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蠟蚧[Ceroplastes ceriferus (Anderson);異名:Ceroplastes chilensis Gray,Lacca alba Signoret,Ceroplastes ehrhorni Cockerell]又名白蠟蚧,屬半翅目蠟蚧科。在我國分布普遍,西自云南、貴州、四川,東至沿海各地、臺灣,南自海南、廣東、廣西,北至陜西、山東。國外分布于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美國、墨西哥、智利、牙買加等國和大洋洲地區。除為害茶樹外,還為害柑橘、桃、李、梨、栗、無花果、杏、柿、櫻桃、桑、楊梅、油杉、柳、椿等。
二、形態特征
成蟲:雌成蟲體長為4?5mm,紅褐色至紫褐色,體背隆起呈半球形,腹端背面有圓錐形突起。雌成蟲介殼半球形,直徑為5?9mm,白色稍帶粉紅色,蠟質厚,前期背中央角狀突起,周圍有8個鈍角狀小突起,后期角狀突起消失。雄成蟲體長約1mm,赤褐色,翅1對,半透明,腹末有一枚針狀交配器。
卵:橢圓形,平均長為0.36mm,寬為1. 7mm,肉紅至紅褐色。
若蟲:初孵若蟲體長為0.3?0.5mm,寬約0. 23mm,長橢圓形,紅褐色,眼黑色。觸角7節有毛,末節毛最多,且有3根長毛。腹末有2根細長尾毛。定位后漸被白蠟,形成半球形蠟殼,直徑約1mm,周緣具13個放射狀蠟角,其中頭端一個較粗長,腹末2個較短小。雌二齡若蟲,蠟殼背中始見角狀隆起。蟲體肉紅色,體長1.07?2. 02mm,寬為0.76?1.56mm,蠟殼直徑為1.2?2.7mm。雌三齡若蟲蠟殼近圓形,背中角突漸成鉤狀前傾,周緣蠟突明顯,近于雌成蟲介殼,直徑約4mm。蟲體肉紅色,長約 2. 5mm,寬約2mm。雄二齡若蟲蠟殼小而橢圓形,白色,周緣13個蠟角明顯呈星芒狀。

1年發生1代,大都以一、二齡若蟲越冬,但在四川灌縣和安徽滁州、合肥發現以受精雌成蟲越冬。在以若蟲越冬的地區,多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開始產卵,8月中、下旬為產卵盛期,8月中、下旬至9 月上旬卵開始孵化,9月上旬至10月中旬為孵化盛期。翌年5?7月達到羽化盛期。
卵期約20d,若蟲期長達300d以上,雌成蟲期40d左右,雄成蟲期約2d。
營兩性卵生繁殖,雌成蟲經交尾后在體內陸續孕卵,卵產于蟲體腹面,雌成蟲母體隨著產卵量的增加,腹壁向上拱起,與茶枝桿間形成空隙,用以藏卵,產卵結束,雌成蟲便干癟死亡。產卵量與母體大小有關,少者數百粒,多者達4000余粒,一般為1000?2000粒。若蟲孵化后,4?5d內分批爬出母體介殼。初孵若蟲活潑,爬行迅速,以尋找合適部位固定后開始分泌蠟質覆蓋蟲體并不斷增厚加大,越冬前蟲體很小,越冬期生長緩慢,開春后迅速增大,尤以5?7月較為迅速。雄蟲多分布在葉片主脈兩側,雌蟲多固定在茶樹中上部枝干上。在干旱條件下,則常以近基部枝干上較多。
四、發生規律
(一)氣候條件
角蠟蚧要求適溫高濕,宜于15?25℃、相對濕度85%以上條件下發生。發育起點溫度為12.35℃,有效積溫為136. 67℃。卵孵化期雨濕狀況密切關系到卵的孵化與存活。四川灌縣1973年6月19?24日卵孵化期間連續降雨231mm,初孵若蟲堵在蠟殼內窒息死亡65%。1988年8月下旬,廣西桂北茶區連續10d降雨,致該蟲死亡率達26.6%。
茶樹郁閉、長勢旺盛的茶園,一般蟲口發生較多。品種間蟲口也存在差異,川茶上的蟲口多于云南大葉種(張漢鵠和譚濟才,2004)。
(二)天敵
角蠟蚧寄生性天敵主要有蠟蚧扁角跳小蜂(Anicetus ceroplastis Ishii)、柯氏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clauseni Compere)、黃色花翅跳小蜂(M. flavus Howard)、蠟蚧花翅跳小蜂(M.speciosus Ishii)、蠟蚧嚙小蜂(Tetrastichus ceroplasteae)、夏威夷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hawaiiensis Compere)、日本食蚧蚜小蜂(C.japonicus Compere)和黃盾食蚧蚜小蜂(C.scutellaris Dalman)等。捕食性天敵常見的有螞蟻、蠼螋食卵,嚙齒類與鳥類取食雌成蟲。還有蠟蚧頭孢霉(Cephalosporium Iimm.)等蟲生真菌寄生。廣西北部茶區發現2種捕食螨,在角蠟蚧卵孵化后期有重要控制作用。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結合修剪、疏枝、中耕除草,增強樹勢,增進茶園通風透光,改善茶園栽培環境,抑制蟲口發生。
(二)生物防治
保護天敵資源。1982年6月在杭州茶葉試驗場品種園調查發現,角蠟蚧被寄生蜂寄生率達10%,嚙齒類動物也會捕食該蟲。因此,要注意保護茶園天敵。
(三)化學防治
可采用10%蟲螨腈懸浮劑2000?3000倍液(合每667m228?40mL,安全間隔期7?10d)進行防治,施藥時一般宜在若蟲盛期,注意噴透茶叢。封園后可噴施0. 3?0. 5波美度石硫合劑。
附:測報技術
(一)調查抽樣技術
1. 越冬蟲口調查 于冬、春季節,選擇不同類型代表性茶園各1塊,調查1次。平行線均勻取樣20個點,每點行長1m,隨機各取10株,共200株,在茶枝上、中、下三段各檢查16.5cm長范圍,記載越冬蟲數,統計平均蟲口密度。
2. 卵孵化期觀察 5月中旬,在晴天選擇有代表性的茶園,剪取蟲口較密的茶枝若干,剪去葉片和分枝,帶入室內。將有蟲枝條置于5?10支玻璃管內。管口向上,塞以光滑棉塞,并緊接枝端,放置無陽光直射的通風處,每天午后定時檢查1次,見棉塞上呈現紫色小點,即為初孵幼蟲。同時,可以輔以解剖鏡檢查。另取部分有蟲枝條,隔日剝下50?100個蟲體鏡檢,統計每一蟲體下卵粒數及其已孵化的卵粒數(卵殼),計算孵化率。
(二)預測方法
根據越冬蟲口調查,預測發生趨勢,再視玻璃管蟲情觀察或鏡檢情況,當孵化率達50%,預報孵化盛期;待孵化率達80%以上,預報孵化盛末期。在孵化前鏡檢,當80%卵粒先后呈現赤褐色眼點,可預計5?6d后達到孵化盛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