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葉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屬真螨目葉螨科葉螨屬(Tetranychus),是目前國內木薯上發生最廣泛的一種害螨。
朱砂葉螨為世界性害螨。木薯產區均有分布。以成、若螨群聚于寄主葉背吸取汁液,初期葉面上呈褪綠的小點,后變灰白色,發生嚴重時,全葉枯黃似火燒狀,造成早期落葉和植株早衰,植株生長勢衰弱,產量降低。
二、形態特征
成螨:雌成螨體長0.28?0.48mm,橢圓球形,深紅色或銹紅色,體背兩側各有1對黑斑。須肢端感器長約為寬的2倍。后半體背部表皮紋略呈菱形,膚紋突呈三角形至半圓形。氣門溝不分支,頂端向后內方彎曲成膝狀。口針鞘前端鈍圓,中央無凹陷,氣門溝末端呈U形彎曲,背毛剛毛狀,12對,無臀毛,腹毛16對。足I跗節前后雙毛的后毛微小,爪間突分裂成幾乎相同的3對刺毛,無背刺毛。雄成螨體色常為橙黃色,較雌螨略小,體后部尖削。須肢跗節的端感器細長,背感器稍短于端感器,刺狀毛比錘突長。背毛13對,陽具的端錘微小,兩側突起尖利。
卵:圓球形,直徑約0.13mm,光滑,無色透明。
幼螨:足3對,近圓形,透明,取食后體色變暗綠。
若螨:足4對,前期綠色,后期體色逐漸變紅,體色出現明顯塊狀色斑,與成螨相似。

朱砂葉螨1年發生15?20代,發生為害隨氣溫變化而變化,在植株的垂直分布為,中下部多,上部少。朱砂葉螨的發育起點溫度約為9.9℃,有效積溫約為160.0℃,15℃時存在滯育現象。在適宜溫度下,隨溫度升高,朱砂葉螨發育速率加快,歷期縮短。朱砂葉螨擴散的主要途徑為爬行擴散和吐絲飄垂。另外,還可通過風力、昆蟲、人、畜及農事活動等遠距離傳播。除卵期外,朱砂葉螨各齡螨存在較強的密度效應,密度較高時會導致死亡率增加,壽命縮短,繁殖力下降,同時還可影響性比,尤其是雄螨的死亡率 顯著增加。當密度超過每平方厘米3頭時雌成螨表現較強的擴散性。
四、發生規律
(一)氣候條件
朱砂葉螨的生長發育與周圍環境密切相關。高溫、低濕、降水少時發生重,但氣溫過高(超過35℃)和高濕(相對濕度超過80%)則不利于其發生。高濕條件,尤其是高溫高濕環境對朱砂葉螨的生命活動極為不利,高濕使得朱砂葉螨卵和幼、若螨的發育歷期延長,成螨壽命縮短。相反,高溫低濕則是該螨的最佳發育條件。長短光照對朱砂葉螨的影響有顯著差異,在20℃時,短光照明顯加速該螨發育,提高種群內稟增長率。相反,在適溫以上則延緩葉螨發育,種群內稟增長率相應降低。酸雨在干擾植物生長的同時,也會間接影響朱砂葉螨的生長發育。朱砂葉螨在主要木薯產區常年為害,如在海南其為害自種植后1個月左右,通常在3月底4月初開始發生并逐漸加重,到7月下旬為發生高峰期,受害株率可高達85%以上。在廣西武鳴等地,存在兩個發生高峰期,分別為7?8月和11月。
(二)寄主植物
不同品種木薯上朱砂葉螨的發生為害期不同,感性品種發生期早于抗性品種,如在廣西武鳴縣華南205上朱砂葉螨發生期比華南8號早28d,比南植199早45d,但為害高峰期卻相同,而抗性木薯品種上的蟲口密度遠低于感性木薯品種。35℃以上高溫并伴隨干旱發生時,朱砂葉螨為害減輕。不同栽培模式下,朱砂葉螨的發生規律存在不同,起畦栽培會顯著減輕朱砂葉螨為害程度。
(三)天敵
被捕食性天敵捕食是影響田間朱砂葉螨種群動態的一個關鍵因素。不同木薯種植區調查發現,在海南、廣西、廣東等木薯種植區,擬小食螨瓢蟲和塔六點薊馬數量較多,對朱砂葉螨種群具有一定的自然控制作用,而在云南木薯產區,捕食螨數量較多,可能對該產區朱砂葉螨種群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四)化學農藥
螨類發生代數多,繁殖快,長期單一使用化學農藥的不但會殺死、殺傷天敵,而且會顯著增加其抗性,導致其種群數量的增加。朱砂葉螨對阿維菌素和高溫具有交互耐性,朱砂葉螨對阿維菌素產生抗藥性后會增加其種群對高溫的耐受性,而長期的高溫脅迫能誘導其對阿維菌素的抗性。
五、防治技術
朱砂葉螨個體小,繁殖快,寄主多,分布廣,防治應以抗性品種及栽培措施為主進行綜合防治。在木薯種植中,在種植前要降低螨源基數,可通過耕地、灌溉等農業措施以及種莖藥劑浸泡、熏蒸等殺滅殘留螨源。在種植中期及發生初期要及時采取農業防治措施以及使用生物防治方法來防治,而在發生高峰期則要選擇低毒高效殺螨劑進行集中連續防治。在種植后期及收獲期要及時清理枯枝落葉,降低翌年螨源基數。
(一)農業防治
收獲季節清理枯枝落葉,合理深耕和灌溉,減少螨源;中耕除草、合理施肥,增強木薯的生長勢,提高其自身的抗螨能力。與玉米、絲瓜、香瓜、茄子、花生等短期作物合理間作,可有效減輕朱砂葉螨為害木薯。單一種植時,起畦栽培,亦可有效減輕朱砂葉螨為害。
(二)生物防治
保護捕食螨、食螨瓢蟲、草蛉等螨類自然天敵。對朱砂葉螨的防治較活躍的領域為天敵捕食螨的應用,其中,以植綏螨科的種類較為重要。近些年,有關捕食螨和害螨的關系研究主要集中于朱砂葉螨利它素對捕食螨的定位反應和捕食螨對朱砂葉螨的捕食作用。此外,瓢蟲、南方小花蝽和蜘蛛也是農田控制朱砂葉螨種群增長的重要因子。如擬小食螨瓢蟲和草間小黑蛛等對朱砂葉螨均有較好的捕食效果,調查發現塔六點薊馬可捕食木薯上的朱砂葉螨。
此外,生物源農藥在替代和減少化學合成殺螨劑防治朱砂葉螨方面顯示了巨大的潛力。姜黃、地膚、黃花蒿、青蒿和許樹等的提取物對朱砂葉螨均有較好的防效。
培育抗蟲新品種可提高木薯的產量和品質。毒蛋白基因、蛋白酶基因、淀粉酶抑制基因以及植物外源凝集素類基因的表達產物均具有殺蟲、殺螨活性,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三)化學防治
雖然化學防治存在抗藥性、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但是由于其施用方便、見效快等優點,仍然是目前朱砂葉螨等害螨防治的主要措施。在種植時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和48%毒死蜱乳油以1:1的比例混合后稀釋1000?1500倍,浸種莖5?10s,可有效減輕朱砂葉螨為害。在朱砂葉螨發生高峰期,主要通過阿維菌素、噠螨靈、噻螨酮等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