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布與危害
茶枝梢黑點病目前僅在我國有報道。最早于1961年在浙江省杭州市發現該病,湖南、安徽也相繼報道,現在全國各主要產茶區均有分布。該病為害主要使夏茶新梢生長緩慢,芽葉稀疏發黃,芽梢呈雞爪狀,節間變短,對夾葉增多,對茶葉產量和品質都有很大影響。一般發病率為10%?40%,嚴重時高達60%?70%,發病較重的茶園可造成翌年春茶減產30%以上。
二、癥狀
茶枝梢黑點病發生在當年生的半木質化的紅色枝梢上。受害枝梢初期出現不規則的灰色病斑,以后逐漸向上下擴展,長可達10?15cm,病斑呈灰白色,表面散生許多黑色帶有光澤的小粒點,圓形或橢圓形, 向上突起,這是病菌的子囊盤。發病嚴重的茶樹枝梢芽葉稀疏、瘦黃,枝梢上部葉片大量脫落,在干旱季節,病梢上芽葉常表現萎蔫枯焦,嚴重時全梢枯死。
茶枝梢黑點病目前僅在我國有報道。最早于1961年在浙江省杭州市發現該病,湖南、安徽也相繼報道,現在全國各主要產茶區均有分布。該病為害主要使夏茶新梢生長緩慢,芽葉稀疏發黃,芽梢呈雞爪狀,節間變短,對夾葉增多,對茶葉產量和品質都有很大影響。一般發病率為10%?40%,嚴重時高達60%?70%,發病較重的茶園可造成翌年春茶減產30%以上。
二、癥狀
茶枝梢黑點病發生在當年生的半木質化的紅色枝梢上。受害枝梢初期出現不規則的灰色病斑,以后逐漸向上下擴展,長可達10?15cm,病斑呈灰白色,表面散生許多黑色帶有光澤的小粒點,圓形或橢圓形, 向上突起,這是病菌的子囊盤。發病嚴重的茶樹枝梢芽葉稀疏、瘦黃,枝梢上部葉片大量脫落,在干旱季節,病梢上芽葉常表現萎蔫枯焦,嚴重時全梢枯死。

三、 病原
茶枝梢黑點病病原為一種薄盤菌 (Cenangium sp),屬子囊菌門薄盤菌屬。子囊盤初埋生于枝梢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革質,無柄,散生,黑色,并帶有光澤,直徑約 0. 5mm左右。子囊棍棒狀,直或略彎,大小為 (114?172) MmX (20?24) Mm,內生 8 個子囊孢子,在子囊下呈單行或者交互排列。子囊孢子無色,透明,單胞,長橢圓形或梭形,直或彎曲,大小為(22?42) fim X (5.5?7.7) pmo,子囊間有側絲。側絲比子囊長,線形或有分枝,大小為(66?363) MmX (3.3?4.4) Mm 。
四、 病害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和子囊盤在病枝梢皮層組織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溫、濕度適宜時,產生子囊和子囊孢子。5月上、中旬為春末夏初多雨季節,當溫度為20?25°C,濕度在80%以上時,子囊孢子成熟,子囊盤破裂。成熟的子囊抱子借風雨傳播,侵入茶樹幼嫩新梢。所以,5月上旬至6月上旬是茶枝梢黑點病的傳播蔓延期。6月中旬以后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濕度降低,病情蔓延受到抑制,病情逐漸停止發展,1年僅1 次侵染。
五、 流行規律
茶枝梢黑點病的發生程度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據湖南觀察,一般氣溫上升到10°C以上病菌開始活動,15°C開始形成子囊,20?25笆子囊孢子成熟。所以,當氣溫在20?25°C,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 最有利于該病的發生和發展。當氣溫上升到30笆以上,相對濕度低于80%時,病菌生長發育受到抑制,病害也停止發展。茶枝梢黑點病主要侵害枝梢。因此,病害的發生和發展與茶園類型也有一定關系。一般以臺刈復壯茶園以及條栽壯齡茶園發生較重。茶樹品種間的抗性差異顯著。一般枝葉生長茂盛、發芽早的品種較感病,而普通群體發病相對較輕。 例如,福鼎大白茶、黃葉早、高橋早易感病,而臺茶12、騎馬洲較抗病。
六、 防治技術
(一)選用抗病品種
應因地制宜地選栽抗病品種,比如臺茶12、騎馬洲等。注意抗病品種的保護和利用,延長抗性品種的種植年限。應避免大面積連片種植單一品種。
(二) 剪除病梢
早春根據樹勢和前一年病情決定修剪的深度,一般進行輕修剪應盡可能將剪下的枯枝落葉清理出茶園并妥善處理。重修剪后,結合化學農藥保護,效果更好。
(三) 化學防治
掌握在發病盛期前噴施殺菌劑控制病毒。可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安全間隔期 l()d)、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安全間隔期10d)噴霧。
茶枝梢黑點病病原為一種薄盤菌 (Cenangium sp),屬子囊菌門薄盤菌屬。子囊盤初埋生于枝梢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革質,無柄,散生,黑色,并帶有光澤,直徑約 0. 5mm左右。子囊棍棒狀,直或略彎,大小為 (114?172) MmX (20?24) Mm,內生 8 個子囊孢子,在子囊下呈單行或者交互排列。子囊孢子無色,透明,單胞,長橢圓形或梭形,直或彎曲,大小為(22?42) fim X (5.5?7.7) pmo,子囊間有側絲。側絲比子囊長,線形或有分枝,大小為(66?363) MmX (3.3?4.4) Mm 。
四、 病害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和子囊盤在病枝梢皮層組織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溫、濕度適宜時,產生子囊和子囊孢子。5月上、中旬為春末夏初多雨季節,當溫度為20?25°C,濕度在80%以上時,子囊孢子成熟,子囊盤破裂。成熟的子囊抱子借風雨傳播,侵入茶樹幼嫩新梢。所以,5月上旬至6月上旬是茶枝梢黑點病的傳播蔓延期。6月中旬以后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濕度降低,病情蔓延受到抑制,病情逐漸停止發展,1年僅1 次侵染。
五、 流行規律
茶枝梢黑點病的發生程度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據湖南觀察,一般氣溫上升到10°C以上病菌開始活動,15°C開始形成子囊,20?25笆子囊孢子成熟。所以,當氣溫在20?25°C,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 最有利于該病的發生和發展。當氣溫上升到30笆以上,相對濕度低于80%時,病菌生長發育受到抑制,病害也停止發展。茶枝梢黑點病主要侵害枝梢。因此,病害的發生和發展與茶園類型也有一定關系。一般以臺刈復壯茶園以及條栽壯齡茶園發生較重。茶樹品種間的抗性差異顯著。一般枝葉生長茂盛、發芽早的品種較感病,而普通群體發病相對較輕。 例如,福鼎大白茶、黃葉早、高橋早易感病,而臺茶12、騎馬洲較抗病。
六、 防治技術
(一)選用抗病品種
應因地制宜地選栽抗病品種,比如臺茶12、騎馬洲等。注意抗病品種的保護和利用,延長抗性品種的種植年限。應避免大面積連片種植單一品種。
(二) 剪除病梢
早春根據樹勢和前一年病情決定修剪的深度,一般進行輕修剪應盡可能將剪下的枯枝落葉清理出茶園并妥善處理。重修剪后,結合化學農藥保護,效果更好。
(三) 化學防治
掌握在發病盛期前噴施殺菌劑控制病毒。可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安全間隔期 l()d)、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安全間隔期10d)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