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腐葉枯初期在葉片上產生褪綠斑點,后發展成橢圓形或梭形褐色斑,病斑小而多,常連片。濕度大時病斑周圍有水漬狀暈圈,病斑上產生橄欖色霉層。一般發生早而普遍,分布于全省各麥區。
雪霉葉枯多發生在上部葉和葉鞘上,病斑較大,暗綠色,水漬狀,擴展快,3?5天即可形成與葉片同寬的大斑,并沿葉片縱軸發展,導致葉片枯死。該病在河南省各麥區均有分布,而以西部山區最重。
交鏈孢葉枯(Alternariasp.)在葉上病斑較小,橢圓形,淺黃褐色,空氣潮濕時病斑上產生暗色霉層。該病原菌腐生性較強,一般是螃蟲為害后或其他病害侵染后作為次生致病菌為害,在各麥區均有分布。
這幾種葉枯均由非專性寄生菌引起,病菌可以在種子內外、 病殘體上和自生麥苗上越夏,引起秋苗初侵染。小麥發病后,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隨氣流或雨水傳播,引起再侵染。這些葉枯病單獨或混合發生,一般減產10%左右,重病田可減產30%以上,且使小麥品質變壞。

1. 農業防治
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避免選用春性過強的品種,適期晚播,精量播種,合理施肥,加強田間管理,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均可減輕葉枯病為害。
2. 藥劑防治
對于造成苗期為害的可釆用藥劑拌種,用12.5%烯哩醇 (速保利)按種重0.03%拌種,或粉銹寧按種重0. 03%有效成分拌種,可有效控制苗期為害,且對成株期葉枯病也有減輕作用。田間噴霧防治的適期在小麥抽穗至揚花期,方法為:25%敵力脫乳油每畝100mL, 20%三哩酮乳油每畝有效成分10?20g,多菌靈每畝有效成分50?70g噴霧,對根腐葉枯和雪霉葉枯防效顯著。不同藥劑復配如20%三哇酮每畝30mL + 25%多菌靈每畝120g,或每畝25%敵力脫25mL+25%多菌靈120g噴霧,均可提高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