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蠟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又名大紅蠟蚧、臍狀紅蠟蚧,俗稱蠟子,屬半翅目蠟蚧科。由于雌成蟲體色呈玫瑰紅至紫紅色,故也稱作胭脂蟲、紅虱子。在我國分布西自西藏,東至沿海各地、臺灣,南自海南、廣東、廣西,北到陜北、山東。在長江流域以南發生較多,屢有局部成災。海南膠茶間作園亦曾受害較重。除為害茶樹外,還為害柑橘、油茶、龍眼、梨、香樟、芒果、貢山含笑、大葉黃楊、梔子、海棠、玉蘭、蘇鐵、羅漢松、石榴、雪松、桂花等多種植物。以若蟲和雌成蟲固定在枝、葉上吸汁為害,并誘發煤煙病,致使樹勢衰退,芽葉稀少,為害嚴重時甚至整株枯死。
二、形態特征
成蟲:雌成蟲介殼橢圓,蠟質紫紅色較硬厚,背中拱起,周緣翻卷;前期背中隆作小圓突,后期隆作半球形,且中央凹陷呈臍狀,兩側有4條彎曲的白色蠟帶。成長介殼長為3?4mm,高約2.5mm。雌成蟲橢圓形,長約2.5mm,寬約1.7mm,紫紅色;觸角6節,第三節最長;口器較小,位于前足基節間;足細小;前胸氣門和后胸氣門發達呈喇叭狀,氣門溝在體側凹陷甚深。雄成蟲體長約1mm,翅展約2.4mm;體暗紅,口針及眼黑色,觸角細長淡黃;前翅白色半透明,沿翅脈有淡紫色帶狀紋;足及交配器淡黃色;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卵:橢圓形,兩端稍細,淡紫紅色,長約0.3mm,寬約0.15mm。
若蟲:一齡卵圓形,扁平,長約0?4mm,紅褐色,觸角6節,足3對發達,腹末有1對細長尾絲。二齡卵圓形,略拱起,紫紅色,足退化,體表泌蠟開始形成淡紫紅色介殼,且背中略作長橢圓形隆起,頂部白色,周緣呈現8個角突。三齡雌若蟲介殼增大加厚。
雄蛹:長約1.2mm,紫紅色,翅、足及觸角明顯且緊貼體外,尾針較長。蛹外介殼同二齡若蟲,長圓形,具角突。

在我國1年發生1代,以受精雌成蟲在茶樹枝干上越冬。在浙江黃巖,于5月下旬開始產卵,6月上旬開始孵化,整個卵孵化期長達1個多月,一至三齡若蟲發生期分別在6月上旬至6月下旬、7月上旬至 8月上旬、8月上旬至8月下旬,9月雌成蟲出現,雄蟲于8月下旬化蛹,9月上、中旬羽化。在海南瓊山,于4月中、下旬開始產卵,5月中、下旬開始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雌成蟲出現,雄蟲于7月中旬化蛹,8月下旬至9月初羽化。秋季羽化后交尾,受精雌成蟲在入冬前大都陸續緩慢地移至枝干上越冬,一般又以枝干中上部為多。越冬前后蟲體繼續增大,春季孕卵,并陸續產卵于體下,產卵期長達1個月,產后雌體干癟死亡。每雌產卵200余粒,最多可達500粒以上。若蟲孵化后成批爬出母體介殼,沿枝干向樹上爬動,或借風力、人畜攜帶傳播,待覓得枝葉適宜部位后定居。初孵若蟲善爬行,2?3d后在蟲體腹部中間開始分泌白色蠟質,隨后又分泌紅色蠟質,逐漸覆蓋全身,形成蠟殼,蠟殼隨蟲體不斷增大而逐漸加厚、增大。在葉上以葉面蟲口居多。據黃家峰觀察,卵期約20d,若蟲期約300d,雌成蟲期約40d,雄成蟲期2d。
四、發生規律
(一)蟲源基數
管理粗放,茶叢密集郁閉,通風透光不良,膠一茶、茶一果間作,均有利于紅蠟蚧的發生與為害。
(二)氣候條件
卵孵化高峰期出現的遲早和孵化期的長短,與溫、濕度有關。5月下旬日平均氣溫偏高,相對濕度偏低,有利于卵的發育和孵化,孵化期相對提早。6月上旬平均氣溫的高低,則對孵化期的長短有一定影響,雨日偏少,相對濕度低,孵化就比較集中,孵化期相應縮短。在卵孵化期間若遇連續陰雨,或遇大雨沖刷,則可抑制若蟲的孵化存活,降低蟲口數量。
(三)天敵
紅蠟蚧的天敵有捕食性天敵昆蟲、寄生性天敵昆蟲和病原微生物等。其中,捕食性天敵昆蟲主要有二雙斑唇瓢蟲(Chilocorus bijugus Mulsant)、紅點唇瓢蟲(C.kuwanae Silvestri)、異色瓢蟲[Harmonia axyridis (Pallas)]和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 (Okamoto)]等;寄生性天敵昆蟲主要有寄生蜂,徐志宏等(2003)報道紅蠟蚧的寄生蜂有19種,分別為:紅蠟蚧扁角跳小蜂(Anicetus beneficus Ishii et Yasumatsu)、霍氏扁角跳小蜂(A.howardi Hayat,Alam et Agarwal)、紅帽蠟蚧扁角跳小蜂(A.ohgushii Tachikawa)、食紅扁角跳小蜂(A.rubensi Xu et He)、寡毛扁角跳小蜂(A.rarisetus Xu et He)、柯氏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clauseni Compere)、聶特花翅跳小蜂[M.nietneri (Motschulsky)]、紅黃花翅跳小蜂(M.rufofulvus Ishii)、美麗花翅跳小蜂(M.speciosus Ishii)、勻色花翅跳小蜂(M.unicoloris Xu)、斑翅食蚧蚜小蜂(又稱蠟蚧斑翅蚜小蜂)[Coccophagus ceroplatae (Howard)]、夏威夷食蚧蚜小蜂(C.hawaiiensis Timberlake)、賽黃盾食蚧蚜小蜂(C.ishii Compere)、日本食蚧蚜小蜂(C.japonicus Compere)、賴食蚧蚜小蜂[C.lycimnia(Walker)]、黑色食蚧蚜小蜂(C.yoshidae Nakayama)、黑盔蚧短腹金小蜂[Anysis saissetiae (Ash- mead)]、蠟蚧嚙小蜂[Tetrastichus ceroplasteae(Girault)]。1983年在浙江寧波茶園的紅蠟蚧上發現大量的蠟蚧輪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Zimm.)Gam & Zare],田間自然寄生率高達96. 5%。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1. 合理施肥 注意氮、磷、鉀肥配合使用,采留結合,增強樹勢,提高茶樹自身抗逆能力,減輕為害。
2. 合理修剪 及時中耕除草,剪除有蟲枝、徒長枝,對發生嚴重、樹勢衰退的茶園,宜于春茶結束后視具體情況進行重剪或臺刈,促進茶園通風透光,減輕為害。
(二)生物防治
保護利用天敵資源。采取有利于天敵生存和繁衍的栽培措施,如人工剪除有蟲枝時可集中堆放茶園附近的空地上,待寄生蜂羽化后再行集中燒毀;采用對天敵較安全的選擇性農藥品種,并盡量減少噴藥次數,發揮天敵的自然調控作用。
(三)物理防治
人工剪除有蟲枝或用竹刀刮除蟲體。
(四)化學防治
由于該蟲繁殖力和抗逆性強,且蟲體外包被厚厚的蠟質,給化學防治帶來困難。因此,應掌握在卵孵化盛末期及時噴藥防治?;瘜W農藥種類參見其他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