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眉刺蛾(Narosa nigrisigna Wileman)又名龜形小刺蛾、黑紋白刺蛾、小白刺蛾,屬鱗翅目刺蛾科。國內主要分布于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四川、臺灣等地。
黑眉刺蛾以幼蟲咬食葉片為害,一般在局部茶區零星發生,可造成茶葉減產。初孵幼蟲棲息于葉背。幼齡幼蟲僅能咬食下表皮和葉肉,殘留上表皮,形成黃綠至枯黃半透明斑點。二齡時,將葉片咬成孔洞。三齡后,則向葉緣和葉尖蠶食,把葉片咬成許多不規則的缺刻,發生嚴重時,可將葉片全部食盡,僅留主脈。幼蟲多為害成葉和老葉,嫩葉上則較少。
近些年來,黑眉刺蛾為害日趨增多,除為害茶樹外,還可為害石榴、櫻桃、梨、梅、李、柿、棗、楊梅、板栗、油茶、紫荊及楝類等多種植物。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為6?9mm,翅展為18?25mm。體灰白色,頭胸部被灰白色毛叢。觸角絲狀,黃褐色;復眼黑色或黑褐色;下唇須特別突出。前翅灰褐色,翅面散生白色或深褐色云狀斑紋,亞外緣線及中橫線間有1個S形黑斑,翅中央有1條褐色寬帶,寬帶中間有1條平行于外緣的白線,寬帶內側具9個小黑點;后翅淡黃褐或白色,外緣處白色,上具淺黃褐色橫紋。前足較短,白色雜有褐色斑紋;中后足白色有長毛。
卵:橢圓形,扁平,淡黃色,上覆蓋半透明的膠質薄膜。
幼蟲:老熟時體長為8?10mm,寬為5?7mm。近橢圓形,龜狀,翠綠色,體表光滑,略角質化,無刺突與刺毛,有金黃色紋,亞背線黃色,背線與側線處每節各具1暗色斑點,前胸紅褐色,中胸背板深褐色,其上具淡黃色斑點6個,間或背腹中部數節亞背線處有紅點2?4對。
蛹:體長為5?6mm。乳白色,頭部略帶褐色,復眼近黑色。前翅芽尖端突出于體外。
繭:橢圓形,體長為5?7mm,寬為4?5mm。狀似腰鼓,壁堅硬光滑,灰褐、褐或白等色,其上具深褐色縱向條紋和白色橫向條紋,中部褐色較深,兩端各有1個白色或灰白色圓斑,其邊緣深褐色,中央有1個深褐色圓點。

黑眉刺蛾在四川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于寄主枝干上結繭越冬,少數于葉背結繭越冬。翌年4?5月陸續化蛹,5月中旬至6月初為成蟲羽化盛期,5月中旬到6月中旬為產卵期,5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幼蟲期。7月幼蟲陸續老熟化蛹。7月中旬開始出現第一代成蟲。10月發生的第二代幼蟲老熟后,即陸續開始結繭,并進入越冬。
安徽、浙江、湖南年發生3代,以老熟幼蟲在枝干上結繭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蟲羽化。3代幼蟲盛發期分別在6月上、中旬,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一般第一、二代發生較整齊。幼蟲老熟后多在葉背結繭,第二、三代則多在枝干上結繭。
成蟲夜晚活動,有趨光性。雌成蟲羽化后的1?2d即可開始交尾與產卵。卵多散產或3?5粒一起產于葉片背面,單雌產卵8?13粒。卵期7d左右。越冬代成蟲羽化率高,但落卵量低。幼蟲共6齡:一齡幼蟲乳白色,常棲息于葉背,僅能食害下表皮與葉肉,殘留上表皮,被害部位出現黃綠至枯黃半透明斑點;二齡幼蟲黃綠色,取食葉片時,常將葉片咬成孔洞;三齡幼蟲淺綠色;四齡幼蟲翠綠色,亞背線出現黃色;五齡幼蟲體四周黃綠色,背面綠色,隱約可見菱形、橢圓形或三角形斑紋,亞背線黃色,亞背線與側線處各節具暗色點一枚,間有個體中部數節亞背線處尚有2?4個紅點,中胸背板深褐色,其上具淡黃色斑;六齡幼蟲的斑點與線紋的色彩較五齡幼蟲明顯,以后即進入老熟幼蟲接近化蛹。三齡以后幼蟲食量增加,常蠶食葉尖與葉緣成不規則的缺刻,嚴重發生時,可將葉片全部食光,僅留主脈。幼蟲多取食成長葉片與老葉,也有為害幼嫩葉片的。幼蟲為害至老熟后于枝條處或葉背結繭化蛹,第一代繭有部分結在葉背,第二、三代則大多于寄主枝干上結繭。
四、防治技術
防治技術參考扁刺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