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螻蛄
1. 名稱
螻蛄屬直翅目螻蛄科,俗稱啦蛄,啦啦蛄, 土狗等。螻蛄種類很多,在世界上記載的有50多種。國內有華北螻蛄、東方螻蛄、臺灣螻蛄和普通螻蛄(又叫歐洲螻蛄)等。
2. 分布與為害
華北螻蛄與東方螻蛄的分布與為害區不大相同。
華北螻蛄主要分布于蘇北、皖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內蒙古、河北、吉林、遼寧、黑 龍江等北方省(區)。
東方螻蛄在國內普遍發生。主要發生在沙河以南的淮河、唐河、白河和黃河兩岸段區的黏土、壤土與砂壤地區的低洼易澇和 河灌地區。
螻蛄食性極雜,主要為害小麥、大麥、高粱、玉米、谷子、早稻和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其次是甘薯、馬鈴薯、油菜、甜菜、 白菜、蘿卜、甘藍和棉、煙、麻、豆與果木的幼苗、種子、種 芽、塊根、塊莖等。
螻蛄為害小麥的時間很長,從播種開始為害種子,種芽及幼 苗,一直延續到初冬。在春季從返青、拔節一直為害到小麥乳熟 期。據調查,冬前每頭華北螻蛄可為害麥苗15?48株,平均32 株,春季為害21?107株,平均59株。且因螻蛄穿行活動,使麥根“橋空”(架空)或切斷根系使麥株枯死,為害更為嚴重, 輕者缺苗斷壟,嚴重地重播毀種。

(1)華北螻蛄。華北螻蛄以成蟲、若蟲在地下40?60cm的 穴洞內越冬。成蟲在室內條件下雌的歷期355?451天,平均382 天;卵11?23天,平均17. 1天;若蟲越冬兩次,蛻皮11次, 共12齡,歷期716?804天,平均751天。三者之和為1 131天,前后跨越4個年度完成一個世代。夏季至初秋是繁殖期。越冬成 蟲5月交配,6月5日見卵,6月中旬到8月中旬為產卵盛期, 10月24日為末期。每頭雌蟲產卵1?7次,平均3.4次,累計 36?807粒。華北螻蛄趨光性弱,在黑光燈下誘獲的螻蛄數量中 只占6.6% ,但田間挖到的螻蛄總數中,華北螻蛄占96. 6%。此蟲主要發生于鹽堿土,砂壤土地區,砂土與黏土地最少。但同一土質地區,前茬不同,其發生數量也不一樣。據在商丘砂壤土地 區調查:谷茬每平方米有3.1頭,小麥被害率為33. 2%;芝麻、綠豆茬2.3頭,小麥被害率為29.3%;高粱與大豆茬最少,每平方米均為1.3頭,小麥被害率為8.2%及9. 6%。華北螻蛄的成若蟲有一個共性,就是每頭螻蛄在全年活動為害及冬季休眠期間,均有固定的穴洞。洞的深淺隨季節性氣溫或地溫(20cm,下同)升降而發生明顯的變化。其全年活動為害情況可分以下4 個時期。
①上升為害期。每年驚蟄節后,氣溫回升,成若蟲逐漸爬向 地表,主要是為害越冬后的麥苗和春播高粱、谷子、玉米、甘薯與各種蔬菜的幼苗。從驚蟄到芒種地溫由8Y上升到22.3?22.5Y,螻蛄洞深由地下60cm左右升到16.2-19.1cm,從谷雨至芒種期間是螻蛄洞最淺期,也是它的為害盛期,應及早進行防治。
②成蟲交配繁殖與若蟲生長發育期。從芒種到白露3個月內,成蟲不斷進行多次交配產卵,繁殖后代。大若蟲要繼續取食為害,蛻皮羽化為成蟲,到翌年交配產卵,小若蟲也要蛻皮變為大若蟲,于秋后直接越冬。此期螻蛄洞深15?30cm,平均 21.4cm。其中,卵室深14?40cm,平均24. 7cm
③冬前暴食期。從白露到立冬是大、小麥幼苗期受害最嚴重的時期,其被害率占大、小麥生育期內被害率的72.8%和86. 3%。此期地溫由白露25. 1℃下降到立冬的14. 5℃,螻蛄洞深度由21.5cm加深至 58.3cm。
④越冬休眠期。從11月上旬立冬到翌年3月上旬的驚蟄,地溫在15℃以下,氣溫在10℃以下螻蛄洞深在16?107cm, 平均60cmo華北螻蛄成蟲和若蟲均停止為害,完全處于越冬休眠期。
(2)東方螻蛄。東方螻蛄以成蟲及若蟲在20?82cm深的洞內越冬。成蟲產卵前期61?235天;卵期12?59天,平均22. 4天,若蟲分7?8齡,少數6齡及9齡,個別10齡,歷期130?335天,完成一代歷期387?418天,需跨越兩個年度。
東方螻蛄田間尋偶交配的鳴叫時間,始于春分(3月20 H)左右,成蟲產卵始期在清明(4月上旬)時節,比華北螻蛄早兩個月左右。產卵終止期在寒露節(10月上旬),比華北螻蛄早20天左右。產卵盛期在6月、7月、8月3個月內,平均產卵 63粒。
東方螻蛄成蟲趨光性比華北螻蛄強,占黑光燈下誘獲的螻蛄在總頭數中的93.4%左右,華北螻蛄只占6. 6%o東方螻蛄性喜潮濕,在水灌區與稻改區,蟲口密度與稻改前相比有顯著增加, 如鄭州市北郊,1956年,每平方米有螻蛄0.8頭、華北螻蛄占 92. 2% ;稻改后的1970年,每平方米有蟻蜉22. 7頭、東方螻蛄占 99.8%。
東方螻蛄在全年繁殖活動為害中,除卵及1?2齡若蟲在卵 室內,營群居生活外,3齡后的若蟲與成蟲也都有一個固定的螻蛄洞,洞的深淺隨氣溫,地溫的升降而上下移動。其活動為害期 可劃分如下。
①蘇醒為害期。從立春開始,地溫與氣溫都已回升到5丁左 右時,洞深由45.3cm升至36.2cm。到驚蟄又升至31.8cm,此 時成若蟲已開始拱土。當氣溫在白天超過10Y時則開始出現被 害麥苗。從清明到小滿氣溫與地溫上升到12.8?25. 1℃與 14.9~26.5℃時,洞深從28.7cm升到15.6cm。此期是春季為害 大麥與小麥最嚴重的時期。
②繁殖為害期。6~8月是全年的高溫期,平均氣溫與地溫分別為23.5?29℃與23?33. 5℃,是東方螻蛄產卵的盛期,占全年總產卵量的82.6%。卵室及嘍姑洞 深度分別為3?10cm,平均11.9cm和2?42cm,平均15.2cm。此期也是為害夏播作物及蔬菜最嚴重的時期。特別是雨后或灌水后的第2?3天內的夜晚,為害最重。這時也是撒施毒餌最好的時期。
③越冬前為害秋播作物的暴食期。立秋之后,天氣變涼,越冬成蟲產卵后死亡;當年羽化的成蟲和孵化的若蟲暴食為害,此期小麥幼苗被害率占全生育期內的70%?80%;同時還將洞穴,由20cm加深到30?50cm。
④越冬休眠期。從11月上旬“立冬”開始,地溫與氣溫下降到11.25℃及11.94℃時,一直到 翌年2月下旬,在4個多月內,成若蟲完全停止為害,鉆入地下 20?82cm,平均45. 3cm的蟻轄洞底,頭向下不食不動,完全進入休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