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是全世界普遍發生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感病雜交種的推廣,玉米小斑病的危害日趨嚴重。該病主要分布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等溫暖潮濕地區。以夏播玉米受害較嚴重,春播玉米區受害較輕。近年來,由于推廣抗病品種,此病得以控制。本病是可由氣流傳播的流行性病害,具有暴發性,因此,仍應加強對該病的監控。
小斑病在玉米整個生育期內都可發生,以抽雄后發病較重。主要危害葉片,也可危害葉鞘、苞葉、果穗和子粒。病害在玉米植株上產生的癥狀因病菌生理小種和玉米細胞質的不同而有差異。
小斑病在玉米整個生育期內都可發生,以抽雄后發病較重。主要危害葉片,也可危害葉鞘、苞葉、果穗和子粒。病害在玉米植株上產生的癥狀因病菌生理小種和玉米細胞質的不同而有差異。

病害先發生于下部葉片,逐漸向上部葉片蔓延。葉片上病斑有3種類型:①病斑橢圓形,其擴展受葉脈限制,黃褐色,邊緣深褐色;②病斑橢圓形或紡錘形,擴展不受葉脈限制,灰褐色或黃色,一般無深色邊緣,有時病斑上出現輪紋;③病斑為黃褐色壞死小斑點,周圍有黃褐色暈圈,病斑不擴大,屬抗病類型。前兩種為感病類型,在一些玉米品種上,遇高溫高濕條件時,病斑的周圍或兩端可形成暗綠色的浸潤區。這種現象在幼苗上尤明顯。在適宜條件下,帶有浸潤區病斑的葉片萎薦死亡較快,故稱之為萎薦型病斑。不產生帶浸潤區病斑的葉片,病斑數量多時,在適宜條件下可聯合成片,使葉片變黃枯死,但不表現萎薦癥狀,稱之為壞死型病斑。在多雨潮濕條件下,病斑上可見灰黑色霉層(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開始時病斑出現在下部葉片上,逐漸向上部葉片蔓延,嚴重時整株提前枯死。
病菌T小種除危害葉片外,還能危害葉鞘、莖稈、苞葉、穗柄、果穗和穗軸。葉鞘和果穗苞葉上的病斑較大,紡錘形或不規則形,黃褐色,邊緣紫色或不明顯,病部上常有灰黑色霉層。果穗受害后腐爛或下垂脫落。受害種子腐爛發霉,影響發芽或導致苗枯。
病菌T小種除危害葉片外,還能危害葉鞘、莖稈、苞葉、穗柄、果穗和穗軸。葉鞘和果穗苞葉上的病斑較大,紡錘形或不規則形,黃褐色,邊緣紫色或不明顯,病部上常有灰黑色霉層。果穗受害后腐爛或下垂脫落。受害種子腐爛發霉,影響發芽或導致苗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