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與危害
茶云紋葉枯病又稱葉枯病,是茶園中最常見的一種葉部病害,分布很廣,在各產茶省份均有發生,尤以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廣東等省發生較重,一些主要產茶國如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前蘇聯、越 南、坦桑尼亞、牙買加、孟加拉國等均有報道,以日本、前蘇聯發生較重。該病除為害茶樹外,還為害油茶和山茶。茶云紋葉枯病在生長衰弱、臺刈茶園以及抨插苗圃中發生較多。葉片罹病后,光合作用強度明顯減弱,呼吸作用增強,病株葉片提早脫落,枝梢回枯,樹勢衰弱,產量下降;嚴重時,茶園呈現一片枯褐色,幼齡茶樹全株枯死。
二、 癥狀
茶云紋葉枯病主要為害成葉和老葉,新梢、枝條和果實上也可發生。老葉和成葉上的病斑多發生在葉緣或葉尖,初為黃褐色水漬狀,半圓形或不規則形,后變褐色,1周后病斑由中央向外漸變灰白色,邊緣黃綠色,形成深淺褐色、灰白色相間的不規則形病斑,并生有波狀、云紋狀輪紋,后期病斑上產生灰黑色扁平圓形小粒點,沿輪紋排列,這是病菌的子實體。成、老葉上的病斑很大,可擴展至葉片總面積的3/4,此時會出現大量落葉,從癥狀出現至落葉歷時25?50d;幼芽、嫩葉上的病斑為褐色,圓形,后期常相互接合,并漸變為灰色,可使幼芽全部凋萎枯死;嫩枝發病后,出現灰色斑塊,逐漸枯死,并向下發展到枝條;枝條上的病斑灰褐色,稍下陷,上生灰黑色扁圓形小粒點;果實上的病斑黃褐色,圓形,后成灰色,上生灰黑色小粒點,有時病部開裂。
茶云紋葉枯病又稱葉枯病,是茶園中最常見的一種葉部病害,分布很廣,在各產茶省份均有發生,尤以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廣東等省發生較重,一些主要產茶國如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前蘇聯、越 南、坦桑尼亞、牙買加、孟加拉國等均有報道,以日本、前蘇聯發生較重。該病除為害茶樹外,還為害油茶和山茶。茶云紋葉枯病在生長衰弱、臺刈茶園以及抨插苗圃中發生較多。葉片罹病后,光合作用強度明顯減弱,呼吸作用增強,病株葉片提早脫落,枝梢回枯,樹勢衰弱,產量下降;嚴重時,茶園呈現一片枯褐色,幼齡茶樹全株枯死。
二、 癥狀
茶云紋葉枯病主要為害成葉和老葉,新梢、枝條和果實上也可發生。老葉和成葉上的病斑多發生在葉緣或葉尖,初為黃褐色水漬狀,半圓形或不規則形,后變褐色,1周后病斑由中央向外漸變灰白色,邊緣黃綠色,形成深淺褐色、灰白色相間的不規則形病斑,并生有波狀、云紋狀輪紋,后期病斑上產生灰黑色扁平圓形小粒點,沿輪紋排列,這是病菌的子實體。成、老葉上的病斑很大,可擴展至葉片總面積的3/4,此時會出現大量落葉,從癥狀出現至落葉歷時25?50d;幼芽、嫩葉上的病斑為褐色,圓形,后期常相互接合,并漸變為灰色,可使幼芽全部凋萎枯死;嫩枝發病后,出現灰色斑塊,逐漸枯死,并向下發展到枝條;枝條上的病斑灰褐色,稍下陷,上生灰黑色扁圓形小粒點;果實上的病斑黃褐色,圓形,后成灰色,上生灰黑色小粒點,有時病部開裂。

三、 病原
茶云紋葉枯病原為膠泡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 Penz. et Sacc.;異名:山茶 刺盤抱(Co〃也(加s/次〃泊e Massee)],屬子囊菌無性型炭疽菌屬;有性型為圍小叢殼 cin^ulata (Stoneman) Spauld. et H. Schrenk];異名:山茶球座菌[Guigmirdia cameUiae (Cooke) E. J. Butler],屬子囊菌門小叢殼屬真菌。
茶云紋葉枯病病斑上的小黑點是病菌無性型的分生孢子盤,生于葉片的表皮下,成熟時突破表皮外露,并釋放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盤直徑為180?320/mi,盤內著生分生孢子梗和剛毛。分生弛子梗短線狀,大小為(9?19)(3?5) 頂生1個分生抱子,剛毛針狀,基部粗,頂端漸細,暗褐色,具隔膜1?3個,大小為(40?70) 〃mX (3?5) /utmo分生孢子圓筒形或長橢圓形,兩端圓或一端略粗,直或稍彎,單胞,無色,大小為(10?23) MmX (3-6) Mmo厚垣拖子球形,淺褐色,內含2?3 個油球。
茶云紋葉枯病菌子囊殼散生在病部兩面,半埋生,球形至扁球形,壁膜質,黑色,大小為160? 200卩m,有孔口,有時孔口呈乳頭狀突起,常常埋生于病斑反面的海綿組織中,有時也埋生于病斑正面的表皮下。子囊卵形或棍棒形,頂端略圓,基部有小柄,大小為(40?66.5) (8-18) Mm,內含子囊抱子8個,排成2列。子囊泡子紡錘形、橢圓形或卵圓形,單胞,無色,大小為 (10?18) MmX (3?6) Mm,有1?3個油球。有性世代較少出現,僅在初夏以及秋季多雨潮濕條件下在枝條上出現,在侵染循環中所起的作用不大,分生抱子在侵染中起主要作用。
茶云紋葉枯病菌在大豆瓊脂培養基上菌絲生長快,產抱量多,菌落初為白色,后變深褐色,厚絨狀。 分生孢子喜高溫,耐低溫和干旱,生長最適溫度為23?29°C,最低溫度為3?4°C,最高溫度為32°CO在適溫條件下,分生孢子在水滴中經3h即可萌發,芽管自一端或兩端伸出,在先端產生一個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壓力胞;2%蔗糖或茶湯,可促進孢子萌發;病苗在紫外線照射下,或在一2?4°C下培養10d后,移至24°C下培養4d,再在室溫下培養3 周后,可形成子囊殼。
茶云紋葉枯病原為膠泡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 Penz. et Sacc.;異名:山茶 刺盤抱(Co〃也(加s/次〃泊e Massee)],屬子囊菌無性型炭疽菌屬;有性型為圍小叢殼 cin^ulata (Stoneman) Spauld. et H. Schrenk];異名:山茶球座菌[Guigmirdia cameUiae (Cooke) E. J. Butler],屬子囊菌門小叢殼屬真菌。
茶云紋葉枯病病斑上的小黑點是病菌無性型的分生孢子盤,生于葉片的表皮下,成熟時突破表皮外露,并釋放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盤直徑為180?320/mi,盤內著生分生孢子梗和剛毛。分生弛子梗短線狀,大小為(9?19)(3?5) 頂生1個分生抱子,剛毛針狀,基部粗,頂端漸細,暗褐色,具隔膜1?3個,大小為(40?70) 〃mX (3?5) /utmo分生孢子圓筒形或長橢圓形,兩端圓或一端略粗,直或稍彎,單胞,無色,大小為(10?23) MmX (3-6) Mmo厚垣拖子球形,淺褐色,內含2?3 個油球。
茶云紋葉枯病菌子囊殼散生在病部兩面,半埋生,球形至扁球形,壁膜質,黑色,大小為160? 200卩m,有孔口,有時孔口呈乳頭狀突起,常常埋生于病斑反面的海綿組織中,有時也埋生于病斑正面的表皮下。子囊卵形或棍棒形,頂端略圓,基部有小柄,大小為(40?66.5) (8-18) Mm,內含子囊抱子8個,排成2列。子囊泡子紡錘形、橢圓形或卵圓形,單胞,無色,大小為 (10?18) MmX (3?6) Mm,有1?3個油球。有性世代較少出現,僅在初夏以及秋季多雨潮濕條件下在枝條上出現,在侵染循環中所起的作用不大,分生抱子在侵染中起主要作用。
茶云紋葉枯病菌在大豆瓊脂培養基上菌絲生長快,產抱量多,菌落初為白色,后變深褐色,厚絨狀。 分生孢子喜高溫,耐低溫和干旱,生長最適溫度為23?29°C,最低溫度為3?4°C,最高溫度為32°CO在適溫條件下,分生孢子在水滴中經3h即可萌發,芽管自一端或兩端伸出,在先端產生一個圓形或不規則形的壓力胞;2%蔗糖或茶湯,可促進孢子萌發;病苗在紫外線照射下,或在一2?4°C下培養10d后,移至24°C下培養4d,再在室溫下培養3 周后,可形成子囊殼。
茶云紋葉枯病與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形態相同,交互接種后,均可致病,因此兩種病害的病原相同。本病菌對山茶屬(Camellia )中的茶、油茶、山茶、茶梅等近緣植物均可侵染,但對油茶和茶可引起較大危害,是油茶落蕾落果的主要原因。
四、病害循環
四、病害循環
年初侵染源的可能性不大;埋于土中的病葉易腐爛,病菌也極易死亡。茶樹上殘留的病葉是翌春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當溫、濕條件適宜時,病葉上的分生孢子盤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和露滴在茶樹葉片間傳播,在葉片表面萌發,長出芽管,從葉表的傷口、自然孔口侵入,亦可穿透角質層直接侵入。病菌侵入后,一般經5?18d的潛育期,出現病斑。潛育期的長短取決于氣溫的高低。氣溫高,潛育期短,氣溫低,潛育期長。當平均氣溫在24°C以上,最高溫度不超過35°C, 最低溫度不低于20°C時,潛育期最短,為 5?9d;當平均氣溫在20?24°C,最高溫度不超過28°C,最低溫度不低于17°C時,潛育期在10?13d;當平均氣溫在15°C左右, 最高溫度不超過25°C ,最低溫度不低于10笆時.潛育期在13d以上。隨后病斑上產生分生孢子,進行新一輪的侵染過程。全年除冬季外,可多次重復侵染。我國南方冬季氣溫較高,病菌無明顯越冬現象,分生孢子可全年產生,周年侵染。北方茶區病 葉中發現有子囊殼越冬的現象,但在病害循環中的作用遠不及無性世代。
五、流行規律
茶云紋葉枯病的流行與氣候條件關系密切;茶樹生長勢、品種以及土壤等條件對該病的流行也有一定的影響。
(一)氣候
茶云紋葉枯病是一種高溫高濕性病害,適溫范圍內,濕度升高,可以促進病菌的生育,并縮短潛育期,多雨高濕有利于抱子的形成、傳播和萌發侵入,致使病害發展。在浙江杭州,一般于4月開始發病, 隨著氣溫上升,病情逐漸發展;5、6月梅雨季節病害顯著發展;7月高溫干旱,病情發展較慢;8月至9 月上旬由于溫度高、降雨又充足,病害流行,為全年發病盛期;9月中旬以后隨著氣溫下降,病害逐漸停止發展。在湖南北部,全年以5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為病害流行期,這段時間為該地雨量集中的時期,相對濕度大于80%以上。在廣東英德,6?7月高溫多雨,平均氣溫在27?29°C,旬降水量常在 40mm以上,病情發展快,為全年發病盛期。
溫度和濕度相比,濕度對病害發生與流行的影響更為重要。當氣溫高雨量又充足時,病情發展較快,而氣溫高天氣干旱時,則病情發展緩慢。因此,在適溫條件下,降雨和高濕是病害流行的主導因素。當旬平均氣溫在28°C以上,降水量在40mm以上,相對濕度在80%以上,并有一定菌源數量時,可作為預測該病流行的指標。
(二) 茶樹長勢
茶云紋葉枯病菌系兼性腐生菌。凡茶樹生長旺盛,抗病力強,則發病輕;茶樹生長衰弱,抗病力弱, 則發病重。當炎夏干旱季節,在強烈陽光照射下,茶樹水分供應失去平衡,葉片干枯,形成日灼斑后,又逢降驟雨,則病害易流行;葉片在遭受凍害的情況下,也易遭病菌的侵染。此外在缺肥或偏施氮肥、不合理釆摘以及各種葉蟠類、小綠葉蟬等病蟲害發生較重的茶園,往往導致病害的流行,尤其是受短須蟠為害的葉柄部,常成為病菌侵染的部位,往往蟠害與病害并發。
(三) 品種
茶樹品種間存在抗病性差異。在浙江和湖南觀察,一般南方品種發病重,北方品種發病輕;大葉種和持嫩性強的品種易感病,而小葉種則較為抗病。如云南大葉種和湖南湘波綠品種發病較重,葉片發病率分別為64%和37.4%,而高橋小葉種和龍井種發病則輕,葉片發病率分別為18.4%和1 %?5%,金匙、玉蘭等表現為強抗病。在廣東英德,以云南大葉種發病重,葉片發病率為25.7%?29%,病情指數7. 6? 9.2,而福建安溪水仙、廣東樂昌白毛茶、福建政和大白茶等發病輕,葉片發病率分別為2.9%、3.3%和 4.3%,病情指數分別為0.73. 0.84和1.20。寄主的抗病性與葉片組織的結構有關。一般南方品種和大 葉種的葉片中,柵欄組織層次少,角質層較薄,病菌易于侵入,所以發病較重。
(四) 土壤
茶云紋葉枯病的發生和為害程度,在不同土壤條件下有差異。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層較淺的茶園,由于茶樹根系發育不良,易遭受旱害與凍害,故發病較重;而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層厚的茶園發病則輕。
(五) 環境
一般竹林、屋后蔭蔽地以及朝北晨露不易干的茶園,較之向陽茶園發病為重。
六、防治技術
(一)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
可選用龍井、福鼎、臺茶13、毛蟹、清明早、瑞安白毛茶、鐵觀音、福鼎白毫、藤茶、梅占、龍井群體種等抗病品種。
(二) 加強茶園管理
適當多施基肥和茶葉專用肥,注意氮、磷、鉀的配合施用,促使茶樹生長健壯;注意深耕培土,做好蓄水、排水,不斷促進根系生長,做好抗旱與防凍工作,減輕病害的發生;加強防治蟠類和其他病蟲害,減少葉片傷口,也可減輕病害。
(三) 清潔茶園
由于樹上和土表病葉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源,因此,冬季或早春應清掃落葉并攜出園外及時處理;也可結合 茶園冬耕,將土表病葉深埋于土中,加速其腐爛,以消滅越冬病菌,減少侵染源,對減輕全年發病有一定作用。
(四) 化學防治
我國江南茶區在春茶采摘結束后,當成葉發病率達10%?15%時,即達到防治指標,應進行第一次噴藥,以防止病害的發展;7?9月發病感染期,根據旬氣象資料,平均氣溫在28笆左右、相對濕度80%以上、 降水量在40mm以上時,尤其是夏季久旱以后遇降雨,應及時噴藥防治;在發病嚴重的地區,噴藥7?10d 后,再噴施1次,全年共噴藥3次左右,即可控制病害的流行。由于病害在植株上從上至下發展,因此,噴藥應注意質量,使茶蓬內部葉片也能著藥,每667rrf用藥液量:常量噴霧50?100L;小噴孔片噴霧22.5- 75L,機動彌霧7?10L。防治的藥劑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安全間隔期10d)或 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安全間隔期7?10d)、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安 全間隔期10d);非采摘茶園還可使用0. 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進行防治。
五、流行規律
茶云紋葉枯病的流行與氣候條件關系密切;茶樹生長勢、品種以及土壤等條件對該病的流行也有一定的影響。
(一)氣候
茶云紋葉枯病是一種高溫高濕性病害,適溫范圍內,濕度升高,可以促進病菌的生育,并縮短潛育期,多雨高濕有利于抱子的形成、傳播和萌發侵入,致使病害發展。在浙江杭州,一般于4月開始發病, 隨著氣溫上升,病情逐漸發展;5、6月梅雨季節病害顯著發展;7月高溫干旱,病情發展較慢;8月至9 月上旬由于溫度高、降雨又充足,病害流行,為全年發病盛期;9月中旬以后隨著氣溫下降,病害逐漸停止發展。在湖南北部,全年以5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為病害流行期,這段時間為該地雨量集中的時期,相對濕度大于80%以上。在廣東英德,6?7月高溫多雨,平均氣溫在27?29°C,旬降水量常在 40mm以上,病情發展快,為全年發病盛期。
溫度和濕度相比,濕度對病害發生與流行的影響更為重要。當氣溫高雨量又充足時,病情發展較快,而氣溫高天氣干旱時,則病情發展緩慢。因此,在適溫條件下,降雨和高濕是病害流行的主導因素。當旬平均氣溫在28°C以上,降水量在40mm以上,相對濕度在80%以上,并有一定菌源數量時,可作為預測該病流行的指標。
(二) 茶樹長勢
茶云紋葉枯病菌系兼性腐生菌。凡茶樹生長旺盛,抗病力強,則發病輕;茶樹生長衰弱,抗病力弱, 則發病重。當炎夏干旱季節,在強烈陽光照射下,茶樹水分供應失去平衡,葉片干枯,形成日灼斑后,又逢降驟雨,則病害易流行;葉片在遭受凍害的情況下,也易遭病菌的侵染。此外在缺肥或偏施氮肥、不合理釆摘以及各種葉蟠類、小綠葉蟬等病蟲害發生較重的茶園,往往導致病害的流行,尤其是受短須蟠為害的葉柄部,常成為病菌侵染的部位,往往蟠害與病害并發。
(三) 品種
茶樹品種間存在抗病性差異。在浙江和湖南觀察,一般南方品種發病重,北方品種發病輕;大葉種和持嫩性強的品種易感病,而小葉種則較為抗病。如云南大葉種和湖南湘波綠品種發病較重,葉片發病率分別為64%和37.4%,而高橋小葉種和龍井種發病則輕,葉片發病率分別為18.4%和1 %?5%,金匙、玉蘭等表現為強抗病。在廣東英德,以云南大葉種發病重,葉片發病率為25.7%?29%,病情指數7. 6? 9.2,而福建安溪水仙、廣東樂昌白毛茶、福建政和大白茶等發病輕,葉片發病率分別為2.9%、3.3%和 4.3%,病情指數分別為0.73. 0.84和1.20。寄主的抗病性與葉片組織的結構有關。一般南方品種和大 葉種的葉片中,柵欄組織層次少,角質層較薄,病菌易于侵入,所以發病較重。
(四) 土壤
茶云紋葉枯病的發生和為害程度,在不同土壤條件下有差異。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層較淺的茶園,由于茶樹根系發育不良,易遭受旱害與凍害,故發病較重;而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層厚的茶園發病則輕。
(五) 環境
一般竹林、屋后蔭蔽地以及朝北晨露不易干的茶園,較之向陽茶園發病為重。
六、防治技術
(一)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
可選用龍井、福鼎、臺茶13、毛蟹、清明早、瑞安白毛茶、鐵觀音、福鼎白毫、藤茶、梅占、龍井群體種等抗病品種。
(二) 加強茶園管理
適當多施基肥和茶葉專用肥,注意氮、磷、鉀的配合施用,促使茶樹生長健壯;注意深耕培土,做好蓄水、排水,不斷促進根系生長,做好抗旱與防凍工作,減輕病害的發生;加強防治蟠類和其他病蟲害,減少葉片傷口,也可減輕病害。
(三) 清潔茶園
由于樹上和土表病葉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源,因此,冬季或早春應清掃落葉并攜出園外及時處理;也可結合 茶園冬耕,將土表病葉深埋于土中,加速其腐爛,以消滅越冬病菌,減少侵染源,對減輕全年發病有一定作用。
(四) 化學防治
我國江南茶區在春茶采摘結束后,當成葉發病率達10%?15%時,即達到防治指標,應進行第一次噴藥,以防止病害的發展;7?9月發病感染期,根據旬氣象資料,平均氣溫在28笆左右、相對濕度80%以上、 降水量在40mm以上時,尤其是夏季久旱以后遇降雨,應及時噴藥防治;在發病嚴重的地區,噴藥7?10d 后,再噴施1次,全年共噴藥3次左右,即可控制病害的流行。由于病害在植株上從上至下發展,因此,噴藥應注意質量,使茶蓬內部葉片也能著藥,每667rrf用藥液量:常量噴霧50?100L;小噴孔片噴霧22.5- 75L,機動彌霧7?10L。防治的藥劑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安全間隔期10d)或 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安全間隔期7?10d)、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安 全間隔期10d);非采摘茶園還可使用0. 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