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病毒病是指由病毒侵染而造成一類病害的總稱。小麥上主要有小麥黃矮病、小麥叢矮病和小麥黃花葉病3種。
1. 小麥黃矮病
由射蟲傳播,在廣大麥區都有發生,但一般只在局部地區發生為害嚴重。小麥整個生育期都能發病,但一般發病愈早,植株矮化和減產愈嚴重。幼苗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與葉脈平行的黃綠相間條紋,以后葉片黃化呈鮮黃色,植株生長緩慢。明顯矮化。分廳減少,根系淺,苗弱,易凍死,能越冬幼苗生長發育受抑制;不抽穗或穗小粒枇。拔節期發病,新葉下一二片葉先變黃,一般可以抽穗但籽粒不飽滿。孕穗期發病一般旗葉發黃,引起減產。黃矮病發生流行和麥射的消長關系密切,并受氣候的影響很大,一般在冬溫正常,春季暖而干燥的情況下,螃蟲增殖擴散快,發病也重。
2. 小麥叢矮病
由灰飛虱傳播,小麥全生育期均可感病,發病越早,減產越重。發病株嚴重矮縮,分藥無限增多,心葉上有黃白色長短不一的斷續細線條,以后發展成黃綠相間的條紋。苗期發病植株大部分不能越冬,活下來的生長纖弱、矮化,一般不能抽穗而提前枯死。拔節期發病能抽穗,但穗粒數減少:籽粒枇瘦。孕穗期染病的植株癥狀不明顯。叢矮病發生輕重和灰飛虱分布與數量關系密切,還和小麥播種期、田間作物布局、植株稀密有一定關系。
3. 小麥黃花葉病
由土壤中一種低等真菌傳播,主要分布于豫南的信陽、南陽、駐馬店和許昌的20多個縣市,局部地區可造成30%?70% 的減產。黃花葉病主要發生于幼苗,發病株先在心葉出現不規則褪綠塊和條點,植株明顯矮縮,根部變褐。進入返青期后,心葉癥狀更加明顯,有的心葉伸展不開、扭曲。拔節后下部葉變黃枯死,中部葉出現大量黃綠相間的斑塊、條紋。部分植株矮化,重病田分藥基本全枯死,甚至主莖也枯死。一般早播麥田或播種時土壤濕度大的麥田發病重而早。土質松散、保肥水力差的砂壤土以及貧瘠土壤發病重,而黏土黑土、肥沃土壤發病較輕,田間串灌有利于此病傳播。

小麥病毒病的防治應采用以抗病品種和栽培措施凋節為主, 輔以藥劑治蟲的綜合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
利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病毒病最有效的措施。對病毒病一般都很容易找到相應的抗病品種,且抗性持久。
2. 栽培措施
避免不合理的間作套種,及時中耕鋤草,可減輕昆蟲傳播的病毒病,開溝排水降低水位對土傳病毒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施肥,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對于減輕癥狀、減少產量損失都有一定的作用。
3. 藥劑防治
對于昆蟲傳播前病毒病,采用播種時撒施辛硫磷顆粒劑,可防治苗期螞蟲或灰飛虱傳毒。也可于苗期用殺蟲劑噴霧或撒毒土,防蟲控病。對于小面積出現的土傳病毒病,應對土壤進行處理,防止面積擴大;方法為:焦木酸稀釋4?8倍處理土壤。另外,用氯化苦、漠甲烷處理也有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