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菠蘿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Beardsley)]屬同翅目胸喙亞目粉蚧科潔粉蛟屬,是我國劍麻上最主要的害蟲之一。
新菠蘿灰粉蚧主要分布在熱帶,在亞熱帶地區有少量記載,在種植鳳梨科植物的國家和地區都有分布,例如,美國夏威夷、斐濟、牙買加、馬來群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和中國臺灣等。新菠蘿灰粉蚧1998年首次在海南昌江縣麻區發現,為我國外來有害生物。該蟲為胎生,若蟲及成蟲聚集在劍麻的根、莖、葉片部位,刺吸劍麻的汁液為食,以為害嫩葉為主,影響劍麻的生長發育,其分泌的蜜露可引致煤煙病,為害嚴重時可導致劍麻植株死亡。近年來,該蟲在海南、廣東劍麻產區暴發為害,產量損失一般為30%。新菠蘿灰粉蚧的主要寄主還有香蕉、椰子、咖啡、番荔枝、菠蘿、瓊麻、可可、晚香玉以及金合歡屬、人心果屬、番荔枝屬、玉蕊屬、藤黃屬、海岸桐屬、芭蕉屬、仙人掌屬、落尾木屬、雨樹屬、可可樹屬等。
二、形態特征
雌蟲:體呈橢圓形,體外被白色蠟質分泌物覆蓋。體長2.5?4.5mm,寬1.5?2.0mm。觸角細索狀,著生在頭部頂端腹面兩側邊緣,共8節,第一節粗短,第四節近似念珠狀,為整個觸角最短的節,第八節最長。每節均生有數根細毛,第八節細毛明顯多于其他節。喙位于前足的中間,即胸部第一節。口針4條,里面2條較細,另外2條較粗,包在其外。這4條口針細長而硬,長度可達蟲體的長度,卷曲藏于中、后胸間的特殊口袋中。體側有17對刺孔群,在蟲體的背面分布著許多長短、粗細不一的體毛。3對胸足著生于3個胸節上,每足由6節組成,且每節均生有數根細毛。在前足和中足下方各有1對喇叭狀氣門,分別為前胸氣門和后胸氣門。背部具有前背裂和后背裂,如橫裂的唇狀。在腹面第四至五節間有1明顯腹裂。尾端有2根顯著伸長的臀瓣刺,肛門位于腹部最后一節,肛環呈圓形,在肛環上有1列卵圓形的肛環孔和6根肛環刺。
雄蟲:新菠蘿灰粉蚧雄蟲比較細長,頭、胸、腹部分節明顯,體色為褐色,體長約1.0mm。觸角絲狀,著生于頭部的頂端,9節,每節生有長短不一的細毛。頭部具有紅棕色眼。在其胸部的中部有1對翅,有金屬光澤,并具有兩條明顯的翅脈,翅脈處的金屬光澤為銀白色,其他部位為金黃色。尾部有2根特別長的蠟絲,接近尾部處為灰褐色,其他部位為白色。
若蟲:新菠蘿灰粉蚧若蟲有3個齡期,初孵化的若蟲(一齡若蟲)呈長橢圓形,體色為橘黃色,蟲體長約0.5mm,分節明顯。單眼1對,紅色。觸角為8節。背部無白色蠟質物,發育至一齡若蟲后期,該蟲背部有少量均勻的蠟質物分布。二齡若蟲黃褐色變淡,灰色加深,隨著蟲齡增長,體表逐漸被均勻的蠟質物覆蓋。在二齡若蟲的后期蟲體基本呈現灰色。達到三齡若蟲時蟲體被自身所分泌的蠟質物均勻覆蓋。

在晴天時,新菠蘿灰粉蚧主要分布在葉片上及葉腋部位,而在陰雨天則聚集在劍麻的葉腋部。該蟲一齡期與二齡前期比較活躍,聚集性差,其爬行速度比成蟲快。三齡期開始聚集,爬行速度變慢。若蟲蛻皮期間會爬行到劍麻葉片的頂部或中間部位進行蛻皮,蛻皮過程從其頭部開始,到尾部完全蛻完可持續1?3d,蛻皮結束后留下完整的空殼。進入下一齡期的蟲體爬到劍麻葉腋部位聚集生活。一齡若蟲孵化后第8?13天進行第1次蛻皮,第12?25天開始進行第2次蛻皮,第19?45天開始進行第3次蛻皮,隨后進入成蟲期。該蟲的雌性成蟲個體大小差異很大,聚集性強,行動緩慢,通常聚集在劍麻的葉腋部位,直到產下一代若蟲時再次爬到劍麻葉片的中間部位完成產仔,不同的雌蟲個體產仔數量差異也很大,少的可產幾頭,多的可達170頭。
新菠蘿灰粉蚧可以分泌蜜露,并與螞蟻共生,螞蟻以該蟲分泌的蜜露為食。當用毛筆將新菠蘿灰粉蚧輕輕從劍麻上撥下時,螞蟻會將該蟲叼至劍麻植株上,螞蟻可以起到搬運新菠蘿灰粉蚧的作用,是新菠蘿灰粉蚧的傳播方式之一。同時,螞蟻對新菠蘿灰粉蚧還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在降雨來臨之前螞蟻會在劍麻的葉腋部筑起高高的蟻巢,將該蟲埋在蟻巢中防止雨水的沖刷。在雨過天晴時,螞蟻會破壞其巢穴將新菠蘿灰粉蚧露出。雖然螞蟻對該蟲具有一定的保護性,但是大的降雨對新菠蘿灰粉蚧的密度有顯著影響,尤其是對一齡若蟲的影響特別明顯。
四、發生規律
(一)氣候條件
新菠蘿灰粉蚧若蟲期發育起點溫度為9.47℃,有效積溫為531.29℃;產仔前期發育起點溫度為13.25℃,有效積溫為147.65℃。在20?32℃時新菠蘿灰粉蚧各蟲態發育歷期隨著溫度的升高而縮短。20℃恒溫下,新菠蘿灰粉蚧各蟲態發育歷期顯著長于其他溫度。36℃條件下該蟲雖然可以完成其世代歷期的發育,但各蟲態發育歷期所需時間均有所增長。就整個世代來講,溫度對該蟲有一定的影響,20?32℃為該蟲的適宜生長發育溫度。較低或較高的溫度使新菠蘿灰粉蚧的存活率下降,20?28℃對害蟲的存活有利。在24℃下新菠蘿灰粉蚧內稟增長率最高,瞬時增長速率最快,種群數量增長最大。
新菠蘿灰粉蚧為喜濕昆蟲,在濕度為85%的條件下,各發育階段及世代的生長發育歷期最短。濕度高于或低于85%,該蟲各個發育階段及世代生長發育所需的歷期均有所增長,當濕度為55%時各個發育階段及世代所需歷期均最長。
新菠蘿灰粉蚧成蟲發生數量明顯受氣溫影響,發生具有季節性,1月和9月發生較輕。高峰主要出現在3?4月和11?12月。5?6月是產仔高峰期。海南雨季主要出現在5?10月,在這個季節害蟲為害呈現逐漸下降趨勢,10月回升,在12月出現第二次高峰。
根據新菠蘿灰粉蚧發生的高峰來劃分,新菠蘿灰粉蚧在海南(修州)地區全年可發生5代,且世代重疊。第一代發生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第二代發生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三代發生于7月下旬至8 月上旬,第四代發生于10月上旬,第五代發生于12月上旬。各世代各蟲態歷期隨不同季節因溫度、濕度 等條件的不同而呈現一定差異。
(二)寄主植物
新菠蘿灰粉蚧在不同的寄主上有明顯的選擇性,在7種主要寄主劍麻、金邊龍舌蘭、香蕉、仙人掌、金合歡、龍眼、椰子中,明顯嗜食劍麻。取食劍麻的新菠蘿灰粉蚧發育歷期、成蟲壽命及繁殖力、存活率等與取食其他寄主存在明顯差異。寄主植物單寧酸含量高、可溶性糖含量低、可溶性蛋白質含量低對新菠蘿灰粉蚧生長不利。
(三)天敵
新菠蘿灰粉蚧有許多天敵。寄生性天敵包括頂眼金綠跳小蜂(Aenasius cariocus Compere)、哥倫比亞金綠跳小蜂(A.colombiensis Compere)、灰粉蚧長索跳小蜂(Anagyrus ananatis Gahan)、粉蚧漢姆跳小蜂(Hambletonia pseudococcina Compere)。捕食性天敵包括麗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隱唇瓢蟲、彎葉毛瓢蟲等。
麗草蛉為新菠蘿灰粉蚧的優勢天敵,對新菠蘿灰粉蚧有明顯的控制作用。麗草蛉一至三齡幼蟲對新菠蘿灰粉蛻一齡若蟲的功能反應均屬Holling II型,日最大捕食新菠蘿灰粉蚧一齡若蟲量分別為91.0412頭、191.1940頭和265.3587頭,功能反應的參數a/Tb值分別為85.4367、125.5375、200.4754;麗草蛉二齡幼蟲自身密度干擾作用的模擬模型分別為E=0.460P-0.399和E=0.4528/ [1+0.2684(P-1)],表明麗草蛉二齡幼蟲對新菠蘿灰粉蚧一齡若蟲的捕食作用率隨著麗草蛉二齡幼蟲自身密度的增大而下降;二齡幼蟲的種內干擾效應試驗表明,隨著麗草蛉二齡幼蟲密度增大和新菠蘿灰粉蚧一齡若蟲數量成倍增加,幼蟲的捕食作用下降。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田地保持清潔,防止螞蟻進入田地,可達到控制粉蚧數量的效果。
(二)生物防治
利用或釋放優勢天敵麗草蛉控制新菠蘿灰粉蚧,采用有利于昆蟲天敵繁殖的農業栽培措施,選擇對昆蟲天敵低毒的農藥,合理少施農藥,保護及利用昆蟲天敵。
(三)化學防治
根據新菠蘿灰粉蚧喜涼喜濕的特性,對害蟲的發生進行預測預報,并適當使用化學藥劑防治。有效藥劑: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倍液、40%殺撲磷乳油600倍液、40%機油乳劑5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