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與危害
茶褐色葉斑病在江蘇、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廣東、臺灣、云南、貴州等省茶區均有分布,局部 地區發生嚴重。該病主要為害茶樹的成葉和老葉,也可為害嫩葉。在夏季干旱情況下,引起成葉和老葉大 量枯焦脫落,致使樹勢衰弱。茶褐色葉斑病的小型病斑癥狀有的地方稱為圓赤星病。這種病葉制成的干茶帶有明顯苦澀味,致使茶葉產量和品質明顯下降。
二、癥狀
茶褐色葉斑病在茶樹上產生兩種癥狀。第一種是在茶樹的成葉和老葉上,發病多數自葉尖或葉緣開始,最初呈暗褐色小點,逐漸擴大后,形成直徑約1?1.5cm的半圓形褐色病斑,邊緣不明顯,常互相合并而成不規則形病斑,在潮濕條件下長出灰色疏松的薄霉層,產生這種癥狀時被稱為褐色葉斑病。第二種癥狀是在嫩葉或成葉上產生圓形的小型褐色病斑,主要在成葉和嫩葉上發生,嫩梢、葉柄上也能發生,老葉上偶有發生。發病初期,葉面為褐色小點,以后逐漸擴大成圓形小病斑,大小為 0.5-1. 5mm,最大為3mm。嫩葉上的病斑和茶白星病相似,但中央部凹陷,無黑色小點,而有灰色霉層。 嫩葉感病后葉片生長受阻,常歪斜不正;在成葉上的病斑較嫩葉上的病斑大,但比第一種癥狀的病斑小。產 生這種癥狀時被稱為茶圓赤星病(嫩葉)和茶褐色圓星病(成葉)。除葉片外,葉中脈、葉柄和嫩莖均能受害。葉中脈發病會使葉片皺縮卷曲,葉柄受害可以引起葉片脫落。
茶褐色葉斑病在江蘇、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廣東、臺灣、云南、貴州等省茶區均有分布,局部 地區發生嚴重。該病主要為害茶樹的成葉和老葉,也可為害嫩葉。在夏季干旱情況下,引起成葉和老葉大 量枯焦脫落,致使樹勢衰弱。茶褐色葉斑病的小型病斑癥狀有的地方稱為圓赤星病。這種病葉制成的干茶帶有明顯苦澀味,致使茶葉產量和品質明顯下降。
二、癥狀
茶褐色葉斑病在茶樹上產生兩種癥狀。第一種是在茶樹的成葉和老葉上,發病多數自葉尖或葉緣開始,最初呈暗褐色小點,逐漸擴大后,形成直徑約1?1.5cm的半圓形褐色病斑,邊緣不明顯,常互相合并而成不規則形病斑,在潮濕條件下長出灰色疏松的薄霉層,產生這種癥狀時被稱為褐色葉斑病。第二種癥狀是在嫩葉或成葉上產生圓形的小型褐色病斑,主要在成葉和嫩葉上發生,嫩梢、葉柄上也能發生,老葉上偶有發生。發病初期,葉面為褐色小點,以后逐漸擴大成圓形小病斑,大小為 0.5-1. 5mm,最大為3mm。嫩葉上的病斑和茶白星病相似,但中央部凹陷,無黑色小點,而有灰色霉層。 嫩葉感病后葉片生長受阻,常歪斜不正;在成葉上的病斑較嫩葉上的病斑大,但比第一種癥狀的病斑小。產 生這種癥狀時被稱為茶圓赤星病(嫩葉)和茶褐色圓星病(成葉)。除葉片外,葉中脈、葉柄和嫩莖均能受害。葉中脈發病會使葉片皺縮卷曲,葉柄受害可以引起葉片脫落。

三、病原
茶褐色葉斑病病原為單眼假尾抱LPseudo- cercospora ocellata (Deighton) Deighton, 異 名:茶尾泡菌(Cercospora theae Breda de Haan),屬子囊菌無性型假尾如屬真菌。子座深褐色。分生孢子梗叢生,單條挺直或彎曲,無色,單胞或多胞,越向先端顏色越淡。橫隔膜大小為(12?35) MmX (3?4) ptm,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鞭狀,由基部向頂端漸細,略彎曲,無色至淺灰色,有3? 10個分隔,大小為(53?116) MmX (2.3~ 3.5)卩m。
四、 病害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形成的子座在病葉組織中越冬。 翌年春季茶芽萌發,抽生新葉時,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在適宜氣候條件下借風雨飛濺傳播,侵染嫩葉、成葉、幼莖,約經5d潛育,產生新病斑后,又形成分生孢子,進行多次重復侵染,使病情不斷擴大,造成病害流行。
五、 流行規律
茶褐色葉斑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氣溫 20笆、相對濕度80%以上時最易發生。全年以春季(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以及晚秋 (11月)的氣候條件最利于其發生,秋雨季節也有發生。尤其是平原低洼、潮濕的茶園及高山多霧的茶區易發病。在春季新梢上,以魚葉和第一片真葉發生為多。整株茶樹下部葉片較上部病害發生重,幼齡樹較成齡、老齡樹發生多。日照短、陰濕霧大的茶園,土層淺、茶樹生長弱的茶苗,生長過于柔嫩的茶苗都易發病。管理粗放、肥料不足、采摘過度、茶樹生長衰弱的茶園易于發病。年際間發病輕重不同,在早春氣溫偏低而雨水充足的年份一般發病較重。品種間亦有明顯的抗病性差異,龍井、毛蟹、黃葉 早等抗病,白毛茶、云臺山大葉種、鳳凰水仙易感病。抨插苗圃較一般茶園發病重。
六、防治技術
(一)選用抗病品種
葉片較厚硬的小葉種品種,龍井、毛蟹等品種發病較輕。
(二) 加強茶園管理
增施有機肥,做到合理采摘,采養結合;做好清溝排漬工作,降低地下水位,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 氣滯留;做好防寒工作,防止凍害發生,以減輕發病。增施磷、鉀肥.合理采摘,促使樹勢健壯,以提高抗病力。冬管期間,合理對茶園進行修剪,增強通風透光條件,降低濕度,清除嚴重病株。
(三) 化學防治
春季采摘前或早春、晚秋發病初期及時噴灑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安全間隔期 10d)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安全間隔期7?10d)、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安全間隔期Wd),非采摘茶園也可用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或12%松脂酸銅乳油600倍液。
茶褐色葉斑病病原為單眼假尾抱LPseudo- cercospora ocellata (Deighton) Deighton, 異 名:茶尾泡菌(Cercospora theae Breda de Haan),屬子囊菌無性型假尾如屬真菌。子座深褐色。分生孢子梗叢生,單條挺直或彎曲,無色,單胞或多胞,越向先端顏色越淡。橫隔膜大小為(12?35) MmX (3?4) ptm,頂端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鞭狀,由基部向頂端漸細,略彎曲,無色至淺灰色,有3? 10個分隔,大小為(53?116) MmX (2.3~ 3.5)卩m。
四、 病害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形成的子座在病葉組織中越冬。 翌年春季茶芽萌發,抽生新葉時,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在適宜氣候條件下借風雨飛濺傳播,侵染嫩葉、成葉、幼莖,約經5d潛育,產生新病斑后,又形成分生孢子,進行多次重復侵染,使病情不斷擴大,造成病害流行。
五、 流行規律
茶褐色葉斑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氣溫 20笆、相對濕度80%以上時最易發生。全年以春季(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以及晚秋 (11月)的氣候條件最利于其發生,秋雨季節也有發生。尤其是平原低洼、潮濕的茶園及高山多霧的茶區易發病。在春季新梢上,以魚葉和第一片真葉發生為多。整株茶樹下部葉片較上部病害發生重,幼齡樹較成齡、老齡樹發生多。日照短、陰濕霧大的茶園,土層淺、茶樹生長弱的茶苗,生長過于柔嫩的茶苗都易發病。管理粗放、肥料不足、采摘過度、茶樹生長衰弱的茶園易于發病。年際間發病輕重不同,在早春氣溫偏低而雨水充足的年份一般發病較重。品種間亦有明顯的抗病性差異,龍井、毛蟹、黃葉 早等抗病,白毛茶、云臺山大葉種、鳳凰水仙易感病。抨插苗圃較一般茶園發病重。
六、防治技術
(一)選用抗病品種
葉片較厚硬的小葉種品種,龍井、毛蟹等品種發病較輕。
(二) 加強茶園管理
增施有機肥,做到合理采摘,采養結合;做好清溝排漬工作,降低地下水位,雨后及時排水.防止濕 氣滯留;做好防寒工作,防止凍害發生,以減輕發病。增施磷、鉀肥.合理采摘,促使樹勢健壯,以提高抗病力。冬管期間,合理對茶園進行修剪,增強通風透光條件,降低濕度,清除嚴重病株。
(三) 化學防治
春季采摘前或早春、晚秋發病初期及時噴灑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安全間隔期 10d)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安全間隔期7?10d)、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安全間隔期Wd),非采摘茶園也可用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或12%松脂酸銅乳油6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