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越夏菌源較少、西北秋苗主發區秋季降水偏少,2022年小麥條銹病秋苗總體病情輕于常年、重于上年。截至12月10日,西北秋苗主發區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4省(區)12市(州)37個縣見病,發生面積85.9萬畝,比2021年同期增加23.1%,比2016—2020年均值減少66.4%,為2010年以來第三小的年份;發生縣數比2021年同期增加11個,比2016—2020年均值減少14個。當前西南冬繁區四川、貴州、云南4市7個縣查見零星發病田塊。
一、西北秋苗主發區及冬繁區發生動態
甘肅天水、隴南、平涼、定西、臨夏、白銀和甘南共7市(州)30個縣見病,發生面積69.6萬畝,發生縣數和面積分別比2021年同期增加10個和11.9萬畝,始見期接近常年至偏早5—10天。其中,中部的定西、白銀、臨夏3市13個縣見病,發生面積為29.4萬畝;以定西發生面積最大,為25.3萬畝,轄區內7個縣(區)均見病,平均病田率31.5%,嚴重度10%—40%—80%,重發的隴西縣24%的調查田塊查見發病中心,嚴重度20%—40%—60%;白銀和臨夏共有6縣見病,平均病田率分別為25%、11%。東部和南部的平涼、天水和隴南3市16縣(區)見病,發生面積共40.0萬畝;3市平均病田率分別為9.6%、12.2%、5.7%,田間多為零星病葉,但平涼的崆峒、涇川、莊浪、崇信、華亭,天水的秦州、甘谷、秦安以及隴南的禮縣等地部分田塊發生較重,查到發病中心。西南部的甘南州舟曲縣零星見病,發生面積0.2萬畝。
寧夏固原、吳忠2市的彭陽、隆德、原州、同心4縣(區)見病,發生面積13.8萬畝,見病縣數比2021年同期減少1個,但發生面積同比增加30.2%。平均病田率40.6%,高于2021年的23%,平均嚴重度5%—60%,以單片病葉為主,個別田塊有發病中心。
青海海東市循化縣和黃南州尖扎縣見病,發生面積2.5萬畝,病情輕于常年。循化平均病田率20%—30%,平均病葉率4%—6%;尖扎僅查見一處較小的發病中心,未見擴展。
陜西咸陽市興平縣12月2日查見3片單張病葉,目前未擴展,始見期晚于2011—2020年的11月上中旬,2021年同期未見病。
西南地區11月上、中旬陸續見病,始見期較2021年早9—18天。四川涼山州寧南縣、會東縣和南充市營山縣見病,發生面積共約0.2萬畝;其中,寧南縣點片發生,查見一處發病中心,中心病株率60%;營山縣零星見病,目前尚未擴展。貴州畢節市大方縣和納雍縣見病,發生面積約500畝,平均病葉率0.02%。云南玉溪市澄江市和麗江市華坪縣零星見病,發生面積約23畝。
湖北、河南等其他冬繁區尚未見病。
二、冬季發生趨勢
進入冬季,西北秋苗主發區和冬繁區冷空氣活動頻繁,小麥條銹病菌將進入越冬階段。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2022/2023年冬季,我國大部分地區將出現前冬暖、后冬冷的階段性氣溫變化,其中陜西西部、甘肅中部和東部、青海東北部和寧夏大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1—2℃、降水偏多2—5成,降雪將有利于西北秋苗主發區小麥條銹病菌潛育越冬;冬繁區大部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湖北東北部、河南東部氣溫偏高1—2℃,有利于小麥條銹病菌冬季侵染繁殖。據國家氣象中心預報,12月中、下旬,隴南、關中、陜南和西南大部有0—10mm降水,四川盆地局部降水達15—30mm,有利于以上見病區域及周邊麥區病情擴展。
冬繁區各級植保機構,需密切關注周邊條銹病發生發展動態,及時開展調查,發現一點、控制一片,有效壓低越冬菌源基數,為控制春季流行打好基礎。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網 病蟲害測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