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和病殘體中越冬,其次是以冬孢子混入堆肥或廄肥中,或粘附于種子表面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粘附于種子上的冬孢子對本病的遠距離傳播有一定作用。春、夏季,越冬的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和次生擔孢子,隨風、雨傳播至玉米的幼嫩組織上,侵染絲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從傷口侵入葉片、莖稈、節部、腋芽、雄性花序和雌穗等幼嫩分生組織。侵入的菌絲只在侵染點附近擴展,并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分泌類似生長素的嗎I噪乙酸,刺激玉米細胞逐漸膨大,形成病瘤,最后在病瘤內產生大量黑粉狀的冬孢子。散出的黑粉隨風傳播,進行再侵染。春、夏玉米混播區,再侵染更頻繁。此病一般苗期發生較少,抽雄后病菌蔓延快,病瘤數迅速增多,形成發病高峰,直至秋季溫度下降時才停止危害,以冬孢子在土壤和糞肥等處休眠越冬。

玉米黑粉病病害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