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谷蛾(Agriophara rhombata Meyr.)又名茶木蛾,屬鱗翅目谷蛾科。在國內分布于云南、廣東、福建和臺灣一帶,為當地特有的亞熱帶重要茶樹害蟲,近年在海南發生嚴重。國外分布于印度等地。主要咀食成葉和老葉,部分初孵幼蟲亦可蛀入嫩梢為害。大發生時連同嫩葉全部食光,甚至啃食樹皮,致枝條枯死,同時樹上、地面積滿蟲糞,修剪下的枝葉也黏有蟲糞,影響粗茶品質。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為9.5?13.0mm,翅展為24?35mm,體、翅黃白色,胸背有一黑色圓點。前翅基半部中央有1條黑褐色縱紋,翅中部前、后緣各有一個或顯或隱的灰褐色小斑,近外緣1/4處橫置有一淡褐色弧形紋,隱約可見,外緣有1列小黑點。后翅色淡。
卵:橢圓形,長約1.2mm,寬約0.8mm。初為黃綠或淡綠色,孵化前淡褐色。
幼蟲:成長時體長為22?28mm。頭黑色。體黃色,背側有黑色寬帶縱貫全身,各節兩側各有兩個黑點(毛疣),尾節臀板黑色。
蛹:長為寬為5.0?5.5mm。初為黃或淡褐色,后轉黑褐色,有光澤。前端鈍圓,尾端尖削,背面隆起,腹面較平。

茶谷蛾在海南1年發生4代。一至四代幼蟲分別于1月中旬、5月中旬、7月上旬及9月下旬盛孵。各蟲態平均歷期隨氣溫高低而異,一般是卵期除第一代長達27d外,均為9d;幼蟲期除第一代長達95d外,一般為32?53d;蛹期10?19d,各代不一;成蟲期3?8d不等。
成蟲夜晚活動交尾,有趨光性。停息時,前、中足并攏直立,身體前端舉起,翅傾斜,呈“人”字形。羽化后二、三天開始產卵。卵散產于嫩葉背面,以芽下第二葉最多,第三葉次之,第一葉再次之,魚葉與芽上很少。一片葉上數粒、十多粒乃至數十粒。第一至三代每雌可產卵44?68粒,其余各代較少。
幼蟲共5齡。一、二齡為潛葉期,潛食葉肉,葉背呈現彎曲帶狀潛道。三齡和四齡前期為卷邊期,吐絲將部分葉緣向背面卷折,匿居咀食葉肉,后期僅留上表皮。四齡后期和五齡為卷苞期,將葉尖向葉背卷結成三角形蟲苞,匿居其中咀食葉肉,至后期僅留一層上表皮。一般是1個苞內只有1頭幼蟲,也時有2頭以上的。幼蟲排出的糞便堆積在苞內,對芽葉造成嚴重污染,且常轉移他葉結苞為害。
幼蟲老熟后,將蟲苞咬一孔洞爬出,至下方老葉或成葉背面吐絲結繭化蛹(少數在葉面結繭)。羽化后,蛹殼有1/2?1/3露出繭外。
四、發生規律
(一)氣候條件
茶谷蛾原在森林內專害野茶,長期適應于陰涼濕潤環境,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大面積種植茶樹,轉而成為茶園的重要害蟲,全年常以夏茶受害為重。當氣溫升高至28℃以上,對茶谷蛾發生不利,成蟲易死亡,且極少產卵。7?8月為害轉輕。在重慶,由于季節性氣候變化,全年以秋涼適溫時第三代蟲口為多,為害重,12月底到達為害高峰,其他季節由于溫度不適,發生較少。
(二) 茶園管理及品種
茶谷蛾幼蟲在茶樹上的垂直分布,以上部綠莖層(大葉種地上95?110cm)蟲口最多,愈向下蟲口愈少。
修剪與茶谷蛾發生程度關系密切。修剪比不修剪的茶園蟲口少,受害輕。留養茶園與幼齡茶園由于存在較多芽葉,蟲口較多。就品種而言,一般以海南種茶園受害較重,云南種則受害較輕。
(三) 天敵
天敵是制約茶谷蛾發生的因素之一,幼蟲期常有錐腹小蜂(Asympiesiella sp.)寄生,寄生率常達20%以上。還有寄生幼蟲的一種繭蜂,寄生蛹的廣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廣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ood)和寄生蠅(Tachinidae)等。每年4?5月自然寄生死亡率常高達40%?60%。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南方溫暖茶區,秋、冬季修剪后應及時將剪下的有蟲枝葉徹底清出果園,并做適當處理,保護天敵。
(二)化學防治
茶谷蛾幼蟲在四齡前耐藥力較弱,必須及早防治。在發生初期(幼齡期)用15%茚蟲威懸浮劑2500?3000倍液(合每667m218mL,安全間隔期14d),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6000?8000倍液(合每667m212.5?15mL,安全間隔期5d)、10%氯氰菊酯乳油6000倍液(合每667m215mL,安全間隔期3d)或2.5%溴氰菊酯乳油6000倍液(合每667m215mL,安全間隔期5d)、2.5%聯苯菊酯乳油2000倍液(合每667m225mL,安全間隔期6d)等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