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刺蛾[Thosea sinensis(Walker)]又名黑點刺蛾,幼蟲俗稱癢辣子,屬鱗翅目刺蛾科。國外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亞,在國內遍布各茶區。
扁刺蛾以幼蟲取食茶樹葉片為害,成蟲將卵散產于葉片正面,初孵幼蟲不取食,二齡幼蟲咬食卵殼和葉肉,形成黃色半透明枯斑,三齡后在夜晚和清晨爬至葉面活動,一般自葉尖蠶食,形成較平直的吃口,常食至2/3葉后便轉葉為害,發生嚴重時可將茶樹吃成光桿,導致樹勢衰弱甚至死亡。
此外,扁刺蛾幼蟲體表具毒刺,觸及皮膚引起疼痛紅腫,嚴重影響釆茶及茶園管理等田間作業。
扁刺蛾在國內分布很廣,除為害茶樹外,還能為害棗、蘋果、柑橘、梨、桃、枇杷、柿、桑、梧桐、油桐等37科71種植物。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為10?18mm,翅展為26?35mm。體、翅均灰褐色,前翅外橫線處有1條與外緣平行的暗褐色弧形紋;雄成蟲前翅中央還有1個黑點,前、后翅的外緣有剛毛。
卵:長約為1.1mm,橢圓形,扁平光滑,淡黃色,隨著卵的發育,色漸變深,孵化前轉暗褐色。
幼蟲:體長為21?26mm,扁平橢圓形,背部稍隆起,淡綠色,背線灰白。每體節有4對綠色枝狀毒刺,其中蟲體兩側邊緣的1對較大,亞背線上的1對較小,中背線灰白色,體背中央兩側各有1個紅點。
蛹:裸蛹,橢圓形,長為10?31mm,灰白色,羽化前轉為灰褐色。
繭:鈣質,硬而脆,長為14?15mm,灰褐色。

我國北部茶區每年發生1代,在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年發生2代,少數3代。均以老熟幼蟲在樹下3?6cm土層內結繭越冬。1代區5月中旬開始化蛹,6月上旬開始羽化、產卵,發生期不整齊,6月中旬至8月上旬均可見初孵幼蟲,8月為害最重,8月下旬開始陸續老熟入土結繭越冬。2、3代區4月中旬開始化蛹,5月中旬至6月上旬羽化。第一代幼蟲發生期為5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幼蟲發生期為7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三代幼蟲發生期為9月上旬至10月。以末代老熟幼蟲入土結繭越冬。
成蟲夜晚活動,趨光性強,羽化多集中在黃昏時分,尤以18:00?20:00羽化最多。成蟲羽化后即可交尾,2d后產卵。卵多產于葉片正面,單粒散產,每雌可產卵數十粒到百余粒。初孵化的幼蟲停息在卵殼附近,并不取食,蛻第一次皮后,先取食卵殼,再啃食葉肉,僅留一層表皮。幼蟲取食不分晝夜,多棲息在葉背,不易發現,但在夜間和有露水的清晨常爬到葉面。自六齡起,取食全葉,蟲量多時,常從一枝的下部葉片吃至上部,每枝僅存頂端幾片嫩葉。幼蟲共8齡。幼蟲老熟后即下樹入土結繭,下樹時間多在20:00至翌日6:00,而以2:00?4:00下樹的數量最多。結繭部位的深度和距樹干的遠近與樹干周圍的土質有關。黏土地結繭位置淺,距離樹干遠,比較分散;腐殖質多的土壤及沙壤土地,結繭位置較深,距離樹干較近,而且比較集中。
扁刺蛾卵期6?8d,幼蟲期28?44d(越冬代幼蟲可長達6個月以上),蛹期9?19d,成蟲壽命3?7d。
四、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1.清園滅繭 結合修剪、施肥和翻耕,清除枝干上、雜草中的蠕動蟲體,破壞地下的蛹繭,以減少下代蟲源。
2.冬耕培土 在茶叢根際附近培土8cm以上,結合冬耕培土可使成蟲難以羽化飛出。
(二)生物防治
應注意合理使用農藥,保護天敵。常見的天敵昆蟲有蠋蝽、厲蝽、益蝽、健壯刺蛾寄蠅等。另外,還有寄生真菌、核型多角體病毒。在幼蟲期可噴施扁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液,使用濃度為1×108?1× 1010,多角體/mL;也可在傍晚噴施從茶園扁刺蛾體上分離培養的1×107?1×108孢子/mL擬青霉孢子懸浮液;或者將扁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液與擬青霉孢子懸浮液等量混合后噴施。當蟲情嚴重時,可在扁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制劑中加入茶園中允許使用的蘇云金桿菌(每克菌粉含100億個孢子)制劑進行噴殺。
(三)物理防治
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在盛蛾期利用頻振式殺蟲燈進行誘殺,可有效降低成蟲種群密度及后代發生數量。
(四)化學防治
防治指標為:每平方米茶園扁刺蛾幼蟲數,幼齡茶園為10頭,成齡茶園為15頭;防治適期:二、三齡幼蟲期;施藥方式:以低容量側位噴霧為佳,藥液應主要噴在茶樹中、下部葉背。農藥可選用2.5%聯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375mL/hm2,安全間隔期6d)、10%氯氰菊酯乳油(225mL/hm2,安全間隔期3d)、2.5%溴氰菊酯乳油6000倍液(225mL/hm2,安全間隔期5d)、15%茚蟲威懸浮劑2500?3000倍液(270mL/hm2,安全間隔期14d),發生嚴重的年份,可在卵孵化盛期和幼蟲低齡期噴灑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375?450mL/hm2,安全間隔期5d)。附:測報技術
(一)系統測報方法
1 .調查內容和方法
(1)冬前基數調查。此項調查目的在于掌握當年防治效果和殘蟲量,預測翌年發生程度,推動冬季治繭工作。選擇不同類型茶地3塊,每塊隨機取5點10叢,檢查茶叢根際表土中活繭數(薛中官等,2000)。
(2)冬后存活率調查。經過一冬后,摸清活蟲和死蟲數,便于分析第一代發生趨勢。在4月中、下旬調查越冬蛹(蟲繭)存活率一次。取樣選點和冬前一樣,檢查總蛹數不少于100個。
(3)羽化進度調查。當越冬幼蟲進入蛹期時,在不同類型茶園取樣調查(不少于4次)。以叢為單位,在定點茶叢根際表土中挖查100頭活蛹。每批蛹分別設籠罩飼養于室外茶叢中,從4月下旬開始觀察記載每天羽化的成蟲數,計算羽化率。羽化結束后,觀察病毒、寄生菌寄生及死蛹等情況。
(4)茶園成蟲發生量觀察。扁刺蛾成蟲趨光性強,可設置誘蛾燈。選擇四周空曠無障礙物的茶園,用黑光燈誘集,燈高出茶叢0.6m左右,燈下應置有集蟲漏斗,下接集蟲箱或毒瓶。如用水盆可加幾滴煤油或肥皂液。從始蛾期開始點燈,每天20:00開燈到24:00止,第二天上午詳細檢查誘蟲數量、性比,記載當晚氣候要點。
(5)卵量及孵化進度調查。從上代成蟲始盛期開始調查。固定不同類型的茶園,蟲源多的,5點取樣,每點1叢,計5叢。3d查一次至發蛾終期后停止。
2.預測方法
根據各項系統調查資料,結合歷年情況、天氣條件、天敵數量和茶園生態環境綜合分析,預測發生程度及各代發育進度、發生數量。
(二)一般測報方法
1. 查幼蟲發育進度,定防治日期 當孵化率達45%?50%,開始查幼蟲齡期,每隔2d查一次,當二至三齡幼蟲數達全部孵化幼蟲數的80%?90%時,即為防治適期。
2. 查幼蟲數,定防治地塊 凡取樣的茶園,必須數清樣點中幼蟲的數量,折算為每叢蟲數。當幼齡茶園每叢平均幼蟲達5頭、開采茶園達8頭,即為防治對象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