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粉虱[Dialeurodes citri(Ashmead)]又名橘粉虱、橘綠粉虱、通草粉虱、橘黃粉虱,屬半翅目粉虱總科粉虱科,是我國茶園、柑橘園中發生普遍、為害嚴重的粉虱種類之一。
柑橘粉虱最早起源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泰國等地。目前國外分布區域包括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日本、美國、墨西哥、巴西、智利等茶葉或柑橘主產區;在國內主要分布在臺灣、四川、江蘇、山東、浙江、江西、湖南、廣西、福建、廣東、上海、北京、陜西、湖北、河北等近20個省份。
柑橘粉虱寄主范圍比較廣,有30科74種植物。主要為害茶樹和柑橘,還為害油茶、金橘、石榴、柿、板栗、咖啡、女貞、楊梅、通草、常春藤和丁香等。以若蟲群集在寄主的葉片背面吸食汁液,使寄主因營養不良而引起葉片發黃、提早脫落。該蟲的排泄物能誘發煤污病,使枝、葉、果受到污染,導致枝枯葉落,嚴重影響茶葉產量和質量。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淡黃綠色,雌蟲體長約1.2mm,雄蟲約0. 96mm。翅2對,半透明。蟲體及翅上均覆蓋有蠟質白粉。復眼紅褐色,分上下兩部分,中間僅有1個小眼連接。
卵:淡黃色,橢圓形,長約0.2mm,表面光滑,以1短柄附于葉背。
若蟲:共有4齡。一齡體長約0.3mm,寬約0. 2mm,周緣有17對小凸起和約15對小刺毛,其中在蟲體兩端分布稍密。二齡體長為0.4?0.6mm,體寬為0.3?0.4mm,周緣凸起已不明顯,小刺毛僅存3對,頭部前方、后緣兩側和尾溝兩邊各1對,胸氣管道已隱約可見,尾溝長為0. 05mm,黃褐色。三齡體長為0. 6?0.9mm,體寬為0.5?0.7mm,胸氣管道明顯發育,黃褐色,尾溝長為0.1?0.15mm,扁平的蟲體以及胸氣管道、尾溝和蟲體分節所形成的凹凸,使蟲體表面呈印章狀。四齡體長為0.9?1.5mm,體寬為0.7?1.1mm,尾溝長為0. 15?0. 25mm,中后胸兩側顯著凸出。
偽蛹:近橢圓形,長為1.30?l.40mm,寬約1. 20mm。大小與四齡幼蟲一致,但背區稍隆起,且表面比較平滑,體色由淡黃綠色變為淺黃褐色,顯微鏡下可見翅芽進一步伸長,并向后內方彎曲,羽化前數天出現明顯的紅褐色眼點。

柑橘粉虱在浙江黃巖每年發生2?3代,上半年氣溫偏高的年份以3代為主,一至三代分別寄生于春、夏、秋梢嫩葉的背面。但第一代中發育比較遲的個體則以四齡幼蟲或偽蛹進入夏季滯育狀態,盛夏過后羽化岀成蟲并產卵于秋梢葉片,故這一部分全年僅發生2代。雖然一年中柑橘粉虱的發生既有3代也有2代,但由于發生2代的部分,其第一代經夏季滯育后,羽化的時間與發生3代的第二代成蟲的羽化時間互相重疊,故一年之中田間各蟲態還是有3個明顯的發生高峰,其中以第二代的發生量最大。在廣西恭城每年發生3代。在江西南昌和福建每年發生4代,各代成蟲盛發期分別出現在6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10月上、中旬和翌年4月中、下旬。在臺灣和廣東每年可發生5?6代。
在福建省柑橘粉虱每年發生4代,主要以大齡若蟲及偽蛹在秋梢葉背越冬。成蟲羽化后群集于新梢葉背,白天活動飛翔力不強,遇驚動僅作短暫飛舞,即返回樹上,羽化不久即交尾、產卵。其生育特點是卵期長,一般3?30d,發育不整齊,世代重疊。喜在新梢嫩葉背面棲息和產卵,尤以樹冠下部和蔭蔽處的嫩葉背面產卵最多,在徒長枝和潛葉蛾為害的嫩葉上更多,葉正面、老葉上極少產卵。卵產于嫩葉背面,散產,卵粒間有白粉,每片葉上產卵可多至100粒以上,每雌成蟲能產卵125粒左右,羽化時間多集中在 8:00?11:00,成蟲雌雄性比接近1 : 1,未經交尾的雌蟲可行孤雌生殖,但所產卵均為雄性。各代若蟲孵化后分別在春、夏、秋梢嫩葉背面吸食為害,多時1葉達數十至數百頭。初孵若蟲爬行距離極短,爬行數小時后即固定取食,漸分泌棉絮狀蠟絲,隨著蟲齡增加蠟絲也隨之增長。若蟲蛻皮2次,每次蛻皮后稍經爬動,又重新固定取食。若蟲趨嫩,喜陰濕;群集葉背吸食汁液,抑制植物及果實發育,并誘致煤污病。三齡若蟲后期在體內蛻皮成偽蛹,四齡若蟲蛻皮殼硬化即為蛹殼。蛹殼呈黃綠色,背盤區微隆起。透過蟲體可見眼點、胸氣管道及尾溝、管狀孔。羽化時成蟲從背盤區丄形蛻裂縫中鉆出來,留下白色透明的空殼。
四、發生規律
(一)蟲源基數
以茶叢中徒長枝和下部嫩葉背面蟲口分布最多。
(二)氣候條件
暖冬年份,翌年發生較重。春季溫度高,發生較重。柑橘粉虱性喜陰濕,在生長稠密、通風透光不良的地方為害較重。落凹樹比坡面樹上發生重。
(三)寄主植物
柑橘粉虱在幼樹上比在成年樹上發生重。
(四)天敵
已發現的天敵有粉虱座殼孢菌、扁座殼孢菌、柑橘粉虱撲虱蚜小蜂、華麗蚜小蜂、橙黃粉虱蚜小蜂、紅斑粉虱蚜小蜂、刺粉虱黑蜂、刀角瓢蟲、具瘤長須螨和草蛉等。其中,以座殼孢菌最為有效,其次是寄生蜂。
五、防治技術
參照黑刺粉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