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細蛾(Caloptilia theivora Walsingham)又名三角卷葉蛾,屬鱗翅目細蛾科。國內分布于各產茶區,國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印度。
幼蟲潛食嫩葉葉肉,或將嫩葉卷成蟲苞匿居其中取食為害,是趨嫩性很強的食葉性害蟲。而幼蟲排出的糞粒聚積在蟲苞內,會污染茶葉。成蟲產卵于葉片背面,幼蟲孵化后即潛入葉內,在一、二齡期潛食葉肉,形成白色線狀彎曲的潛痕;三齡和四齡前期,將葉緣向葉背卷折,形成卷苞,在苞內咀食葉肉;四齡后期和五齡期,將葉尖反卷成三角苞,匿居其中取食,轉移他葉時則另行卷苞取食,一般1苞內1頭蟲,偶爾1苞內有2?4頭幼蟲。茶細蛾主要為害當季新梢嫩葉,以芽下第二葉最多。
茶細蛾不僅影響茶葉產量,而且給茶葉品質帶來嚴重的影響。通常在卷邊期之前對茶葉產量影響不顯著,混入3%以下的蟲苞,對茶葉品質的影響亦不顯著。但是,在結苞期不僅影響茶葉產量,而且當混入3%以上的蟲苞后,對茶葉品質的影響也十分明顯。
茶細蛾在我國早有記載,主要為害茶、山茶、油茶等植物。趙啟民等認為,茶細蛾在茶樹上成為一種主要害蟲還是在1972年以后,但2000年以來發展很快,全國從北到南幾乎所有產茶省份都有發生,在西南、江南等茶區,茶細蛾已成為一種主要的卷葉類害蟲。在重慶、四川、湖北、云南等地調查發現,5?7月,茶細蛾在各茶區為害均較嚴重,四川省浦江清見鄉蜀濤茶葉基地(約100hm2)蓬面芽葉受害率超過 80%。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為4?6mm,翅展為10?13mm。頭、胸暗褐色。觸角絲狀,褐色,長6?7.5mm,上面密布黃色鱗片;復眼黑色;口緣長,淡褐色。前翅狹長,褐色,具紫色光澤,前緣中央偏基部有1個金黃色三角形斑紋。后翅暗褐色,緣毛長。腹部背面暗褐色,腹面金黃色。雌蟲尾部較粗短,呈圓筒形,被暗褐色長毛,尾端有似鐮刀狀產卵器;雄蟲尾部較細長,呈橢圓形,無暗褐色長毛,尾端有兩片板。前、中足腿節、脛節暗褐色,跗節白色;后足腿節中部淡黃色,基部及端部暗褐色,脛節和跗節一側暗褐色,另一側淡黃色。
卵:長為0.3?0.5mm,扁平,橢圓形,無色透明,有光澤,近孵化時較渾濁,呈乳白色。
幼蟲:體乳白色,半透明。口器褐色,單眼黑色。體表具白色短毛,低齡期體略扁平。老熟幼蟲體長為8?10mm,頭小胸大,腹部由前向后漸細,呈圓筒形,半透明,能透見體內紫黑色內臟,體表生有白色細毛。胸足3對發達,腹足3對著生于第三、四、五腹節上,第六腹節足退化,尾足1對。一齡幼蟲體長約1.0mm,二齡幼蟲體長為1.5?2. 0mm,三齡幼蟲體長為2.5?4.0mm,四齡幼蟲體長為5.0?6.0mm,五齡幼蟲體長為8.0?10.0mm。
蛹:圓筒形,長為5.0?6.0mm,淺褐色。翅芽伸達第六腹節前緣,觸角和足超岀腹部末端。腹面及翅芽淡黃色,復眼紅褐色,頭頂有1個三角形刺狀突起,體兩側各有1列短毛。腹末有8枚小突起。
繭:長橢圓形,長為7.5?9.0mm,灰白色。

該蟲在浙江一帶1年發生7?8代,以蛹繭在茶樹中下部成葉或老葉面凹陷處越冬,翌年4月成蟲羽化產卵,第一代4月中、下旬,二代5月下旬,三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四代7月下旬,五代8月下旬,六代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七代11月中旬。各地發生時期有差異,四代后出現世代重疊.以五代、六代為害最重。
成蟲晚上活動、交尾,有趨光性。成蟲羽化后2?3d把卵產在嫩葉背面,芽下第二葉居多,三葉次之,芽上少,一片葉上數粒至數十粒,一至三代每雌蛾可產卵44?68粒,其余各代少。一、二齡為潛葉期,卵孵化后,幼蟲從葉片的下表皮潛入,在上、下表皮間取食葉肉,形成潛道。潛葉期在4月、5月和10月需10?10. 4d,11月、12月為7d,6月、8月約5d,9月約4.5d,7月約3. 8d。三齡起進入卷邊期,即 幼蟲從潛道中爬出,在嫩葉邊緣吐絲將葉緣向背面卷折,幼蟲在卷邊內取食下表皮及葉肉,留下上表皮,蟲糞留在卷邊內。卷邊期除7月約2.5d和10月6d外,5?6月、8?9月和11月均為5d左右。四齡后期、五齡初期進入卷苞期,幼蟲自嫩葉尖向葉背卷結為三角形蟲苞,隱匿苞中蛀食葉肉,幼蟲常轉苞為害,把糞便堆積在苞內,嚴重影響茶葉質量。結苞期在5、6月為10d,8?11月為8d左右。老熟幼蟲把蟲苞咬個孔洞爬出后,至下方老葉或成葉背面吐絲結繭化蛹。
該蟲卵期3?5d,幼蟲期9?40d,非越冬蛹期7?16d,成蟲壽命4?6d。留養茶園及幼齡茶園芽葉較多,有利其發生,以每年夏季受害最為嚴重。氣溫升至28℃以上,成蟲易死亡,產卵也少,7?8月為害較輕。主要天敵有錐腹小蜂,寄生率為20%左右,多種蜘蛛捕食茶細蛾成蟲、幼蟲。
四、發生規律
(一)蟲源基數
茶細蛾全年發生量較少,為害較輕。全年以第三代蛾發生量最多,其次為第二代,第一代和第四代發生量僅次于第二代,相差較小,第五、六代發生量最少。可見,該蟲為害主要時期為4?8月的第一至四代幼蟲期。茶細蛾一年中第一、二代發生比較整齊,而中后期世代有輕度重疊,蟲態較復雜。第七代成蟲發生量較少,部分蛹滯育越冬,其他蟲態于11月陸續死亡。
由于茶細蛾主要為害嫩葉,因此,在未開采的幼齡茶園和留養茶園發生普遍而嚴重,這類茶園應特別注意茶細蛾的監測。據調查,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未開采的幼齡茶園蟲口數為采摘茶園的1.44倍。
(二)氣候條件
茶細蛾的發生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其中與溫度關系最為密切。適宜于茶細蛾繁殖的氣溫上限在25°C左右,高溫干旱是抑制其種群發展的主要因素,氣溫在28°C以上成蟲壽命縮短,并基本不產卵,這是我國長江中下游茶區在7月、8月茶細蛾為害較輕的主要原因。在長江中下游茶區若10月平均氣溫在20°C左右,可能要發生第八代,但這代幼蟲大多在冬季低溫來臨時不能化蛹而死亡,翌年則發生為害較輕。
一般氣溫在10°C以下時對幼蟲生長發育有影響,當氣溫降至0°C左右時,絕大部分幼蟲均被凍死不能生存。如1978年11月下旬最低氣溫降至-1.5°C后幼蟲即大量死亡,第七代化蛹數僅為卷苞蟲數的37. 36%。
第一代幼蟲發生遲早也受早春氣溫的影響。常年越冬蛹多數到3月羽化產卵,4月上、中旬才出現第一代幼蟲。但1979年2月中、下旬平均氣溫比往年高,比1977年和1978年同期分別高2. 9°C和3. 7°C ,2月19?22日日平均氣溫高達10?16.8°C,故越冬蛹羽化提早,2月下旬即大量羽化,3月中旬開始產卵,3月下旬第一代幼蟲即開始發生。
在常年情況下,杭州地區茶細蛾的發生量以第一至三代漸次增多,第三代往往是全年為害盛期,以后隨高溫干旱季節的到來蟲口明顯下降,秋季氣溫下降而降水量增多后蟲口又逐漸上升。但1978年夏季高溫干旱季節提早且長,6月下旬旬平均氣溫即高達27.6℃,最高氣溫達31.3°C,比1977年同期增高3. 8°C。而6月降水量僅52. 5mm,比1977年同期減少233. 7mm,故第三代蟲口顯著下降。據6月底田間調查,除在有遮陰樹下的茶園可找到少量茶細蛾外,多數茶園很難找到。由于7、8月平均氣溫分別比1977年偏高1.4°C和2.5°C,而7、8、9月降水量分別比1977年減少18. 6mm、168. 7mm. 89. 3mm,因此,秋季田間蟲口也很少。
茶細蛾各代生活歷期隨溫度不同而異,平均氣溫在15°C以下時全世代歷期需60d左右,16?20°C時需40d以上, 21?25℃時需30d以上,26?30°C時需30d左右。全年以夏茶期間為害最嚴重,但是當氣候條件適宜時10?11月為害也較嚴重。
(三)天敵
茶細蛾的天敵主要有錐腹姬小蜂、金小蜂、茶細蛾繭蜂和蜘蛛等。在杭州茶區,寄生蜂總寄生率可達67%,其中錐腹姬小蜂對茶細蛾第三代以后的幼蟲寄生率較高,一般可達20%左右,個別茶園有時可高達70%左右,對茶細蛾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五、性信息素的研究和應用
日本從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進行茶細蛾性信息素的研究。據Ando等的報告,茶細蛾的性信息素包括兩種成分:反11-十六碳烯醛和順-11-十六碳烯醛。兩者的配比是90:10。單是反-11-十六碳烯醛一種成分引誘效果很低,必須加入10%?30%的順-11-十六碳烯醛才有引誘活性。如果在成分中混有反11-十六碳烯醇或反-11-十六碳烯醇醋酸酯便會產生對雄成蟲引誘活性的抑制作用。該性信息素目前在日本并沒有進行大面積應用。
六、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1.多次分批采茶 由于茶細蛾幼蟲主要為害嫩葉,卵也產在嫩葉上,故實行多次分批采茶既可釆去大量有蟲葉片,又可減少茶細蛾的產卵場所和食料,對其發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適時修剪 大部分茶區在秋茶結束或翌年春茶前有輕修剪的習慣,結合防治茶細蛾,修剪時期掌握在越冬代幼蟲化蛹前,這時茶細蛾大多在茶樹蓬面上,剪除防治效果較好。
3.人工摘除 茶細蛾幼蟲多在茶樹上部卷結嫩葉為害,蟲苞明顯,發生嚴重的茶園可進行人工摘除。
(二)生物防治
保護天敵。茶細蛾絨繭蜂寄生率相當高,采下來的蟲苞自然放置一段時間,讓寄生蜂羽化飛回茶園;也可人工飼養寄生蜂如茶細蛾錐腹姬小蜂等,在羽化產卵期釋放。
(三)物理防治
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可用黑光燈進行誘殺,從而有效降低成蟲種群密度及后代發生數量。
(四)化學防治
化學藥劑防治指標為百芽梢有蟲7頭。防治時期應掌握在潛葉、卷邊期。農藥可選用2.5%溴氰菊酯乳油5000?6000倍液(225?300mL/hm2,安全間隔期5d)、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00?6000倍液(225?300mL/hm2,安全間隔期5d)、15%茚蟲威懸浮劑2500?3500倍液(180?270mL/hm2,安全間隔期14d)、2.4%苦參堿+0.8%氯氰菊酯合劑1000?1500倍液(750?1125mL/hm2,安全間隔期7d)。噴藥時應注意質量,務使葉背全部噴濕。
附:測報技術
茶細蛾預測預報方法有兩種:
(1)歷期預測法 田間定期調查蛹的羽化率,或者在蛹羽化前田間采集蛹繭,室內定期觀察蛹的羽化進度,掌握蛹的羽化高峰期和盛末期,可以按下式計算防治適期。
防治適期=蛹羽化高峰期+成蟲產卵前期(2?3d)+卵歷期+幼蟲潛葉期+卷邊期(折半)
防治適期=蛹羽化盛末期+成蟲產卵前期+卵歷期+幼蟲潛葉期
(2)目測防治適期 在茶樹芽葉生長期,田間定期目測芽葉被害情況,當發現嫩葉上大多數茶細蛾幼蟲已處在潛葉及卷邊為害期,并出現個別的三角形蟲苞時,即可立即進行田間施藥防治。此方法適用于直接從事田間生產的經營者和承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