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精视频免费播放_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49_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_成人图片小说 - 洗澡被公强奷30分钟视频

您好,歡迎來到鄭州佰思特儀器制造有限公司!
鄭州佰思特儀器制造有限公司求實創新、追求卓越、以質求勝、品行天下
全國咨詢熱線: 156-3715-7963
當前位置:主頁 > 技術支持 > 蟲害圖庫 >

茶毛蟲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

時間:2023-01-11 11:10:32 來源:未知 點擊:

—、分布與危害
       茶毛蟲(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屬鱗翅目毒蛾科。又稱茶黃毒蛾、油茶毒蛾。主要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和貴州等地。主要發生于山區茶園,近年逐漸向山外丘陵茶區蔓延,甚至有突發成災的趨勢。
       茶毛蟲以幼蟲咬食葉片為害,嚴重時可將葉片食光,影響茶葉產量和樹勢;幼蟲體上毒毛觸及人體皮膚會引起紅腫痛癢,嚴重影響茶園管理。雌蛾產卵于老葉背面,幼蟲孵化后群集在老葉背面咬食下表皮和葉肉,留上表皮呈黃綠色半透明薄膜狀。三齡起開始分群向上遷移,數十頭至百余頭整齊排列在葉片上,同時咬食葉片成缺刻。除茶樹外,該蟲還為害油茶、柑橘、山茶、烏柏、玉米等多種作物。
二、形態特征
       成蟲:雌成蟲體長為8?13mm,翅展為21?23mm,虎黃至黃褐、黑褐色。觸角雙櫛齒狀。復眼黑色,前翅前緣、翅尖和臀角處黃色,翅尖有2個黑點,翅面散生許多黑褐色細點。內、外橫線處有2條黃白色帶紋,帶紋中部向外突出呈鈍角狀。后翅黃色,基部色較深。腹部末端較粗,有黃褐色絨毛叢。雄蛾體長為6?10mm,翅展為20?28mm,體翅黑褐色。前翅前緣、頂角和臀角處黃褐色,翅尖有2個黑點,內、外橫線處帶紋呈黃褐色。腹部較細,末端無毛叢。最后一代雄蛾體色淺,與雌蛾相似。
       卵:為近球形,淡黃色,直徑0. 6-0. 8mm。卵塊橢圓形,長為8?12mm,寬為5?7mm。卵塊上覆黃褐色絨毛,卵塊中部的卵呈雙層堆集,邊緣單層。
       幼蟲:共6?7齡。末齡幼蟲體長20mm左右,頭呈淺褐色,體呈黃色至黃褐色,圓筒形。第一至三體節稍細,氣門上線處有帶狀線紋。各體節的背面和側方均具黑疣數個,疣上簇生黃色毒毛。第一節上的疣突著生毛長,伸向前方,腹部各節亞背線和氣門上線處的黑疣較大,又以第四、五兩節上的黑疣最大。腹部各節氣門上線與亞背線的疣突間有白色縱線1條。
       蛹:圓錐形,長為8?12mm,黃褐至淺咖啡色,稀覆黃色短毛,腹末有一束鉤狀刺,約20余枚。蛹外有土黃色絲質薄繭。繭長為12
?14mm。
三、生活習性
       茶毛蟲以卵塊在茶樹中、下部老葉背面越冬。年發生代數因氣候而異。江蘇、浙江中北部、安徽、四川、貴州、陜西1年發生2代,浙江南部、江西、廣西、湖南3代,福建3?4代,臺灣5代。即使同一地區,發生代數也因海拔高度而異,如福建高山茶區年發生3代,而低山茶區年發生4代。1年發生2代區,第一代幼蟲發生在4?6月,為害春、夏茶,第二代幼蟲發生在7?9月,為害夏、秋茶。1年發生3 代區,第一、二、三代幼蟲發生期分別在4?5月、6?7月和8?10月,分別為害春茶、夏茶和秋茶。各代發生期比較整齊,無世代重疊現象。
       成蟲在17:00?19:00羽化,19:00?23:00活動最盛。一般雄蛾比雌蛾早羽化1?2d。成蟲具趨光性,白天棲息在茶叢內,稍受驚動即迅速飛翔,或墜地作假死狀。成蟲壽命3?5d,活力強,一般交尾1次,偶有2次以上的。雌蛾交尾當天或第二天產卵,以21:00?22:00產卵最盛。卵產于老葉背面, 呈塊狀,覆以黃色絨毛。每雌產卵量為100?200粒,多者可達300粒以上,一般分作2塊。卵塊于茶叢中、下部老葉背面為多,但為害嚴重的茶園,也會產于枝干、枯葉或雜草上。同一卵塊的卵一般在同一天內孵化完畢,孵化率達90%以上。孵化盛期往往在始孵期后5天左右。剛孵化后的幼蟲先取食卵殼,然后取食葉片。一至二齡幼蟲取食下表皮和葉肉,使葉片呈淡綠色至淡黃褐色半透明薄膜。三齡后食葉量顯著增多,從葉緣向內咬食葉片成缺刻,或全葉食去,僅留葉柄,猖獗時可將嫩枝皮、花蕾及幼果食盡。五齡后食量劇增,整枝、整叢葉片不存,且枝間常留有絲網、蟲糞和碎葉片。取食多在晨昏和夜晚。幼蟲期以第一代最長,為49?52d,第二、三代分別為24?34d和31?35d。幼蟲的發育起點溫度為(6.16±2.14)℃,有效積溫為(820.24±99.39)℃。
       幼蟲有群集性,一至三齡幼蟲常數十頭至百余頭聚集在一處,蟲體排列整齊。三齡后開始擴散,遷移時一頭在前,其余尾隨而行,頭部不時左右擺動。高齡幼蟲較敏感,受驚動后立刻擺頭,有時吐黃綠色液體,或假死吐絲墜落后躲藏于茶叢下部葉背或土壤縫隙處,待四周平靜后再恢復正常活動。幼蟲不喜陽光直射和高溫。一般早晚在茶叢枝端葉片上咬食,中午常移至茶叢中、下部葉上為害。夏天中午陽光強時,常躲在茶叢基部蔭蔽處,停止取食。幼蟲6?7齡,每次蛻皮前均成群遷移至葉背、枝干或根頸裂縫等隱蔽處,頭朝內尾向外,呈橢圓形排列,并吐絲連接在一起,蛻皮后又成群遷移到鄰近枝葉上為害。幼蟲老熟后遷至茶叢根頸部附近土塊縫隙中、枯枝落葉間或表土下少量聚集結繭化蛹,以枯枝落葉或縫隙中為多,少數入土化蛹,入土深度為1.5?6.0cm。一般陰暗潮濕的地方化蛹較多。蛹期第一、二和三代歷期分別為10?14d、12
?21d和23?31d。
       潮濕的地方化蛹較多。蛹期第一、二和三代歷期 分別為10?14d、12
?21d和23?31d。
四、發生規律

       (一)氣溫
       茶毛蟲發生遲早及發育速度與氣溫高低密切相關。在湖南長沙,第一代發生期氣溫最低,世代歷期最長,為177?195d;第二代發生期氣溫最高,歷期最短,為50?77d;第三代發生期氣溫處于前兩代之間,歷期為65?89d。幼蟲齡期也隨氣溫而異。在處于氣溫較低的第一代,幼蟲期需經7齡完成發育,而第二、三代多數為6齡。茶毛蟲在氣候、天敵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區經常間歇性大發生或局部成災。
       茶毛蟲的越冬代卵期長達190?210d,第一代卵期僅7?10d,孵化率達75%~85%。一般需在旬平均氣溫14℃以上、相對濕度80%以上卵才能孵化。如湖南長沙地區,1956年和1957年至4月上、中旬旬平均氣溫才達到14℃以上,因而越冬卵均在4月上、中旬才孵化,而1958年3月下旬的旬平均氣溫就高達16.5℃,因此越冬卵比前兩年提早半個月孵化。而高溫干旱不利于成蟲的羽化產卵和幼蟲孵化存活。
       低緯度地區由于春暖較早,第一代茶毛蟲發生期也較高緯度地區早。同一地區,低山較高山、平原較山區氣溫高,因而第一代幼蟲發生期也早。氣溫還影響成蟲的產卵場所。夏季成蟲喜選擇陰涼的場所產卵,而秋末(越冬卵)則多產在茶園的向陽等較暖之處。因此.第一代幼蟲多發生在茶園中向陽溫暖的地方,第二、三代幼蟲則多發生于陰面比較蔭蔽的場所。

       (二)天敵
       茶毛蟲天敵種類很多,卵期主要有茶毛蟲黑卵蜂(Telemonus sp.)和赤眼蜂(Trichogra mma sp.),幼蟲期主要有茶毛蟲長絨繭蜂[Dolichogenidea lacteicolor(Viereck)]、茶毛蟲細顎姬蜂[Enicospilus pseudoconspersae(Sonan)]、 毒蛾瘦姬蜂(Hymenobosmina sp.)、小胞瘦姬蜂(Holocremnus sp. )、斑痣懸繭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Wesmael)]及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EpNPV),幼蟲—蛹期寄生的有茶毛蟲寄生蠅(Tachina sp.)和追寄蠅(Exorista sp.)。捕食成蟲和幼蟲的有多種螳螂、步行甲、蜘蛛等,如中華大刀螳(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廣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lle)]和紅褐寬顎步甲(Parena rufotescea Jedi)等。這些天敵對茶毛蟲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據湖南調查,黑卵蜂對茶毛蟲的自然寄生率一般在20%以上,最高可達61%。
       利用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EpNPV)防治茶毛蟲具有防治效果好、后效期長、不污染環境以及不殺傷天敵等優點,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在我國多個茶區應用。然而,該病毒的形態學、生理生態學、大量增殖方法以及田間使用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依然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冷楊等(2007)研究了蘇云金桿菌對該病毒的增效作用、速效作用、拒食作用和兼治作用。200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制出3種茶毛蟲病毒殺蟲劑實用劑型,即茶毛蟲病毒水劑、茶毛蟲病毒-Bt混劑、茶毛蟲病毒-敵殺死(溴氰菊酯)混劑,3種劑型的室內外殺蟲效果均在95% 以上,茶毛蟲病毒-Bt混劑、茶毛蟲病毒-敵殺死(溴氰菊酯)混劑還可兼治其他茶樹害蟲。目前,已建立了年生產2t的茶毛蟲病毒殺蟲劑小試車間。劉明炎等(2008)研究發現,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濃度與茶毛蟲發病死亡率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與茶毛蟲發病死亡時間呈顯著負相關,對第二代茶毛蟲仍具有持續防效。唐美君等(2010)報道EpNPV-Bt混劑對茶毛蟲幼蟲有優良的防效,顯著優于Bt單劑和EpNPV 單劑。

       (三)茶園條件
       茶園栽培管理粗放,雜草叢生,以及間作玉米等高稈作物,增加蔭蔽度的茶園,一般蟲口較多。油茶產地種茶,或與油茶鄰作,有利于茶毛蟲蔓延侵害。
五、性信息素
       Wakamura等(1994)、Zhao等(1998)和Tsao等(1999)從茶毛蟲的雌蛾腹末端分離岀3個性信息素活性組分,分別是10,14-二甲基十五碳醇異丁酸酯(10Mel4Me-15:iBu)、14-甲基十五碳醇異丁酸酯(14Me-15:iBu)和10, 14-二甲基十五碳醇正丁酸酯(10Me14Me-15:nBu)。 10,14 -二甲基十五碳醇異丁酸酯是其中的主要活性組分,其田間引誘效果隨劑量增加而提高,但當使用劑量超過80?時反而起驅避作用。在10,14 -二甲基十五碳醇異丁酸酯中加入甲基十五碳醇異丁酸酯后可以提高引誘效果。但單用甲基十五碳醇異丁酸酯則引 誘效果較差。Tsai等(1999)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10,14-二甲基十五碳醇異丁酸酯是茶毛蟲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目前茶毛蟲性信息素已經商品化,主要用于蟲情監測和迷向防治。盛忠雷等(2011)的田間測試結果表明,使用茶毛蟲性引誘劑誘殺成蟲后,茶毛蟲幼蟲數量平均下降75%以上,但是性信息素對種群的控制作用受田間蟲口密度的影響較大。
六、防治技術

       (一)人工捕殺
       在11月至翌年3月人工摘除茶毛蟲越冬卵塊。生長季節,于幼蟲一至三齡期摘除有蟲葉片;在茶毛蟲盛蛹期進行中耕培土,在根際培土6?7cm,以阻止成蟲羽化出土;成蟲喜在16:00前后羽化,此時多伏于茶叢或行間不活動,可人工踩殺。
       (二)中耕滅蛹
       茶毛蟲幼蟲多在茶樹根際的落葉、雜草及土塊縫隙中結繭化蛹。在化蛹盛末期中耕除草可傷、滅蟲蛹,將枯枝落葉耙岀帶離茶園效果更好。
       (三)誘殺成蟲
       茶毛蟲成蟲具有趨光性,可在各代成蟲發生期,每晚19:00?23:00用黑光燈或電燈誘殺成蟲。也可在田間設置性誘捕器,用性信息素或未交尾的雌蛾誘殺雄蛾。
       (四)生物防治
       防治時期掌握在幼蟲四齡前,建議在幼齡幼蟲期用100億活抱子/g蘇云金桿菌水劑噴霧,也可用100億PIB/mL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水劑,選擇無風的陰天或雨后初晴時進行噴霧防治。用1億抱子/mL白僵菌亦有良好效果。
       (五)化學防治
       在幼蟲四齡前用15%茚蟲威乳油2500?3500倍液(合每667m2 12?18mL,安全間隔期14d)、15%溴蟲腈懸浮劑2000?3000倍液(合每667m2 28?40mL,安全間隔期10d)、10%醚菊酯乳油2000倍液(合每667m2 30?40mL,安全間隔期10d),或10%氯氟氰菊酯乳油、2.5%氯氟氰菊酯乳油、10%聯苯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合每667m2 15?25mL,安全間隔期7d)噴霧。

附:測報技術
一、系統測報方法

       (一)調查內容和方法
       1.越冬代卵塊密度調查     冬季,最遲在越冬卵孵化之前進行調查。選取不同類型代表性茶園各2?3塊,按平行跳躍式取樣,各取20個點,每點1m行長或叢栽的1m3茶叢,檢査茶叢中、下部葉背卵塊數(松散的未受精卵除外)。有條件時,可用一塊大玻璃鏡,仰置茶叢下地面進行卵塊檢查。
       2.非越冬代產卵進度和卵塊及初齡幼蟲蟲群密度調查     選擇上一代蟲口較多的一塊茶園,按平行跳躍式取樣,取20個點,每點1m行長或叢栽1m3茶叢,逐日檢查茶叢中、下部葉背卵塊數(松散的未受精卵除外),至成蟲終見為止。
       上一代成蟲終見,產卵結束后,按不同類型代表性茶園,取樣調查卵塊及初齡幼蟲蟲群密度,方法與越冬卵塊密度調查相同。
       3.卵塊孵化進度和寄生率調查     結合各代卵塊密度調查,于成蟲終見后隨機標記50?100個卵塊(越冬代卵于早春日平均氣溫達14°C時),逐日觀察其孵化進度,最后全部采回觀察檢查卵塊黑卵蜂寄生率。
       4.幼蟲發育進度及蟲口密度調查     繼各代卵孵化進度調查,選定有代表性蟲口較多的一塊茶園,按平行跳躍式取樣20個點,每點1m行長或叢植茶樹一叢,每3?5d檢查一次幼蟲發育進度。
       當幼蟲老熟進入六至七齡盛期,在開始化蛹前,按不同類型代表性茶園,平行跳躍取樣各20個點, 每點1m行長或叢植1m3茶叢,檢査一次幼蟲蟲口密度。
       5.幼蟲化蛹及成蟲羽化進度調查     結合幼蟲蟲口密度調查,在各類型代表性茶園中,見到一個蟲群即從中隨機取2?3頭幼蟲,共取200頭,置室外罩籠內飼養,逐日觀察其入土化蛹數和成蟲羽化數,并統計化蛹率、羽化率及成蟲雌、雄性比。
       6.田間發蛾進度及發蛾量調查
       (1)燈光誘蛾。各代幼蟲進入盛蛹期后,每天20:00?24:00以20W黑光燈誘蛾4h,至蛾終見日為止。每天清晨取回檢查雌、雄蛾數。
       (2)性激素誘雄蛾。取當日羽化尚未交尾的雌蛾,剪取腹末數節浸放于酒精或二氯甲烷中,并累計剪取雌蛾頭數,后充分研碎過濾,成粗提性激素液,冷藏備用,亦可購買已商品化的茶毛蟲性信息素誘蛾。當各代盛蛹后,按每一盆缽用芯紙滴取相當于5頭雌蛾的性激素含量,置茶叢面誘集雄蛾,逐日檢查雄蛾誘集頭數。也可采用簡化做法,取雌蛹若干,適當加溫,使之提前羽化,放入小紗籠內,每籠5頭,天黑時懸掛田間,清晨檢查籠外誘來雄蛾頭數。
       (3)實地查蛾。選定主要蟲源茶園333. 5m2,從各代始蛾期開始,每天早晨觀察成蟲飛動,檢查蛾量;或用1.5m長竹竿,拍打茶叢兩側,目測蛾量,看見蛾量最大的一天,即為發蛾髙峰日。

       (二)預測方法
       1.發生期預測
       (1)卵孵化期預測。非越冬代成蟲羽化始盛期(羽化16%?20%),向后推加當地當代卵的平均歷期 (10?13d),即為孵化始盛期。羽化盛期(羽化45%?50%)或誘蛾髙峰日向后推加當地當代卵平均歷期(10?13d),即為孵化盛末期。
       (2)四齡幼蟲期(即化學防治適期)預測。非越冬代成蟲羽化始盛期向后推加當地當代卵的平均歷期,再向后推加一至三齡幼蟲歷期(12?23d),即為四齡幼蟲始盛期。同樣,羽化盛期或誘蛾高峰日向后推加卵的平均歷期和一至三齡幼蟲歷期,即為四齡幼蟲盛期;羽化盛末期向后推加卵平均歷期和一至三齡幼蟲歷期,即為四齡幼蟲盛末期。越冬代和非越冬代也均可從卵的孵化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分別向后推加一至三齡幼蟲歷期,預測四齡幼蟲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
       (3)化蛹及發蛾產卵期預測。從幼蟲孵化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向后推加當地當代幼蟲的平均歷期(25?60d),即為化蛹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再向后推加當地當代蛹的平均歷期(10?20d),即為發蛾產卵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
       2.發生量預測
       (1)為害程度預測。根據各代卵塊和初齡幼蟲蟲群密度調查,若每米行長或叢植1m3,茶叢平均有卵塊及初齡幼蟲蟲群1個以上,預示發生量大,為害嚴重;平均有0.1個左右,預示將局部發生量大,受害較重;平均有0.01個左右,預示零星發生,為害輕微。
       (2)發生趨勢預測。根據各代老熟幼蟲殘存量調查,若每米行長或叢植1m3茶叢,平均有六至七齡幼蟲3?5頭,預示下一代發生量較大,為害嚴重;平均有0. 3-0. 5頭,預示下一代局部發生較多,為害較重;平均有0.05頭以下,預示下一代發生較少,為害輕微。
二、一般測報辦法
       (一)為害程度預測
       按茶園類型選定代表性茶園各2?3塊,作觀察調查田。越冬代在冬季進行一次卵塊密度調查;非越冬代可根據系統測報結果,在各代幼蟲盛孵后,進行一次初齡幼蟲蟲群密度調查,預測為害程度。方法與系統測報辦法同類項目相同。
       (二)防治適期預測
       1.從盛蛾期預測  防治適期選定當地主要代表性蟲源333.5m2,根據系統測報結果,非越冬代在發蛾開始后,每天早晨進行田間趕蛾,目測發蛾量。從發蛾高峰日,向后推加當地當代卵的平均歷期(10?13d),預測孵化盛期;再向后推加一至三齡幼蟲平均歷期(12?23d),預測四齡幼蟲盛發期,即化學防治期。
       2.從孵化期預測防治適期  根據系統測報或在田間實查發蛾盛末期后,隨機標記100個卵塊,逐日檢查其孵化進度,當孵化率達45%?50%時,即為盛孵期;向后推加當地當代一至三齡幼蟲平均歷期(12?23d),預測四齡幼蟲盛期,即化學防治適期。方法與系統測報中卵塊孵化進度調查相同。

在線客服
聯系方式

銷售熱線

15637157963

上班時間

周一到周日

公司電話

15637157963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