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物為大豆花葉病毒(Soybean mosaic pirus , SMV),馬鈴薯Y病毒科(Potyviridae) 馬鈴薯Y病毒屬(Potyv/g)成員。
SMV粒體線狀,分散于細胞質及細胞核中(圖10- 7)。
SMV粒體線狀,分散于細胞質及細胞核中(圖10- 7)。

鈍化溫度為60?70°C,稀釋限點10一5,體外存活 期4?5d。病毒在pH6.0時最穩定,在pH4. 0以下或 9.0以上時易失活。25?33C條件下,干燥豆葉中的病毒其侵染力可保持7d,種子中的病毒可保持侵染力2a 以上。感染2?3周后的病葉細胞內可產生風輪狀內含體。SMV的自然寄主范圍較窄,只有大豆及其他幾種豆科植物。人工接種時,在大豆、望江南、刀豆、豬屎豆、鐮狀扁豆、托葉胡枝子、條紋胡枝子、白花羽扇豆、黃花羽扇豆、長序菜豆、利馬豆、黑色菜豆、菜豆、大豆花葉病毒果田菁、絨毛薫豆、藍花胡蘆巴、胡蘆巴和蠶豆等寄主 (引自J.P.Ross)上可引起系統侵染;在花生、黃茂、免色藜、白色藜、昆諾藜、瓜爾豆、雙花扁豆、白花扁豆、 硬毛木藍、長序菜豆、利馬豆、菜豆、綠豆、5E豆、長亜豆、豌豆和千日紅等寄主上能引起局部侵染;在窄葉羽扇豆、歐洲百脈根、菜豆、克里夫蘭煙和芝麻等寄主上無癥狀帶毒。
大豆花葉病毒存在不同株系,我國初步鑒定出6個株系,即Sa(南京重花葉)、Sb(南京輕 花葉)、Sc(南京黃斑葉脈壞死)、Sd(東北黃斑花葉)、Se(南京螃傳頂枯)和S(東北頂枯), 以Sa和Sb分布較廣。
大豆花葉病毒存在不同株系,我國初步鑒定出6個株系,即Sa(南京重花葉)、Sb(南京輕 花葉)、Sc(南京黃斑葉脈壞死)、Sd(東北黃斑花葉)、Se(南京螃傳頂枯)和S(東北頂枯), 以Sa和Sb分布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