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龜蠟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又名日本蠟蚧,俗稱茶虱子、茶烏龜,屬半翅目蠟蚧科。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海、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陜西、山西、甘肅、云南和臺灣等省份。國外主要分布于日本。寄主植物廣泛,除為害茶樹外,還為害柿、棗、柑橘、梨、蘋果、梅、李、桃、杏、山茶、枇杷、檸檬、芒果、石榴、柚、無花果、夾竹桃、櫻桃和月桂等多種樹木。該蟲以成蟲和若蟲固著在枝、葉上吸汁為害,而且排泄蜜露,誘發煤污病,受害茶樹芽葉瘦小,產量下降。局部發生嚴重的茶園,造成枝梢枯死,無茶可采。
二、形態特征
成蟲:雌成蟲介殼近半球形,蠟質白色硬厚。前期拱現龜紋,中央有1圓突;周緣有8個小圓突,其間夾有潔白蠟點,或被霉污變黑。后期體大拱成半球形,灰白至灰黃色,背面龜甲狀凹陷明顯。成長介殼長約4.20mm,寬約2.80mm。雌成蟲體橢圓,暗紫褐色,長為2.5?3.3mm;觸角6節,第三節最長,為其余5節之和;足3對,較發達。雄成蟲體長為1.00?1.28mm,翅展為1.80?2.23mm,棕褐色,頭、胸背色較深,眼黑色,觸角線形。
卵:長橢圓形,長約0.27mm,橙黃色,孵化前紫紅色。
若蟲:初孵時橢圓形,扁平,長約0.3mm,淡紅褐色,觸角及足灰白,腹末具1對細長尾絲。定居后漸泌白蠟形成介殼。雌若蟲介殼橢圓微突,周緣現8個蠟突。雄若蟲介殼長橢圓形,星芒狀,周緣有13個角突。
雄蛹:橢圓形,長約1.16mm,紫褐色,眼黑色。

1年發生1代,以受精雌成蟲在一至二年生枝條上越冬。在浙江,越冬雌成蟲于4月下旬開始產卵,5月中旬為產卵盛期,6月上旬至7月下旬為孵化期,6月下旬為盛孵期,8月下旬至9月中旬雄成蟲羽化。在四川,越冬雌成蟲5月開始產卵,6月為產卵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若蟲大量發生。在安徽滁州,越冬雌成蟲5月上旬開始產卵,5月下旬為產卵盛期,6月上旬開始孵化,6月中、下旬為孵化盛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雄成蟲羽化盛期。在山東,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開始產卵,6月中旬為產卵盛期,6月中、下旬開始孵化,7月上、中旬為孵化盛期,9月中、下旬為雄成蟲羽化盛期。
雌成蟲產卵于介殼內的蟲體下,每雌產卵1000?2000粒,最多近3000粒。產卵期長達7?10d。楊春材等(1996)報道,龜蠟蚧雌成蟲的產卵量(y)與雌成蟲體重(x)呈極顯著正相關,隨體重加大,產卵量上升,關系式:y=94.2x-345.92。雌成蟲產卵后蟲體干癟死亡于蠟殼內。若蟲孵化后仍留在母殼內,數天后分批從母體蠟殼中爬出,爬散或借風力、人畜攜帶傳播,經1?2d活動,覓得枝葉適宜部位后固定,7d左右分泌蠟質覆蓋蟲體,隨著時間的推移,蠟質逐漸增厚并形成蠟殼。蟲體大都在葉面葉脈附近,葉背及枝上較少。到8月,雌若蟲陸續由葉片轉移到枝干上為害,但雄若蟲仍留在葉面為害,直至化蛹、羽化。秋季雌雄交尾后,雌成蟲在越冬前緩慢移向枝干越冬。
卵期30d,若蟲期60d,雄蛹歷期20d,雄成蟲約2d,雌成蟲300d。
四、發生規律
(一)氣候條件
日本龜蠟蚧卵的發育起點溫度為(15.5±1.0)℃,有效積溫為199.2℃。卵盛孵期的雨濕狀況,與卵的孵化和存活關系密切。據馬文泉(1984)報道,卵孵期間,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氣溫正常,則卵的孵化率較高,當年茶樹受害較重。但是,大雨沖擊可導致初孵若蟲的存活率下降。冬季雨雪多,氣溫低,對雌成蟲越冬不利。此外,蔭蔽、間作或草荒嚴重的茶園發生也較重。
(二)天敵
日本龜蠟蚧的天敵主要有捕食性天敵、寄生性天敵和蟲生真菌等。捕食性天敵主要有紅點唇瓢蟲(Chilocorus kuwanae),其成蟲和幼蟲均能捕食日本龜蠟蚧,幼蟲期可捕食500多頭蚧蟲,成蟲期可捕食400多頭蚧蟲。寄生性天敵有多種小蜂,寄生率在10%?20%,但田間分布常不均勻,局部高達40%,個別茶叢甚至高達75%。常見寄生蜂種類有蠟蚧扁角跳小蜂(Anicetus ceroplastis Ishii)、紅帽蠟蚧扁角跳小蜂(A.ohgushii Tachikawa)、柯氏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clauseni Compere)、黃色花翅跳小蜂(M.flavus Howard)、夏威夷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hawaiiensis Compere)、閩粵食蚧蚜小蜂(C.silvestrii Compere)、成都食蚧蚜小蜂(C.chengtuensis Sugetpen)、黑色食蚧蚜小蜂(C.yoshidae Nakayama)、日本食蚧蚜小蜂(C.japonicus Compere)等(張漢鵠等,2004)。蟲生真菌主要有蚧鐮孢(Fusarium juruanum P. Henn.)和小串珠鐮孢(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兩種,其中,蚧鐮孢菌對日本龜蠟蚧有明顯的寄生致病性,幼蚧的室內致死率可達 80%以上,田間致死率為57.4%。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清除茶園惡性雜草,剪除茶樹下部過密的病弱枝、徒長枝,促使茶園通風透光,創造不利于日本龜蠟蚧生長發育的環境,抑制其發生。
(二)生物防治
保護利用天敵資源。采用有利于天敵生存和繁衍的栽培措施,如人工剪除有蟲枝時可集中堆放在茶園附近的空地上,待寄生蜂羽化后再行集中燒毀;采用對天敵較安全的選擇性農藥品種,并盡量減少噴藥次數,發揮天敵的自然調控作用。
(三)物理防治
在秋冬和早春季節刷除枝干上的越冬雌蟲,降低越冬蟲口基數,控制翌年的發生量。
(四)化學防治
應掌握在卵孵化盛末期及時噴藥防治。化學農藥種類參見其他蚧類。
附:測報技術
(一)目測法
5月底6月初開始監視,當葉面大量出現白色蠟點時,應檢查葉面初孵橙紅色活動若蟲數,一旦明顯減少,即進入盛孵期,應及時施藥。
(二)鏡檢回歸預測法
5月上、中旬開始翻開介殼粗視雌成蟲產卵狀況,輔以室內鏡檢,查得產卵高峰日,按下式預測盛孵期(y)(楊春材,1996),指導適時施藥。
y=199.2/(t-15.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