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薯上發生為害較重的金龜子為銅綠麗金龜(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又稱銅綠金龜子,屬鞘翅目麗金龜科,主要以幼蟲咬食木薯鮮薯及種莖。該蟲為害多種林木和果樹,是國內外公認的較難防治的土棲性害蟲,在我國也是地下害蟲優勢種之一,我國除西藏、新疆外的各省份均有發生。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中型,長卵形,體長為15?22mm,寬為8?12mm。背面銅綠色,有金屬光澤,前胸背板、小盾片色較深。鞘翅色較淡而泛銅黃色,密布刻點,兩側具不明顯的縱肋4條,肩部具疣突。頭部較大,頭和前胸背板色澤明顯較深,唇基梯形,短闊。唇基前緣呈淡黃褐色,觸角黃褐色,呈鰓狀。前胸背板發達,前緣弧形內彎,側緣弧形外彎,前角銳,后角鈍。臀板黃褐色,三角形,常具1?3個形狀多變的銅綠或古銅色斑紋。腹面乳白、乳黃或黃褐色。前足脛節外緣2齒,內緣距發達。臀小盾片半圓形,鞘翅背面具2條縱隆線。
卵:初產時橢圓形,乳白色,長為1.65?1.93mm,寬為1.30?1.45mm,孵化前呈圓球形,長為2.4?2.6mm,寬為2.1?2.3mm,卵殼表面光滑。
幼蟲:體肥大,體形彎曲,呈C形,多為白色,少數為黃白色。頭部褐色,腹部腫脹。體壁柔軟多皺,具胸足3對。三齡幼蟲體長為30?33mm,頭寬為4.9?5.3mm,頭長為3.5?3.8mm。頭部前頂剛毛每側6?8根,排成一縱列。額中側毛每側2?4根。臀節腹面覆毛區刺毛列由長針狀刺毛組成,每側多為15?18根,兩列刺毛尖端大多彼此相遇或交叉,刺毛列的前端遠沒有達到鉤狀剛毛群的前部邊緣。
蛹:體稍彎曲,長為18?22mm,寬為9.6?10.3mm,臀節腹面雄蛹有四裂的疣狀突起,雌蛹較平坦,無疣狀突起。

銅綠麗金龜每年發生1代,幼蟲共3齡,多以幼蟲在地下活動,老熟幼蟲做土室化蛹,預蛹期約12d,4月底5月初成蟲開始羽化出土。成蟲喜歡棲息在疏松、潮濕的土壤中,潛入深度一般為7cm左右。銅綠麗金龜卵、一齡幼蟲、二齡幼蟲、三齡幼蟲、整個幼蟲期、蛹、成蟲以及全世代的發育起點溫度分別為(11.93±0.61)℃、(10.09±0.64)℃、(10.12±0.63)℃、(4.11±0.56)℃、(4.50±0.52)℃、(10.42±0.22)℃、(9.18±0.73)℃和(6.96±0.53)℃。相應的有效積溫分別為(128.50±5.19)℃、(353.45±14.77)℃、(374.04±15.50)℃、(3139.85±91.30)℃、(4132.56±112.84)℃、(168.62±2.34)℃、(526.21±24.67)℃和(4587.01±146.82)℃。成蟲晝伏夜出,多在傍晚活動,進行交配產卵,夜晚悶熱無雨時活動最盛,活動最適溫度25℃,相對濕度70%?80%。成蟲平均壽命約為30d,一生可交尾多次,有較強的趨光性和假死性。卵產于土中,雌蟲每次產卵20?40粒,6?7月新一代幼蟲孵化。銅綠麗金龜幼蟲可在木薯種植初期為害土中的種莖,而鮮薯可常年受其為害。
四、發生規律
(一)蟲源基數
隨著農業的發展,近年來,免耕種植作物面積逐漸增大,農田耕翻次數減少,而旋耕技術的推廣使用,導致土壤耕層較淺,有利于地下害蟲蟲源積累。
(二)氣候條件
幼蟲的發生為害與土壤溫度、濕度、耕作栽培以及農田附近的林木、果樹等生態條件有密切關系,從而影響其為害程度。而其中,土壤濕度對銅綠麗金龜幼蟲的影響較大,土壤濕度適中,土壤絕對含水量為18%?20%時比較適宜幼蟲生長,土壤含水量低于10%時,幼蟲食量減少,體重減輕。土壤含水量高于25%,土壤呈泥濘狀態,造成土壤中氧氣缺乏,不利于幼蟲生長,導致其死亡。
(三)寄主植物
與甘蔗、甘薯及花生等作物輪作的木薯地塊,蠐螬的發生較重。
(四)天敵
白僵菌、綠僵菌、黏質沙雷氏桿菌以及昆蟲病原線蟲(異小桿科線蟲)均可自然感染銅綠麗金龜幼蟲,影響其種群數量。
五、防治技術
因地下害蟲為害重,防治難度大,缺乏監管,雖然化學防治在短期內能起到很好防治效果,但長期以來使用髙毒、高殘留農藥進行防治,不但殺死殺傷天敵,且導致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對銅綠麗金龜的防治,應繼續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提倡生物防治為主,同時積極研發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殺蟲劑。
(一)農業防治
木薯種植過程中,在施用有機肥料前,要先將肥料經過高溫發酵,殺死其中的幼蟲和蟲卵。
近年來,旋耕機械逐步取代了傳統的犁耙機械,造成土壤孔隙過多,使蠐螬等地下害蟲的生長繁殖有更好的空間條件。另外,木薯渣、秸稈還田等也為其提供了充足的有機養分及食料,給蠐螬等地下害蟲提供了生存的有利環境。木薯地灌溉少,減少了對地下害蟲的殺傷,也給地下害蟲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木薯也被稱作是一種“懶人作物”,在一些小農戶的種植地,播種下去后便不再管理。所有這些均導致蠐螬等地下害蟲蟲源基數增加,是近年來蠐螬等地下害蟲猖獗發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地下害蟲防治中要提倡機耕全墾、多犁多耙,盡量殺死土中的幼蟲和蛹,減少來年蟲源基數,降低其為害潛力。土壤旋耕后進行鎮壓,減少土壤孔隙,惡化地下害蟲生活條件。在蠐螬大量發生的地塊,收獲后翻耕土壤,直接消滅一部分殘留蟲源,同時將大量蟲體暴露地表或淺土層中,使其被天敵啄食。
(二)生物防治
蘇云金芽泡桿菌、昆蟲病原真菌如綠僵菌和白僵菌在蠐螬的防治上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連續幾年施用,可使土壤中帶菌量逐年增加,有可能造成蠐螬自然流行病,起到長期控制的作用。布氏白僵菌Bbr17對銅綠麗金龜幼蟲感染率高,毒力效果好,在卵期或幼蟲期施藥,以活菌體施入土壤,效果可延續到下一年,施用方法為在根部土表開溝施藥并蓋土,或者順壟條施,施藥后隨即淺鋤,能澆水更好。我國已經對銅綠麗金龜性信息素進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未見結構鑒定方面的報道,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物理誘殺及人工防治
銅綠麗金龜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因此可根據銅綠麗金龜晚上出土、交配、取食等活動習性,使用黑光燈誘殺。黑光燈的發光波長在360nm左右,對銅綠麗金龜有較好誘性,可每天晚上開燈進行誘殺。也可采用雙色燈或頻振式誘蟲燈誘殺。
與其他金龜子一樣,銅綠麗金龜成蟲具有假死性,因此,可利用成蟲的假死特性以及其活動規律進行人工捕捉。銅綠麗金龜成蟲對糖醋液有趨性,可利用糖醋液誘殺。
另外,銅綠麗金龜對蓖麻具有趨性,因此可在田間種植蓖麻,設置陷阱,誘殺成蟲。
(四)化學防治
種植前用1.8%阿維菌素乳油和毒死蜱乳油以1:1的比例混合后稀釋1000?1500倍浸泡種莖5?10min,可有效防治銅綠麗金龜幼蟲的發生。種植時每公頃可用15kg阿維菌素與毒死蜱顆粒劑,或40%辛硫磷乳油、敵百蟲晶體、煙草水等與基肥混合施于種植穴內,可有效控制其發生。
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1500倍液以及10%滅多威可溶粉劑1500倍液對銅綠麗金龜成蟲的觸殺效果最好,亦可在其成蟲出土時進行噴施或與基肥共同追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