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葉病(soybean mosaic disease)是世界各地大豆上的一種普遍發生的重要病毒病害, 在我國各地均有分布,以黃淮流域、江漢平原和華北平原最重,長江中、下游大豆產區次之。病株生長不良,結莢減少,流行年份減產30%?70%,同時大豆品質下降,含油量降低。病株上所結的大豆種皮上有褐斑斑駁,使商品豆降價,影響出口。

本病癥狀因品種、感染時期、環境條件以及病毒株系不同而異,可分為輕花葉、花葉、黃斑花葉、曲葉、卷葉、皰葉、畸形葉、皺縮、矮化和頂枯等10種。典型癥狀為植株矮化,葉片呈黃綠相間的花葉并皺縮,葉緣下卷或葉片扭曲,質地硬脆,葉脈變褐,有時沿葉脈兩側有許多皰狀突起。嫩葉癥狀較明顯,老葉常不表現癥狀。由帶毒種子長出的植株或感病早的植株,3?4 葉期即可出現癥狀。高度感病的品種除上述典型癥狀外,還出現頂芽或側芽變褐、萎薦、枯死及葉片上產生壞死小點等癥狀。重病株不結實或很少結實。抗病品種通常只表現輕微花葉癥狀或帶毒不顯癥。
病株種子常出現斑駁或變色,變色部分可以臍為中心呈放射狀,或通過臍部呈帶狀,或僅限于臍部周圍。斑駁的顏色與種子的臍色一致。斑駁的有無與種子是否帶毒無關,即帶毒種子不一 定都形成褐斑粒,種子表面無褐斑也不一定不帶毒。
病株種子常出現斑駁或變色,變色部分可以臍為中心呈放射狀,或通過臍部呈帶狀,或僅限于臍部周圍。斑駁的顏色與種子的臍色一致。斑駁的有無與種子是否帶毒無關,即帶毒種子不一 定都形成褐斑粒,種子表面無褐斑也不一定不帶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