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全蝕病是由子囊菌亞門的禾頂囊殼菌侵染引起,是一種根部病害,病苗種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莖變黑,表面和內(nèi)部腐爛。分藥前后基部老葉變黃,分藥減少,生長衰弱,嚴重的枯死。拔節(jié)后根部和莖基部腐爛加重,植株矮化。抽穗灌漿期莖基部變黑腐爛愈明顯,形成典型的黑腳癥狀,葉鞘易剝離,內(nèi)側(cè)和莖基表面黑色。近收獲時可見黑色點狀突起的子囊殼。由于根部和莖基腐爛,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實或秋粒。全蝕病是由子囊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原菌以菌絲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腐生或休眠,成為主要的初侵染源,混有病殘體的種子是遠距離 傳播的主要途徑。小麥從幼苗至抽穗均可侵染,但以苗期最易受侵染,造成的損失也最重。全蝕病以初侵染為主,再侵染不重要。大麥、小麥等寄主作物連作,小麥玉米復(fù)種發(fā)病重。土質(zhì)松散、堿性,有機質(zhì)少,缺磷、缺氮、肥力低下的土壤發(fā)病均重。

(一) 合理輪作
有水源地區(qū)稻麥輪作,旱地小麥與非寄主作物如棉花、甘薯、煙草等輪作可明顯減輕病情;對即將衰退田,要保持小麥玉米復(fù)種或連作,促進全蝕病自然衰退。
(二) 加強田間管理
增施有機肥,深耕細耙,及時中耕,加強肥水管理等,都可減輕病情。
(三) 藥劑防治
1. 土壤處理
70%甲基托布津可濕粉或50%多菌靈可濕粉每畝2?3kg, 加土 20kg,混勻后施入播種溝內(nèi),防效可達70%。
2. 種子處理
12.5%全蝕凈(硅嚷菌胺)懸浮劑按0.2%?0.3%的比例拌種,對全蝕病防效可達90%以上。全蝕凈是目前唯一一個防治全蝕病的特效藥劑,適樂時、敵萎丹和戊哩醇等藥劑拌種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3. 藥液噴澆
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每畝200g,加水噴澆麥苗,防效可達60%;敵力脫、烯哩醇、菌霉凈、羥銹寧等用作噴澆防治小麥全蝕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