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與危害
茶銀尺蠖(Scopula suhpunctaria Herrich et Schaeffer)屬鱗翅目尺蠖蛾科,又名青尺蟆。分布于浙 江、江蘇、安徽、湖南、貴州及四川等地。寄主為茶、蘋果、玉米及棉花等作物。以幼蟲咬食葉片為害。 成蟲將卵單產于新梢葉腋處,幼蟲咬食葉片成C形缺口,老熟時吐絲將枝葉稍疊結后倒掛并化蛹于其中 。
二、形態特征
成蟲:雌蛾體長為10~14mm,翅展為29?36mm。雄蛾體長為12?14mm,翅展為29?34mm。體翅均白色,頭頂棕黃色,復眼黑褐色。雌蛾觸角絲狀,雄蛾羽毛狀。前翅有4條棕黃色波狀紋,分別位于 內橫線、中橫線、外橫線、亞緣線處,前緣色較深,散生許多褐色小點,內橫線與外橫線之間有棕褐色點,翅尖有2個小黑點;后翅有3條淡棕褐色條紋,分別位于內橫線、外橫線、亞緣線處,中線處中部也 有1個棕褐色點。前、后翅緣毛均淡棕褐色。前足、中足淡棕色,后足白色,中足有距1對,后足2對 ,雌蛾腹部較粗短,雄蛾腹部較細長。
卵:橢圓形,長徑約0. 8mm,短徑約0. 5mm,表面布滿白點。初產時淡綠色,漸變為黃綠色,近孵化時為淡灰色。
幼蟲:初孵幼蟲體長約2mm,淡黃綠色;二齡幼蟲體長為6?10mm,深綠色;三齡幼蟲體長為10? 16mm,體背出現黃綠色和深綠色相間的縱向條紋各10條,四齡幼蟲體長為16?22mm,青色,氣門線銀 白色,各體節間出現黃白色環紋,五齡幼蟲體長為22?27mm,體色與四齡相似,但腹足和尾足呈淡紫色 。
蛹:體長為10?14mm,綠色,翅芽漸轉白色,近羽化時翅芽出現棕褐色點線紋,各節明顯伸長,并出現銀白色光澤。尾端有鉤刺4根,中間2根較長。
茶銀尺蠖(Scopula suhpunctaria Herrich et Schaeffer)屬鱗翅目尺蠖蛾科,又名青尺蟆。分布于浙 江、江蘇、安徽、湖南、貴州及四川等地。寄主為茶、蘋果、玉米及棉花等作物。以幼蟲咬食葉片為害。 成蟲將卵單產于新梢葉腋處,幼蟲咬食葉片成C形缺口,老熟時吐絲將枝葉稍疊結后倒掛并化蛹于其中 。
二、形態特征
成蟲:雌蛾體長為10~14mm,翅展為29?36mm。雄蛾體長為12?14mm,翅展為29?34mm。體翅均白色,頭頂棕黃色,復眼黑褐色。雌蛾觸角絲狀,雄蛾羽毛狀。前翅有4條棕黃色波狀紋,分別位于 內橫線、中橫線、外橫線、亞緣線處,前緣色較深,散生許多褐色小點,內橫線與外橫線之間有棕褐色點,翅尖有2個小黑點;后翅有3條淡棕褐色條紋,分別位于內橫線、外橫線、亞緣線處,中線處中部也 有1個棕褐色點。前、后翅緣毛均淡棕褐色。前足、中足淡棕色,后足白色,中足有距1對,后足2對 ,雌蛾腹部較粗短,雄蛾腹部較細長。
卵:橢圓形,長徑約0. 8mm,短徑約0. 5mm,表面布滿白點。初產時淡綠色,漸變為黃綠色,近孵化時為淡灰色。
幼蟲:初孵幼蟲體長約2mm,淡黃綠色;二齡幼蟲體長為6?10mm,深綠色;三齡幼蟲體長為10? 16mm,體背出現黃綠色和深綠色相間的縱向條紋各10條,四齡幼蟲體長為16?22mm,青色,氣門線銀 白色,各體節間出現黃白色環紋,五齡幼蟲體長為22?27mm,體色與四齡相似,但腹足和尾足呈淡紫色 。
蛹:體長為10?14mm,綠色,翅芽漸轉白色,近羽化時翅芽出現棕褐色點線紋,各節明顯伸長,并出現銀白色光澤。尾端有鉤刺4根,中間2根較長。

三、生活習性
在浙江1年發生6代,以幼蟲在茶樹中、下部成葉上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中、下旬成蟲大量產 卵。第一代幼蟲5月上、中旬出現,第二代幼蟲6月中、下旬孵化,以后各代幼蟲為害期分別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1月上旬,12月上旬至翌年4月上旬為越冬期。
該蟲發生不整齊,第二代后就有世代重疊現象。全年以春、夏茶為害較重。各世代歷期:第一、二代 約為40d,第三、四代約為30d,第五代約為50d,第六代(越冬代)長達5個月以上。一至六代幼蟲分 別發生在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10月上旬和12月。各蟲態歷期:卵期一般6?9d, 當氣溫低于10°C時可長達1個月以上;幼蟲期一般為15?23d,越冬代長達100d;蛹期一般8?9d,氣溫在17°C以下時為16?20d;成蟲壽命3?8d。
成蟲于夜間羽化,以前半夜為多,白天靜伏于茶叢葉背,晚上活動,趨光性強。一般羽化后次日晚上交尾,交尾后次日晚上產卵。卵散產,多產于葉腋處和芽腋處,少數產在嫩莖、葉背和枝皮裂縫處。每處產卵1粒,也有數粒產在一起的。每雌產卵量約為80粒,最多可達200余粒,產卵量以第一代最多。卵孵化不整齊,同一天產的卵需經3d左右才孵化完畢。孵化率以第一、二代為高。溫、濕度對卵孵化影響 頗大。高溫干燥條件下孵化率顯著降低,如氣溫在30笆以上、相對濕度在70%以下時,孵化率在5% 以下。幼蟲共5齡。一至二齡幼蟲多咬食嫩葉下表皮和葉肉,有時也能咬食葉片成小孔洞三齡以后沿葉緣咬食葉片成缺刻,四至五齡幼蟲食葉量大增,五齡幼蟲能將全葉食盡,老葉僅留主脈。幼蟲老熟后在茶叢中部吐少量絲綴連葉片或枝葉,倒掛化蛹于其中。
茶樹和茶銀尺蠖間的化學通信研究表明,茶樹釋放的綠葉揮發物(己烯醛、己烯醇、己烯醇醋酸酯等)對茶銀尺蠖成蟲具有較顯著的引誘效應,雌、雄成蟲對化合物的不同異構體具有不同的引誘效應。順-己烯醛對茶銀尺螳雌成蟲有顯著的引誘效果,反-己烯醛則對茶銀尺蠖雄成蟲有顯著的引誘效果。已知的天敵有寄生于幼蟲的單白綿絨繭蜂(Apattteles sp. )茶銀尺蠖絨繭蜂(A pan teles sp.),寄生于蛹的黃足大腿蜂、金小蜂;捕食成蟲、幼蟲的有蜻蜓、蜘蛛、螞蟻、鳥類等。
四、防治技術
茶銀尺蠖的發生較零星分散,一般可在防治其他主要害蟲時兼治。發生數量多時可進行燈光誘蛾和化學防治,防治藥劑參照茶尺蝮。
在浙江1年發生6代,以幼蟲在茶樹中、下部成葉上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中、下旬成蟲大量產 卵。第一代幼蟲5月上、中旬出現,第二代幼蟲6月中、下旬孵化,以后各代幼蟲為害期分別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9月下旬至11月上旬,12月上旬至翌年4月上旬為越冬期。
該蟲發生不整齊,第二代后就有世代重疊現象。全年以春、夏茶為害較重。各世代歷期:第一、二代 約為40d,第三、四代約為30d,第五代約為50d,第六代(越冬代)長達5個月以上。一至六代幼蟲分 別發生在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10月上旬和12月。各蟲態歷期:卵期一般6?9d, 當氣溫低于10°C時可長達1個月以上;幼蟲期一般為15?23d,越冬代長達100d;蛹期一般8?9d,氣溫在17°C以下時為16?20d;成蟲壽命3?8d。
成蟲于夜間羽化,以前半夜為多,白天靜伏于茶叢葉背,晚上活動,趨光性強。一般羽化后次日晚上交尾,交尾后次日晚上產卵。卵散產,多產于葉腋處和芽腋處,少數產在嫩莖、葉背和枝皮裂縫處。每處產卵1粒,也有數粒產在一起的。每雌產卵量約為80粒,最多可達200余粒,產卵量以第一代最多。卵孵化不整齊,同一天產的卵需經3d左右才孵化完畢。孵化率以第一、二代為高。溫、濕度對卵孵化影響 頗大。高溫干燥條件下孵化率顯著降低,如氣溫在30笆以上、相對濕度在70%以下時,孵化率在5% 以下。幼蟲共5齡。一至二齡幼蟲多咬食嫩葉下表皮和葉肉,有時也能咬食葉片成小孔洞三齡以后沿葉緣咬食葉片成缺刻,四至五齡幼蟲食葉量大增,五齡幼蟲能將全葉食盡,老葉僅留主脈。幼蟲老熟后在茶叢中部吐少量絲綴連葉片或枝葉,倒掛化蛹于其中。
茶樹和茶銀尺蠖間的化學通信研究表明,茶樹釋放的綠葉揮發物(己烯醛、己烯醇、己烯醇醋酸酯等)對茶銀尺蠖成蟲具有較顯著的引誘效應,雌、雄成蟲對化合物的不同異構體具有不同的引誘效應。順-己烯醛對茶銀尺螳雌成蟲有顯著的引誘效果,反-己烯醛則對茶銀尺蠖雄成蟲有顯著的引誘效果。已知的天敵有寄生于幼蟲的單白綿絨繭蜂(Apattteles sp. )茶銀尺蠖絨繭蜂(A pan teles sp.),寄生于蛹的黃足大腿蜂、金小蜂;捕食成蟲、幼蟲的有蜻蜓、蜘蛛、螞蟻、鳥類等。
四、防治技術
茶銀尺蠖的發生較零星分散,一般可在防治其他主要害蟲時兼治。發生數量多時可進行燈光誘蛾和化學防治,防治藥劑參照茶尺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