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與危害
茶藻斑病又稱白藻病,是茶樹上一種發生較為普遍的葉部病害。一般多發生在蔭蔽、通風不良的茶樹下部老葉上。我國各茶區均有分布,除為害茶樹外,還為害柑橘、玉蘭、冬青、梧桐、山茶和油茶等。
二、癥狀
茶藻斑病在葉片正反面均可表現癥狀,以葉正面發生為主。病葉初生黃褐色針尖狀小圓斑,開始為近 “十”字形狀,后向四周擴展,呈放射狀,病部稍隆起,可見灰褐色至黃褐色毛氈狀物,邊緣不整齊,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為0.5?1.0mm。后期病斑呈暗褐色,表面光滑,有纖維狀紋理,邊緣不整齊。
茶藻斑病又稱白藻病,是茶樹上一種發生較為普遍的葉部病害。一般多發生在蔭蔽、通風不良的茶樹下部老葉上。我國各茶區均有分布,除為害茶樹外,還為害柑橘、玉蘭、冬青、梧桐、山茶和油茶等。
二、癥狀
茶藻斑病在葉片正反面均可表現癥狀,以葉正面發生為主。病葉初生黃褐色針尖狀小圓斑,開始為近 “十”字形狀,后向四周擴展,呈放射狀,病部稍隆起,可見灰褐色至黃褐色毛氈狀物,邊緣不整齊,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形,大小為0.5?1.0mm。后期病斑呈暗褐色,表面光滑,有纖維狀紋理,邊緣不整齊。

三、病原
茶藻斑病病原為頭飽藻(又稱寄生性紅銹藻)(CephaLeuros Kunze),屬綠藻門頭孢藻屬。病部的毛氈物是藻類的營養體,呈叉狀分枝,在其上可長出孢囊梗和游走孢子囊。孢子囊梗長為270?450;zm,頂端膨大,其上生有8? 12個小梗,每小梗頂端各生一個卵形的游走孢子囊。游走孢子囊大小為(14.5?20.3) MmX (17-23.5) 成熟后遇水濕即溢出許多游走孢子。游走孢子橢圓形,具雙鞭毛,可在水中游動。據荷蘭科學家 Joubest & Rijkenberg (1971)在印度尼西亞進行的研究結果認為,茶藻斑病和茶紅銹藻病的病原是同一種藻的兩個型。我國科學家則普遍認同茶藻斑病和茶紅銹藻病為兩種病原,主要是根據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大小不同: C. vi re sc ens孢囊梗長,但孢子囊較小;而 C. parasiticus ®囊梗短,但孢子囊較大。
四、 病害循環
病原藻以營養體在病葉組織上越冬,翌年春季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可產生游走孢子,隨風雨傳播侵害茶樹葉片,在葉片表皮再抽出孢囊梗和孢子囊,散出游走孢子進行再侵染,繼續擴大為害。
五、 流行規律
該病的病原是一種寄生性很弱的寄生植物,通常只能為害生長衰弱的茶叢。潮濕的環境條件有利于孢囊梗的形成、脫落、傳播和發芽,因此發病較重;土壤瘠薄、缺肥、 干旱、管理不良的茶園,發病也較重。
六、防治技術
(一)農業措施
1. 控制茶園濕度建立新茶園時要注意選擇高燥地塊;雨后或地下水位高時,要注意開溝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2. 搞好茶園栽培管理 及時疏除徒長枝和病枝,改善茶園通風透光條件;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茶樹抗病力,可減少該病的發生。
(二)化學防治
發病較重的茶園,可在釆茶結束后,噴施0.6%?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或0.2%硫酸銅液加 0. 1%洗衣粉進行防治。
茶藻斑病病原為頭飽藻(又稱寄生性紅銹藻)(CephaLeuros Kunze),屬綠藻門頭孢藻屬。病部的毛氈物是藻類的營養體,呈叉狀分枝,在其上可長出孢囊梗和游走孢子囊。孢子囊梗長為270?450;zm,頂端膨大,其上生有8? 12個小梗,每小梗頂端各生一個卵形的游走孢子囊。游走孢子囊大小為(14.5?20.3) MmX (17-23.5) 成熟后遇水濕即溢出許多游走孢子。游走孢子橢圓形,具雙鞭毛,可在水中游動。據荷蘭科學家 Joubest & Rijkenberg (1971)在印度尼西亞進行的研究結果認為,茶藻斑病和茶紅銹藻病的病原是同一種藻的兩個型。我國科學家則普遍認同茶藻斑病和茶紅銹藻病為兩種病原,主要是根據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大小不同: C. vi re sc ens孢囊梗長,但孢子囊較小;而 C. parasiticus ®囊梗短,但孢子囊較大。
四、 病害循環
病原藻以營養體在病葉組織上越冬,翌年春季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可產生游走孢子,隨風雨傳播侵害茶樹葉片,在葉片表皮再抽出孢囊梗和孢子囊,散出游走孢子進行再侵染,繼續擴大為害。
五、 流行規律
該病的病原是一種寄生性很弱的寄生植物,通常只能為害生長衰弱的茶叢。潮濕的環境條件有利于孢囊梗的形成、脫落、傳播和發芽,因此發病較重;土壤瘠薄、缺肥、 干旱、管理不良的茶園,發病也較重。
六、防治技術
(一)農業措施
1. 控制茶園濕度建立新茶園時要注意選擇高燥地塊;雨后或地下水位高時,要注意開溝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2. 搞好茶園栽培管理 及時疏除徒長枝和病枝,改善茶園通風透光條件;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茶樹抗病力,可減少該病的發生。
(二)化學防治
發病較重的茶園,可在釆茶結束后,噴施0.6%?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或0.2%硫酸銅液加 0. 1%洗衣粉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