用鼠類行為習性捕殺害鼠。對鼠密度較高的農田,在春播或插秧前沿田邊(或田?。┰O置長60米的線形TBS(L—TBS)、孔徑≤1厘米的金屬網圍欄,按直線方式固定,圍欄地上部分高45厘米,埋入地下的深度為15厘米,每5米設置一個捕鼠器(連續捕鼠籠或捕鼠桶),共12個。每個捕鼠桶上部直徑25—30厘米,下部直徑30—35厘米,筒高50—55厘米,底部留4個直徑小于0.5厘米的圓孔,使筒內雨水能夠滲出。緊貼圍欄與捕鼠器平齊地面剪一長寬約5厘米的洞口,連續捕鼠籠或捕鼠桶開口朝向相反的方向。也可在田間圍成矩形TBS(R—TBS)20×10米的圍欄,并在周邊設置12個筒狀捕鼠器。一般按面積200畝左右田塊設置1個60米TBS圍欄即可有效防控害鼠,TBS圍欄設置的時間為整個作物的生長期。有條件的地方,可開展超大TBS圍欄滅鼠示范,即采用多個常規TBS圍欄組成1個超大TBS圍欄進行農田害鼠控制,可增加控害面積。
三是綜合滅鼠技術。以鼢鼠等地下鼠為優勢鼠種的地區,采用弓箭射殺為主;地上鼠可采用殺鼠劑配制毒餌滅殺,可選用第一代(殺鼠醚、殺鼠靈)或第二代(溴敵隆、溴鼠靈)抗凝血殺鼠劑,選擇新鮮的小麥、大米(稻谷)、玉米為基餌配成毒餌(采用化學殺鼠劑滅鼠時應配備專用解毒劑維生素K1),根據鼠密度范圍采用一次性飽和投餌,鼠密度5%—10%區域,建議每畝投放毒餌100—200克,鼠密度更高的地區,宜酌情加大投餌量,具體的投餌量可按鼠密度值¸10%´200克計算。此外,可采用具有滅殺和不育作用的雷公藤甲素毒餌滅鼠,每畝投放100—200克。對于鼠密度持續較高的地區,可采用不育劑莪術醇與化學殺鼠劑配合使用,一次性飽和投餌,每畝同時投放化學殺鼠劑毒餌100克、不育劑毒餌100克,以化學殺鼠劑殺滅降低播種前鼠密度,以減少對作物播種與出苗的影響,利用不育劑控制鼠害繁殖,降低出生率,進而實現鼠害可持續控制。也可采用鼠夾、鼠籠、弓箭、粘鼠板等進行物理滅鼠措施。
(三)主要防控對象與時期
華北地區以小家鼠、黑線倉鼠、褐家鼠、中華鼢鼠、長爪沙鼠、達烏爾黃鼠為主要優勢鼠種,春季防治最適期為4月上旬至5月上旬,秋季防治時期為9月下旬到10月下旬。東北地區以褐家鼠、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為主要優勢鼠種,春季防治最適期為4月下旬至5月中旬春播前,秋季防治時期為9月下旬到10月下旬。西北地區以褐家鼠、高原鼢鼠、中華鼢鼠、小家鼠、大倉鼠為主要優勢鼠種,春季防治最適期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秋季防治時期為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華東地區以黑線姬鼠、黃胸鼠、褐家鼠、黃毛鼠、大倉鼠、小家鼠為主要優勢鼠種,春季防治最適期為3月中旬至4月中旬,秋季防治時期為10月上旬到10月下旬。華中地區以小家鼠、黑線姬鼠、褐家鼠、棕色田鼠、黃胸鼠、大倉鼠為主要優勢鼠種,春季防治最適期為3月上旬至4月中旬,秋季防治時期為10月下旬到12月上旬。華南地區以黃毛鼠、黃胸鼠、板齒鼠、褐家鼠、小家鼠為主要優勢鼠種,春季防治最適期為2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季防治時期為11月中旬到12月下旬。西南地區以黑線姬鼠、褐家鼠、黃胸鼠、小家鼠、高山姬鼠等為主要優勢鼠種,春季防治最適期為3月下旬至4月下旬,秋季防治時期為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
四、保障措施
(一)穩定人員健全隊伍。鼠害監測防控是一項重要的植保防災減災工作,也是一項特殊的公益性事業。各地要高度重視和加強農區滅鼠防災防疫工作,按照《病蟲害防治條例》和《測報管理辦法》有關要求,積極爭取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支持,將鼠害監測防控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安排專人從事鼠害監測與防控工作,穩定鼠害監測人員,健全鼠害防控隊伍,及時掌握害鼠發生動態,科學指導鼠害防控。
(二)重視宣傳加強培訓。科學滅鼠是提高防控效果的關鍵,是有效控制鼠害發生的主要措施之一。各地要重視鼠害監測和防控知識宣傳,做好鼠情信息發布,制定科學防控方案,建立農區統一滅鼠示范區,示范推廣科學滅鼠技術,舉辦滅鼠現場培訓會或農民田間學校,及時開展滅鼠技術宣傳培訓,普及科學滅鼠技術和安全防護知識,不斷推動滅鼠技術的科學普及和下田落地。在使用殺鼠劑滅鼠時,要切實加強滅鼠技術指導和風險排查,防止殺鼠劑危害人畜安全。
(三)貫徹《條例》強化擔當。鼠害不僅關系到農業生產和儲糧安全,而且影響農村人居環境、農民群眾身體健康。《病蟲害防治條例》第二十六條明確規定:在農田鼠害嚴重發生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采取統一滅鼠措施。各地要根據本地鼠情監測具體情況,嚴格落實病蟲防治法規和重大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總體要求,切實加強領導,強化鼠害防控責任擔當,努力將鼠害發生率和鼠害造成的農業損失率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以下,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有機統一。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