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芽粗腿象(Ochyromera quadrimaculata Voss),又名四斑粗腿象、茶四斑小象甲,屬鞘翅目象甲科。主要為害茶樹、油茶等。分布于福建、浙江、湖南、貴州、江西等地。以成蟲咬食葉片成許多小孔洞,在局部茶區零星發生。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為2.8?3.6mm,寬為1.3?1.8mm,長橢圓形,黃褐至深褐色,密被銀灰色短毛。頭部向前延伸管狀喙,雄蟲喙與前胸約等長,雌蟲喙長于前胸。觸角膝狀,著生于管狀喙距基部約2/3 處。前胸寬大于長,兩側呈圓弧形。鞘翅背面較隆起,肩明顯。翅面近中部有1倒“八”字形的黑褐色斑紋,近末端有1對褐色圓斑。前足腿節粗壯,其后端有1個大而明顯的三角形齒突。
卵:橢圓形,乳白色。
幼蟲:體長為4.0?4.5mm,頭棕黃,體乳白,肥而多皺,多細毛,無足,尾部背側有1對小角突。
蛹:橢圓形,長約3.9mm,白至淡黃色,背隆起并長有毛突,復眼棕黃色。翅白,有9條縱脊。腹末有2枚短刺。

卵多產于茶樹根際落葉和表土中。幼蟲孵化后即潛入表土,取食須根。成蟲爬行敏捷,不善飛行,具假死性,白天常躲在茶叢內,傍晚至清晨(一般為16:00至翌日7:00)活動取食。該蟲趨嫩性強,均在春梢嫩葉背面活動棲息,主要為害部位為芽下第一葉至第三葉。自葉尖、葉緣開始咬食下表皮及葉肉,殘留上表皮,呈現多個半透明小圓斑;進而隨取食孔增加,即連成不規則的黃褐色枯斑,葉片反卷,受害邊緣呈焦狀枯黃,且易掉落,葉上留有黑毛糞粒。往往從茶樹下部開始咬食葉片成許多小孔洞,待到茶蓬面岀現為害癥狀時,已是蟲害高峰。
茶芽粗腿象幼蟲期為318?330d,蛹期9?13d,成蟲壽命41?55d。幼蟲、蛹在土中的水平分布為:根頸部0?16.7cm的蟲數占總蟲數的50.7%,16.7?33.3cm的蟲數占總蟲數的34.1%,33.3?50.0cm的蟲數占總蟲數的15.2%;垂直分布為:0?5cm土層內的蟲數占總蟲數的48.6%,5?10cm土層內的蟲數占總蟲數的42.0%,10?20cm土層內的蟲數占總蟲數的9.4%。
四、發生規律
1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茶叢根際土壤中越冬。福建早春3月中旬化蛹,3月下旬進入盛蛹期,4月上旬成蟲開始羽化出土,4月中旬進入出土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蟲大量為害并進入產卵盛期。在浙江臨安,每年3月底4月初開始化蛹,4月中旬成蟲始見,4月下旬至5月中旬盛發,發生嚴重的茶園,芽被害率高達84%,百芽減重率約15%,整個生活史成蟲食葉量平均為246.73mm2。在江西婺源,成蟲羽化出土開始在4月初,盛期為4月中旬,成蟲自5月開始死亡,至9月結束,整個生活史成蟲食葉量平均為202.9mm2 。
冬季低溫,表土結冰,則越冬死亡率增加。尤其翌年3月氣溫和降水量是影響成蟲出土時間的重要因子,成蟲出土時間隨著氣溫升高而提早,隨降雨增多而推遲。雨量偏大會抑制土中幼蟲、蛹的生存和成蟲存活。利用不同的關鍵因子進行回歸,目前報道的有兩種成蟲始發期預測方法:
(1)設5月1日=1,5月2日=2,……,以影響成蟲出土的關鍵因子,3月份均溫(x1)、3月份降水量(x2)與成蟲出土高峰日(y)的關系式為:y=29.3646-2.4106x1-0.00446x2±1.6。
(2)設1月的平均溫度(x1)和2月平均溫度(x2)為兩個預報因子,則用多元回歸分析方法可建立茶芽粗腿象成蟲始發期的模糊多元回歸方程為uy=0.1750+0.6042uy(x1)+0.3325uy(x2)。
茶芽粗腿象可為害各種茶樹品種,但品種間存在抗蟲性差異,浙農12、奇曲等有較強的抗性,婺源群體、上溪早、早逢春等則屬較敏感品種。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在7?8月結合施基肥進行茶園耕鋤、淺翻、深翻可明顯影響初孵幼蟲的入土及此后幼蟲的生存,防效可達50%。
(二)生物防治
茶芽粗腿象的天敵有蜘蛛、螞蟻、步甲等,保護和利用這些天敵,發揮它們對該蟲的自然控制效能,可減輕為害。在陰天、雨后或早晚濕度大時每667m2可選用每克含50億?70億個孢子的白僵菌菌粉1?2kg拌細土撒施于土表,防治幼蟲或蛹。
(三)物理防治
利用成蟲的假死性,在成蟲發生高峰期于地面鋪塑料薄膜用振落法捕殺成蟲。
(四)化學防治
綠色食品茶園、低農藥殘留茶園,于成蟲出土盛期噴施2.5%聯苯菊酯乳油750?1000倍液(合每667m275?100mL,安全間隔期6?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