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葉枯病(ricebacterialleafblight)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福岡縣發現,目前世界各大稻區均有發生,已成為亞洲和太平洋稻區的重要病害。在我國,1950年首先在南京郊區發現,后隨帶病種子的調運,病區不斷擴大。目前除新疆外,各省(市、自治區)均有發生,但以華東、華中和華南稻區發生普遍,危害較重。水稻受害后,葉片干枯,癟谷增多,米質松脆,千粒重降低,一般減產10%?30%,嚴重的減產50%以上,甚至顆粒無收。

此病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葉片,也可侵染葉鞘。病害癥狀因品種、環境和病菌侵染方式的不同,有以下幾種類型。
1. 葉枯型最常見的白葉枯病的典型癥狀苗期很少出現,一般在分藥期后才較明顯。發病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出現黃綠色或暗綠色斑點,后沿葉脈迅速向下擴展成條斑,可達葉片基部和整個葉片。病健部交界線明顯,呈波紋狀(粳稻品種)或直線狀(粧稻品種)。病斑黃色或略帶紅褐色,最后變成灰白色(多見于粧稻)或黃白色(多見于粳稻)。濕度大時,病部易見蜜黃色珠狀菌膿。
2. 急性型主要在環境條件適宜和品種感病的情況下發生。葉片病斑暗綠色,迅速擴展,幾天內可使全葉呈青灰色或灰綠色,呈開水燙傷狀,隨即縱卷青枯,病部也有蜜黃色珠狀菌膿。此種癥狀的出現,表示病害正在急劇發展。
3. 凋萎型國外稱克列賽克(Kresek),多在秧田后期至拔節期發生。病株心葉或心葉下1?2葉先是水漬狀、青卷,而后枯萎,隨后其他葉片相繼青枯。病輕時僅1?2個分篥青枯死亡,病重時整株整叢枯死。用手擠壓病株的莖基部,則可見到大量黃色菌液溢出;在剛剛青枯的心葉上,也常見葉面有珠狀黃色菌膿。根據這些特點以及病株基部無蟲蛀孔等特征,可與螟蟲引起的枯心相區別。
4. 黃葉型目前國內僅在廣東省發現。病株的新葉均勻退綠或呈現黃綠色寬條斑,較老葉片顏色正常,以后病株生長受抑制。在顯此癥狀的病葉上檢查不到病原細菌,但在病株基部以及緊接病葉下面的節間有大量病原細菌存在。
1. 葉枯型最常見的白葉枯病的典型癥狀苗期很少出現,一般在分藥期后才較明顯。發病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出現黃綠色或暗綠色斑點,后沿葉脈迅速向下擴展成條斑,可達葉片基部和整個葉片。病健部交界線明顯,呈波紋狀(粳稻品種)或直線狀(粧稻品種)。病斑黃色或略帶紅褐色,最后變成灰白色(多見于粧稻)或黃白色(多見于粳稻)。濕度大時,病部易見蜜黃色珠狀菌膿。
2. 急性型主要在環境條件適宜和品種感病的情況下發生。葉片病斑暗綠色,迅速擴展,幾天內可使全葉呈青灰色或灰綠色,呈開水燙傷狀,隨即縱卷青枯,病部也有蜜黃色珠狀菌膿。此種癥狀的出現,表示病害正在急劇發展。
3. 凋萎型國外稱克列賽克(Kresek),多在秧田后期至拔節期發生。病株心葉或心葉下1?2葉先是水漬狀、青卷,而后枯萎,隨后其他葉片相繼青枯。病輕時僅1?2個分篥青枯死亡,病重時整株整叢枯死。用手擠壓病株的莖基部,則可見到大量黃色菌液溢出;在剛剛青枯的心葉上,也常見葉面有珠狀黃色菌膿。根據這些特點以及病株基部無蟲蛀孔等特征,可與螟蟲引起的枯心相區別。
4. 黃葉型目前國內僅在廣東省發現。病株的新葉均勻退綠或呈現黃綠色寬條斑,較老葉片顏色正常,以后病株生長受抑制。在顯此癥狀的病葉上檢查不到病原細菌,但在病株基部以及緊接病葉下面的節間有大量病原細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