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主要發生在穗期,造成穗腐,也可于苗期引起苗枯癥狀。
穗腐于小麥揚花后出現。最初在穎殼上呈現水漬狀褐色斑,漸蔓延至整個小穗,病小穗隨即枯黃。通常,一個麥穗的少數小穗先發病,然后擴展到穗軸,致穗軸輸導組織被破壞而影響養分和水分的正常輸送,因而使上部其他小穗迅速枯死而不能結實,或形成干癟子粒,嚴重時整穗凋枯。發病后期,在穎殼縫隙處和小穗基部出現磚紅色膠質霉層(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在高濕條件下,霉層處產生藍黑色小顆粒(子囊殼)。受害子粒小、皺縮,表面有白色或粉紅色霉層。
苗枯是由種子或土壤帶菌引起的。病苗芽鞘變褐色腐爛,根冠也隨之腐爛。病苗黃瘦,最后枯死。氣候或土壤潮濕時,枯死苗基部可見粉紅色霉層。
二、傳播途徑

病害的初侵染源主要來自病菌越冬后在各種殘體上產生的子囊孢子。在大麥與小麥混栽地區及東北春麥區,分生孢子也可成為初侵染源。
高溫、高濕尤其是基質濕潤,有利于子囊殼的形成和發育成熟。子囊殼成熟后,遇水滴或相對濕度≥98%的條件即能釋放子囊孢子。因此,雨天(尤其下小雨)最有利于孢子的釋放。孢子釋放后,借風、雨傳播,微風至2?3級風有利于傳播。通常傳播高度為1?1.3m,少量可達10m以上,但仍以作物層中孢子最多。因此,小麥赤霉病菌的傳播以本田或本地區為主。國外研究表明,極少數病菌孢子可以遠距離傳播。
三、發病因素
三、發病因素
病害的流行與否及流行強度主要取決于品種的抗病性及易感病生育期、適宜發病的暖濕氣候條件與大量的菌源這三個因素的吻合程度。
通常穗形細長、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揚花整齊集中、花期短、揚花后小花內殘留花藥少、灌漿成熟快和耐濕性強的品種較抗病。同一品種不同生育期感病性差異很大,揚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率明顯降低,糊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因此,抽穗至揚花期是病菌侵染并引起發病的最適時期。
小麥齊穗前稻樁等殘體帶菌率高,空中孢子(以子囊孢子為主)浮游量大及抽穗后穗部孢子黏附量多,便具備病害發生和流行的必要條件。
小麥和大麥抽穗揚花期長期處于相對濕度≥85%以上,又遇3d或3d以上連陰雨天氣時,病害極有可能流行。赤霉病發病的起始溫度為15℃,隨著溫度的升高,病菌侵入速度加快,潛育期縮短,發病加重。最適發病溫度為25℃。
低洼、潮濕、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重;過量施用氮肥可加重病害;大麥和小麥間作,有利于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此外,收割后不及時脫粒,長期露天堆放,遇連陰雨天氣時,則可造成爛垛;貯藏時,麥粒含水量≥13%或倉庫中濕度過高均可致麥粒大量霉變腐爛。
(來源:《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來源:《中國農作物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