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條紋葉枯病(rice stripe disease)最早于1897年在日本發現,現分布于日本、朝鮮及中國。在我國江蘇、浙江、臺灣、安徽等16個省(市、自治區)均有發生,在南方稻區,多屬零星分布。近年來,主要在遼寧、北京、云南以及江蘇、浙江、安徽、上海和魯西南等地的粳(糯)稻上間歇性流行危害,且其發生頻率及危害程度有上升趨勢。一般田塊病株率在5%左右,減產3%?5%;重病田病株率可達50%以上,減產30%?50%。

病株心葉沿葉脈呈現斷續的黃綠色或黃白色短條斑,以后常合并成大片,病葉一半或大半變成黃白色,但在其邊緣部分仍呈現退綠短條斑。病株矮化不明顯,但通常分藥減少,高稈品種發病后心葉細長柔軟并卷曲成紙捻狀,彎曲下垂而成“假枯心”;矮稈品種發病后心葉展開仍較正常。發病早的植株枯死,發病遲的只在劍葉或葉鞘上有退色斑,但抽穗不暢或抽出的穗畸形不實,形成“假白穗”。撕下病葉鞘內表皮于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看到細胞內有“8”字形或“0”字形內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