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紋枯病主要是由禾谷絲核菌和立枯絲核菌侵染引起的根基部病害。小麥各生育階段都可受害,岀現爛芽、病苗、死苗、花稈爛莖、枯孕穗和枯白穗等癥狀。小麥發芽后受紋枯病菌感染芽鞘變褐,嚴重時爛芽枯死。幼苗葉鞘出現中部灰白、邊緣褐色的病斑,葉片漸呈暗綠色水漬狀,以后枯黃,病重時死苗。拔節后莖基部葉鞘出現橢圓形水漬狀病斑,后成為中部灰白、邊緣褐色的云紋狀斑。病斑擴大相連形成典型的花稈癥狀。莖稈發病先岀現褐色短條斑,后變成邊緣褐色、中部灰白的梭形斑,病部縱裂,形成爛莖。由于花稈爛莖,常引起小麥倒伏,或主莖和分菓抽不出穗,成為枯孕穗,或抽穗后形成枯白穗。小麥紋枯病菌以菌核或附著于病殘體上的菌絲在土壤中越夏越冬,成為初侵染源。紋枯病的流行過程包括冬前始病期、越冬靜止期、返青期病株率上升期、病位上移期和發病高峰期等幾個連續階段。小麥群體過大,肥水過多,田間濕度大等,有利于紋枯病發生。

1. 農業措施
選用抗病和耐病品種,適期晚播、精量播種、適當淺播、增 施有機肥和鉀肥、及時排灌等,都對控制紋枯病有明顯的作用。
2. 藥劑防治
紋枯病常發地要進行藥劑拌種,可用2.5%適樂時FS每千 克種子用藥1?2mL,或用2%立克秀WG每千克種子用藥1?2g,或用50%利克菌按種重0.3%拌種,或粉銹寧(三哇酮)按種重0.03%有效成分拌種,烯喳醇、百坦(三喳醇)和敵力脫(丙環哇)等也可用以拌種防治紋枯病。特別注意拌種時要嚴格控制用量,以免影響小麥出苗。噴霧防治時,可用5%井岡霉素每畝100?150g,或用20%粉銹寧40?50mL,加水噴霧。一般沒有拌種的麥田噴2次(間隔15天)即可控制為害。以上用于拌種的藥劑也可用以噴霧或潑澆防治。對于重病田需進行種子處理加上早春接力噴霧或潑澆才能控制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