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黃薊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又名茶黃硬薊馬、脊絲薊馬,屬纓翅目薊馬科。起源于南亞,目前已經擴散至全球。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西至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東至東部沿海及臺灣,南至廣東、廣西、海南,是我國南方茶區的重要害蟲之一。在國外分布于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肯尼亞等產茶國。茶黃薊馬以一、二齡若蟲和成蟲銼吸為害茶樹新梢嫩葉。在春、夏季蟲口不多時,葉片受害后,常在葉片主脈兩側能見到2條平行于主脈的紅褐色條狀疤痕,葉片微卷;秋季蟲口多時則整片葉褐變,葉背布滿小褐點,芽葉變小,甚至枯焦、脫落,嚴重影響茶葉的產量和品質。該蟲除為害茶樹外,還可加害山茶、芒果、臺灣相思、荔枝、蘋果、石榴、雙翼豆、葡萄、草莓、銀杏、辣木、守宮木、穗花牧豆樹等多種植物。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0.7?0.9mm,橙黃色。頭寬約為長的2倍,短于前胸。復眼灰黑稍突出,單眼3枚鼎立,橙紅色。觸角8節,淡褐色,約為頭長的3倍。前翅狹長淡黃褐色,有兩縱脈,上脈鬃10根,其中基鬃7根,端鬃3根,下脈鬃2根。第二至七腹節各有1暗褐囊狀斑紋,第八腹節后緣櫛毛明顯。腹部鬃毛較長。
卵:腎形,長約0.2 mm,乳白至淡黃色,半透明。
若蟲:共2齡。初為白色透明,一齡若蟲體長為0.3?0.5mm,復眼紅色,觸角粗短,頭胸長約為體長的一半,胸寬于腹。二齡體長為0.5?0.8mm,淡黃至深黃色,觸角暗灰,基節淡黃,中、后胸與腹部等寬,頭胸長約短于腹部。
前蛹即三齡若蟲。黃色。復眼灰黑色,觸角第一至二節膨大,三至八節漸尖。翅芽白色透明,伸達第三腹節,各腹節側齒緣有1白鬃。
蛹即四齡若蟲,黃色。復眼前半紅色后半黑褐色,觸角緊貼體背,翅芽前期伸達第四腹節,后期達第八腹節。

在廣東、云南1年發生10?11代,世代重疊,無明顯越冬現象。在茶園中1?4月蟲口較少,5月種群數量上升,7?8月受氣溫影響波動較大,9月下旬開始盛發,10?11月進入發生高峰期,直至12月下旬蟲口下降。在當地自然條件下,12月至翌年2月成蟲潛伏在茶花中可繼續繁衍,但發育緩慢。
各蟲態歷期:卵5?8d,幼蟲4?12d,蛹2?5d,成蟲10?20d,產卵前期2?4d。成蟲活潑,喜跳躍,受驚后能從棲息場所迅速跳開或舉翅遷飛。一天中以9:00?12:00、15:00?17:00飛翔最盛。中午日光強烈時多棲息葉背和芽尖中,成蟲有趨嫩取食、產卵的習性,無趨光性,但對黃綠色趨性明顯。成、若蟲喜避光,午間棲于葉背或芽上,陰天全天活動,雨天或低溫少動,雨后晴天特別活躍。雄蟲少,雌雄比為1:(0.24?0.48),兩性生殖為主,亦營孤雌生殖。成蟲交尾和產卵大多在15:00?18:00進行,卵產于芽和嫩葉葉背表皮下,每雌產卵少則幾十粒,多則百余粒,平均35?62粒。若蟲共4齡。初孵若蟲即在葉背面活動,隨日齡增加而漸活躍。三齡若蟲行動緩慢,不再取食為害,并下移準備化蛹,也稱為前蛹。四齡若蟲也稱為蛹,多在根際土面潮濕的枯枝落葉層化蛹。
茶黃薊馬的趨嫩性強,主要以成蟲和一至二齡若蟲在芽及芽下一至三葉取食,以芽下二葉居多,約占蟲口量的40%,成、老葉上基本無蟲為害。
四、發生規律
(一)蟲源基數
茶黃薊馬在廣東、云南無明顯越冬現象,在云南臨滄一帶冬季成蟲常潛伏在茶花中繼續繁衍,在廣東冬季該蟲常轉移寄主而聚集在月季花上產卵并孵化出大量若蟲。
(二)氣象條件
茶黃薊馬的發生受氣候條件影響,年度間發生程度有差異。一般冬季溫暖開春早或秋季雨水少,茶黃薊馬為害較重;相反,秋季雨水多或夏季暴雨對茶黃薊馬的發生有所抑制。在廣東、云南、福建一般3月開始取食為害,5、6月蟲口不斷上升并形成第一次蟲口高峰;7、8月受高溫影響蟲口數量下降,9月以后蟲口迅速上升,發生量增多,形成第二次蟲口高峰,取食活動一直持續到11月底,12月至翌年2月成蟲常潛伏在茶花中繼續繁衍,雖發育緩慢,但并不真正休眠,有適宜的食料時仍可進行取食活動,在溫暖向陽地塊茶樹嫩梢上仍能見到成蟲。
(三)寄主植物
茶黃薊馬一般在幼齡或留養茶園中發生量較采摘茶園重,采摘不及時、陽坡茶園、無遮陰茶園發生較重。不同的茶樹上該蟲為害程度有較大差異,水仙、云南大葉種茶樹等大葉品種茶樹上蟲口密度較大,高橋早、湘波綠、鳩坑、毛蟹等中小葉品種茶樹上為害較輕。
(四)天敵
茶黃薊馬的天敵已發現的有草間鉆頭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um (Sunderall)]、盲走螨(Ty-phlod romus sp.)、索加真綏螨[Euseius sojaensis (Ehara)]、 大赤螨(Anystis sp.)、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 Okamoto)、小花蝽(Orius sp.)等捕食性昆蟲或螨類。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選用抗性品種,增加茶園間作種類,均有利于控制蟲害發生;茶園及時分批勤采、適時輕修剪可控制蟲口發生。特別是一至四輪芽,及時分批采摘滅蟲,同時結合培肥,促進茶樹生長,縮短釆摘間隔期,可抑制蟲口發生。
(二)生物防治
保護利用天敵,特別是蜘蛛和捕食螨,提高茶園田間自然控制力,減少農藥用量。
(三)物理防治
利用茶黃薊馬對黃色或黃綠色板的趨性.在每667m2茶園中設置黃板15?20片進行物理誘集黏殺。有噴灌設施的茶園,秋季噴灌可減輕茶黃薊馬為害。
(四)化學防治
加強田間調查,掌握在害蟲點片發生階段或發生高峰出現前結合葉蟬兼治,幼齡茶園5月以后,成齡茶園第五輪芽期須及時防治。
防治指標:幼齡茶園為百梢有蟲50?60頭,蟲梢率30%;成齡茶園為百梢有蟲100頭,蟲梢率>40%。
在茶樹生長季節,藥劑可選用2.5%聯苯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合每667m225?40 mL,安全間隔期7d)、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合每667m225?35 mL,安全間隔期6d)、10%蟲螨腈懸浮劑1500?2000倍液(合每667m225?40 mL,安全間隔期7d),施藥時注意均勻噴灑至茶蓬上部葉片正、背面,發生嚴重時隔7?10d再噴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