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 (Hampson)]又名桑褐刺蛾、桑刺毛蟲,屬鱗翅目刺蛾科。在國內分布于各產茶地區。
以幼蟲咬食葉片為害,體上刺毛觸及人體皮膚引起紅腫癢痛,嚴重時發生皮炎,影響茶葉產量和茶園管理。雌蛾產卵于葉背,幼蟲孵化后在葉背群集并取食葉肉,半月后分散為害,取食葉片。低齡幼蟲咬食下表皮和葉肉,成長后自葉尖咬食葉片成平直缺口,如刀切,嚴重時僅殘留表皮和葉脈。
除茶樹以外,該蟲還為害桑、柑橘、桃、梨、白楊等多種植物。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為15?18mm,翅展為31?39mm,全體土褐色至灰褐色;前翅前緣近2/3處至近肩角和近臀角處,各具1暗褐色弧形橫線,兩線內側襯影狀帶,外橫線較垂直,外襯銅斑不清晰,僅在臀角處呈梯形;雌成蟲體色、斑紋較雄成蟲淺。
卵:扁橢圓形,黃色,半透明。
幼蟲:體長為35mm,黃色,背線天藍色,各節在背線前后各具1對黑點,亞背線各節具1對突起,其中后胸及一、五、八、九腹節突起最大。
繭:灰褐色,橢圓形。

褐刺蛾年發生2?4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干附近土中結繭越冬。3代區成蟲分別在5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出現。成蟲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卵多成塊產在葉背;幼蟲老熟后入土結繭化蛹。
四、發生規律
褐刺蛾入土結繭越冬后,溫度、土壤含水量、土層深度等對越冬代成蟲翌年羽化產生較大影響。
溫度對褐刺蛾越冬代成蟲的羽化率有影響。該蟲羽化的適宜溫度為20?30℃,30℃時羽化率最高,為75%; 15℃時,羽化率會明顯降低;而在35℃持續高溫條件下,該蟲根本不能羽化。溫度對褐刺蛾越冬代成蟲的羽化進度有影響,溫度越高羽化最高峰來的越早。15℃、20℃、25℃、30℃下,其羽化最高峰出現在第六、四、三、二周。
土壤含水量對褐刺蛾越冬代成蟲的羽化有顯著影響。含水量的影響有兩個明顯的范圍,含水量為10%?40%該蟲羽化率基本一致,集中在50%?65%;含水量在50%以上,則完全不能羽化,土壤含水量過高對蛹的發育非常不利。
室外自然條件下,表土深度對褐刺蛾越冬代成蟲的羽化率有影響。表土層、表土下2cm、表土下5cm處褐刺蛾羽化率分別為77%、70%、10%,因此,表土下5cm不適宜蛹的發育。
五、防治技術
防治技術參考扁刺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