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蠟蟬于20世紀80年代起在多地發生,發生程度中等,僅在個別地區個別年份會出現對產量有影響的情況。多種蠟蟬中,以碧蛾蠟蟬發生最為普遍。碧蛾蠟蟬[Geisha distinctissima (Walker);異名:Poeciloptera distinctissima Walker,Flata distinctissima Stal]屬半翅目蠟蟬總科蠟蟬科碧蛾蠟蟬屬。別名青翅羽衣、橘白蠟蟲、碧蠟蟬。
碧蛾蠟蟬已知在我國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陜西、河南、山東、上海、江蘇、浙江、安徽、臺灣、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澳門;在國外分布于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寄主植物種類較多,主要有柑橘、刺棗、柿、桑、桃、李、杏、蘋果、榅桲、梨、梅、楊梅、葡萄、無花果、茶、油茶、栗、龍眼、烏柏、甘蔗、花生、菊、八仙花、茶花、茶梅、櫻花、南天竹、枸骨、桂花、麻葉繡球、女貞、杜鵑、薔薇、廣玉蘭、大葉黃楊、素馨、紫檀、楓香、銀柳、樟樹、梔子、紫穗槐、楓楊、刺槐、海桐、雪柳、喜樹、構樹、梧桐、泡桐、蒼耳、豚草等。
碧蛾蠟蟬是茶園常見害蟲。在國內,碧蛾蠟蟬作為茶樹害蟲的報道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5年浙江諸暨首次發現為害茶樹,1979年已是江西茶園常見害蟲,而福建等地已基本明確了其生活習性。但碧蛾蠟蟬在茶園一般發生量較低,僅局部性成災,個別茶園每米茶叢有蟲近60頭,目前未見其為害損失率的研究報道。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為6?8mm,翅展為18?21mm。體翅為黃綠色。頂短,略向前突出,側緣脊狀,帶褐色;額長大于寬,具中脊,側緣脊狀帶褐色;唇基色稍深;喙短粗,伸達中足基節處;復眼黑褐色,單眼黃色。前胸背板短,前緣中部呈弧形突出達復眼前沿,后緣弧形凹入,有淡褐色縱帶2條;中胸背板很長,中域平坦,具互相平行的縱脊3條及淡褐色縱帶2條。腹部淡黃褐色,被白粉。前翅寬闊,外緣平直,有1條紅色細紋繞過頂角經過外緣伸達后緣爪片末端,翅脈黃色,翅面散布多條橫脈。后翅灰白色,翅脈淡黃褐色。足脛節和跗節色略深。
卵:乳白色,紡錘形,長為1.5mm,一端較尖,一側略平,有2條縱溝,一側中后部呈魚鰭狀突起。
若蟲:體長形,扁平,綠色,覆白色蠟絮;復眼灰色;觸角和足淡黃色;腹末截形,附1束白絹狀長蠟絲。初孵若蟲體長約2mm,老熟若蟲體長為5?6mm。

碧蛾蠟蟬年發生代數自北向南為1?2代。浙江、湖南發生1代,福建、江西1?2代,廣西發生2 代。以卵在寄主嫩莖皮層或葉片組織內越冬。發生期則自南向北推遲。在廣西,若蟲在3?4月即開始發生,7、8月第二代若蟲發生為害,直至11月下旬;第一代成蟲發生在6、7月,第二代成蟲在10月下旬至11月。在福建南部4月上旬若蟲開始出現,6月第一代成蟲出現,第二代成蟲10月出現后產卵在嫩莖內越冬。在江西廬山,越冬卵于4月孵化,第一代成蟲于6?7月出現。在浙江諸暨,5月上旬越冬卵孵化,若蟲于6月中旬羽化,至7月中旬全部羽化完畢,7月中旬成蟲開始產卵,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為產卵盛期,成蟲于8月下旬后逐漸減少,至11月中、下旬絕跡。在河南信陽,越冬卵5月底孵化,6月中旬為孵化盛期,7月中旬成蟲始發,下旬盛發,7月下旬成蟲開始產卵,8月中旬盛產卵,8月后成蟲數量驟減。
碧蛾蠟蟬趨嫩枝梢刺吸為害,喜潮濕蔭蔽,畏陽光,早晨和黃昏多在茶叢蓬面枝梢間活動取食,陽光下即向嫩枝或徒長枝、地蕻枝轉移藏匿。成蟲善飛,耐饑力差,無趨光性。羽化1個月后開始交尾產卵。卵多散產于茶叢中、下部新梢皮層下,或葉柄、葉背組織內,外面留有黑褐色梭形傷痕;也有的3?5粒聚產成行。每雌產卵20粒左右。
若蟲共4齡。初孵若蟲比較活潑,在茶蓬下陰處嫩葉背面取食活動,一、二齡若蟲喜群聚在徒長枝或中、下部嫩枝取食,一處常達10余頭到數十頭。三、四齡若蟲逐漸分散并向茶叢中、上部枝上轉移,一枝上三四頭固著刺吸,而新芽梢上卻很少。若蟲每次蛻皮前遷移到葉背,蛻皮后又爬至嫩梢固定取食,并分泌白色絮狀物,逐漸將蟲體覆蓋,外觀像一堆棉絮狀物。若蟲善跳,受驚即彈跳逃逸,常留下白色蠟絲。
碧蛾蠟蟬以成蟲和若蟲刺吸嫩梢、葉片取食為害,使新梢生長遲緩,芽葉質量降低;雌蟲產卵時刺傷嫩莖皮層,嚴重時使嫩梢枯死;若蟲分泌蠟絲,嚴重時枝、莖、葉上布滿白色蠟質絮狀物,致使樹勢衰弱。此外,該蟲排泄的蜜露還可誘發煤煙病。
四、發生規律
(一)蟲源基數
林地茶園發生較重,靠近樹木的茶園周圍蠟蟬發生量遠大于地塊中心。特別是多寄主形成的混交林能為碧蛾蠟蟬提供充足的新梢,對穩定碧蛾蠟蟬種群起到重要的作用。產卵期間寄主的生長狀況和產卵寄主的選擇直接影響翌年的發生程度,未木質化的新梢有利于其產卵,但如果產于草本植物如烏蘞莓莖蔓上,經過秋冬后,莖蔓干枯霉爛,影響了卵的發育,可致翌年種群密度驟減。
(二)茶園栽培條件
茶園長勢關系碧蛾蠟蟬的田間分布與蟲口發生。茶叢覆蓋郁閉度大,繁茂陰濕,是其發生的最佳條件。一般管理粗放,雜草叢生,施用氮肥偏多,春茶前未修剪,少釆多留葉,或留養茶園,均有利于其發生。在一般長勢的情況下,蟲口呈稀密相間、大小集團分布狀態,當蟲口密度在每平方米6.3?49.5頭情況下,呈負二項分布或聚集分布。蟲情調查宜釆用Z字形10點取樣,或對角線15點取樣。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措施
首先應清除越冬卵,減少發生基數,宜在秋末、早春結合茶園修剪,剪除并清除越冬卵枝梢;其次應加強茶園管理,中耕除草,疏除徒長枝、地蕻枝等,增進茶叢通風透光,降低陰濕度,惡化碧蛾蠟蟬的棲息活動場所;茶季應分批勤采,惡化其營養條件,抑制蟲口發生。
(二)化學防治
藥劑防治應掌握在若蟲盛孵、初齡若蟲期。一般茶園通常可噴施2.5%溴氰菊酯乳油6000-8000倍液(合每667m210?13mL,安全間隔期5d)、2.5%聯苯菊酯乳油3000?6000倍液(合每667m212.5?25mL,安全間隔期6d)、24%蟲螨腈懸浮劑2000?3000倍液(合每667m226?40mL,安全間隔期7d)等。藥液中混用含量0.3%?0.4%的柴油乳劑可顯著提高防效。在噴藥時,應注意噴藥質量,務使茶蓬內中下層葉背噴濕噴勻。如果蟲口密度大,應在第一次噴藥后7d左右再噴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