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氣象因素 低溫陰雨、光照不足是引起水稻苗期病害的主要原因,其中尤以低溫影響最大。水稻是喜溫作物,發芽最低溫度為10?12°c,幼苗生長最低溫度為13°C,最適溫為20? 25°C。日均氣溫低于12?15°C時,秧苗生長受阻,不利于根系生長,抗病力顯著削弱。而綿腐 病發生的最低溫度為6?8°C,其他幾種病害在10C以下也能進行侵染。因此,秧苗期10°C以下的低溫持續時間愈長,發病愈重。一般早稻早播,秧苗期氣溫低,爛秧嚴重。
溫度是影響旱育秧田立枯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低溫抑制秧苗生長,直接誘導芽腐和立枯病的發生;過高溫度造成徒長,降低秧苗素質,間接誘導立枯病的發生。溫度對不同病菌的影響不盡 相同。鐮泡和腐霉等在低溫條件下也生長良好,在稻種出芽期間大量發生,使稻芽出土前即枯死,導致出芽率降低。喜高溫的根霉(R/izUopzzs spp?)和木霉(Trichoderma spp.)在加溫催 芽的育苗方式中最易發生,因為這些病菌生長的最適溫度與30°C左右出芽溫度剛好吻合,在煉苗期間,如果施肥和管理不當,造成秧苗過密過旺,秧苗下部的通風條件不良,溫度較低,有利 于病菌生長繁殖,若遇低溫,就會加劇立枯病的發生。
秧苗3葉期由于種子內養分已耗盡,而幼芽幼根細弱,幼苗的同化作用和吸收能力也弱,抗逆性差,最容易發生苗期病害。尤其稻苗3葉期前后的突然降溫常是導致青枯的主要因素。低溫 不僅可以進一步削弱秧苗生活力,而且可加速土壤中亞硝酸的產生和積累,毒害稻苗根細胞,降低寄主的抗病性。

3. 育秧方式及整田技術爛秧的類型與秧田所處環境有關。一般來說,水育秧比濕潤育秧 和旱育秧易發生爛秧。水秧田適于發生綿腐病,濕潤育秧、旱育秧田適于發生立枯病。因為綿霉和腐霉只適宜于水生環境,茄絲核菌對土壤含水量的適應范圍較廣,在濕潤秧田和旱秧田均可發生而以濕潤秧田受害最重。各種鐮抱則以土壤含水量為15%?25%時發育最好,所以濕潤秧田 和旱秧田受害較重。如秧田整地不平,低洼處常積水妨礙幼芽的呼吸作用,而隆起處的秧苗易受 霜凍和陽光灼燒,都易引起爛秧。
4. 秧田施肥和灌溉秧田施用速效氮肥過多致葉片濃綠,植株體內碳、氮含量低,則抗寒 性差,遇低溫時易誘發爛秧。寒流來臨,氣溫下降時,未及時灌水保溫或陰雨天深灌過久的水育 秧田都易發生爛秧死苗。
5. 土壤酸堿度誘導立枯病發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土壤pH。水稻是偏酸性作物,偏酸性土 壤有利于稻苗健康生長。水稻旱育秧的理想pH在4. 5-5. 5之間,若pH大于6時,低溫條件下 旱育秧立枯病的發生就難以避免。當土壤pH為5時,雖在低溫下,也不會有亞硝酸的積累,但隨著pH升高,亞硝酸積累增加,降低秧苗抗病力,立枯病的死苗也增多。
6.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水育秧田土壤中以厭氣性微生物為主,在旱育秧田土壤中則以好氣 性微生物為主。在旱育狀態下,秧田土壤通氣性好、溫度變化大,秧苗抗病性下降,立枯病和惡苗病較為嚴重。
7. 秧苗生育期 秧苗2?3葉期是立枯病易感染時期,此時胚乳養分將近耗盡,處于異養和 自養交替階段,秧苗抗逆性減弱,病菌易侵入;如果此時遇有利于病菌繁殖而不利于秧苗根系生長的低溫陰雨天氣,易導致水稻立枯病爆發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