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生風險
當前,我國福建等華南地區玉米南方銹病已經顯癥,大量菌源可隨臺風北上,傳播至近菌源地的江西、湖南、湖北等江南、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更北的安徽、河南、山東、河北等江淮、黃淮、華北地區。玉米南方銹病夏孢子適于在高溫下萌發、入侵寄主并在組織內擴展,而顯癥則需要較低的溫度,臺風帶來的大范圍降雨及溫度階段性偏低,極易導致病害在各地大面積集中顯癥、迅速加重危害。
根據菌源傳播路徑、孢子沉降范圍并結合未來天氣適宜度的模型預測,未來2—3周,江西和湖南大部、湖北南部、安徽和江蘇北部、河南和河北大部、山東大部以及山西陜西局部玉米南方銹病暴發流行風險較高(見下圖)。

圖1 未來2—3周玉米南方銹病發生流行風險
(紅色為高風險區域,黃色為中風險區域,綠色為低風險區域)
(一)菌源隨臺風北上大范圍傳播,且發生時間和路徑與重發年份接近
第5號臺風“杜蘇芮”,已經先后在福建、江西、安徽等多地登陸,且殘余環流持續向北偏西方向移動,極有可能攜帶臺灣、福建、廣東沿海地區的玉米南方銹病夏孢子深入內陸,并傳播至黃淮海夏玉米主產區。對比臺風路徑概率預報,今年臺風“杜蘇芮”與玉米南方銹病重發的2015年臺風“蘇迪羅”和2021年臺風“煙花”,在發生時間和登陸后的路徑上接近,因此再次引起大范圍暴發流行的風險高。
(二)未來天氣條件適宜病害暴發流行
在具備寄主作物的前提下,田間溫度、濕度條件是決定玉米南方銹病能否大面積暴發流行的關鍵因素。據國家氣象中心預報,未來10天,華北、黃淮、江南、江淮等南方銹病暴發高風險地區,大部累計降水量有80—150毫米,京津冀、浙江沿海、福建北部、江西北部及臺灣島等地部分地區有200—400毫米,局地超過60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1—3倍,且無持續性顯著高溫天氣,有利于夏孢子的萌發、傳播和侵染,極易導致大面積集中顯癥、迅速加重危害。
(三)寄主品種抗性和栽培管理制度可進一步加重病情
當前各地主栽品種對玉米銹病的抗性較差,尤其是黃淮海地區主栽品種抗病性差,為南方銹病大流行提供了充足的寄主條件。根據病害流行規律,今年玉米南方銹病集中顯癥時間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此時黃淮海夏玉米處于生長中后期,種植密度高、植株高大、田間陰蔽,易造成適溫高濕的小生境,利于病菌侵染擴展,從而加重病害流行程度。加之該病害具間歇性流行特點,輕發年份一般零星發生,重發年份往往在短時間內上升至上部功能葉片危害,農民警惕意識不夠、易錯過集中顯癥前的1—2周潛育期,未進行提早預防,進一步導致病情擴展蔓延。
各地要嚴格按照《全國農技中心關于加強臺風“杜蘇芮”過境后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強田間調查,在重發流行風險區域提前開展預防和早期防控,避免病害大范圍暴發流行,最大限度減輕危害損失。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中心 病蟲害測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