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廣翅蠟蟬(Ricania sublimbata Jacobi)屬半翅目蠟蟬總科廣翅蠟蟬科廣翅蠟蟬屬。最初被命名為Pochazia sublimate Schumacher(1915),隸屬于寬廣蠟蟬屬,后從寬廣蠟蟬屬調入廣翅蠟蟬屬,并更名Ricania sublimbata Jacobi(1916)。
柿廣翅蠟蟬寄主廣泛,目前已知的林木類寄主分屬53個科共134種。主要寄主有柿、茶、山楂、梔子、小葉青岡、山胡椒、母豬藤、柑橘、蘋果、桃、李、椿、構樹、梧桐、女貞、桂花等。在我國,柿廣翅蠟蟬分布于黑龍江、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浙江、江蘇、安徽、福建、臺灣、重慶、廣東、廣西、貴州、江西、上海等地。柿廣翅蠟蟬為害茶樹的報道最早見于1995年。2006年湖北南部茶園發現該蟲為害,2011年河南南部平原和高山茶園均發生柿廣翅蠟蟬為害,其分布范圍逐年擴大,為害逐年加重,已上升為河南南部茶園的主要害蟲之一。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為6.5?10mm,翅展約24?36mm;頭、胸呈黑褐色;腹部基部黃褐至深褐色,其余各節深褐色,頭胸及前翅表面多被綠色蠟粉。額中脊長而明顯,無側脊;前胸背板具中脊,兩邊具刻點;中胸背板具縱脊3條,中脊直而長,側脊斜向內,在端部互相靠近,在中部向前外方伸出一短小的外叉。前翅前緣外緣深褐色,向中域和后緣色漸變淡;前緣1/3處稍凹入,此處有一三角形至半圓形淡黃褐色斑。后翅暗黑褐色,半透明,脈紋黑色,脈紋邊緣有灰白色蠟粉,前緣基部色淺,后緣域有2條淡色縱紋。前足脛節外側有刺2個。
雌成蟲和雄成蟲觸角感受器類型和分布形式相似,均有毛形、毛腔形、耳廓形、三角形、錐形和腔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最多,占總感受器的40%以上,主要分布于梗節上。其次為三角形感受器和錐形感受器,分別占總感受器的25%和15%以上,主要分布在梗節上。耳廓形感受器在梗節上呈環狀排列,數量占總感受器的10%以上。毛腔形感受器分布在鞭節基部,僅有1個。
柿廣翅蠟蟬成蟲足上存在5種形態的感受器,包括刺形、毛形、三角形、吸耳球形和Bohm氏鬃毛等感受器。其中刺形感受器最多,占總感受器的50%,主要分布于腿節和脛節上。其次為三角形感受器和吸耳球形感受器,分別占總感受器的20%和15%,主要分布在前跗節的爪墊上。Bohm氏鬃毛感受器在爪片上分層且成簇排列,數量占總感受器的10%。毛形感受器主要分布在基節上,數量占總感受器的5%。雌成蟲和雄成蟲之間足上感受器類型、數量和分布特點相似。
卵:長為1.13?1.14mm,長腎形,頂端有微小乳狀突起,初產時為乳白色,后漸變成白色至淺藍色,近孵化時為灰褐色。卵塊呈條狀雙行互生傾斜排列于嫩枝、葉脈或葉柄組織內,上面均勻地覆蓋白色綿狀物,之后消失。
若蟲:共5齡。體長在一齡期為1.20?1.32mm,三齡期為2.95?3.10mm,五齡期為4.95?5.33mm。其中一齡期體色呈淡黃綠色,胸部背板上有一條淡色中縱脊,腹末有4個無色透明的泌腺孔,蠟絲叢上翹,可將腹部覆蓋;三齡期體色淡綠,泌腺孔淡紫色,中后胸背板中縱脊兩側各有1個黑點,蠟絲叢可將全身覆蓋;五齡期體淡黃色,前、中胸背板中縱脊兩側各有1個黑點,后胸背板上因翅芽覆蓋僅可見2個黑點(四齡期為4個黑點),蠟絲叢淡黃色間有紫色斑。

柿廣翅蠟蟬一般1年發生2代,以卵產于茶樹枝條內越冬,在豫南茶區越冬代卵一般在4月中、下旬開始孵化,5月上旬達到孵化盛期,成蟲始于5月下旬,6月上旬為羽化高峰期,成蟲期30d;第一代卵始于6月下旬,7月中、下旬達到產卵高峰;若蟲始見于7月下旬,高峰期在8月,盛發期在9月;成蟲于9月下旬開始產越冬卵,10月達到產卵盛期,11月上旬仍有少量成蟲活動。
若蟲孵化多于晚上至凌晨2:00,剛孵化若蟲體呈白色,尾部光滑。若蟲畏光,孵化后爬行至較隱蔽的葉片背部為害,孵化經數小時后,腹末即分泌出雪花狀的蠟絲叢覆于體背,體色漸漸變成淡綠至綠色。若蟲善爬行,甚為活躍,爬行時除腹末4根蠟絲平直向后伸外,其余8根蠟絲均直立或斜立于腹末呈扇形。受驚動過大時則迅速跳躍逃逸。雨天和夜晚多棲息于茶樹內部枝條上或葉背。大齡若蟲多單頭隱棲于葉背為害,嫩梢和葉面僅有少數,且多見于傍晚或陰天。成蟲產卵聚集,初孵若蟲亦具群集性,一至二齡 若蟲喜群集,通常3?5頭集中在同一葉片上取食,三齡后則向茶叢中遷移分散取食,食量也顯著增大。經過4次蛻皮后羽化為成蟲。
蛹多于凌晨羽化。剛羽化的成蟲全身白色,眼呈灰褐色,12h后漸漸變成黑褐色。初羽化的成蟲靜棲于原位不動,即使搖動枝葉也不離開,約15h后即能飛翔。成蟲飛行力較強且迅速,一般不作長距離飛行,善跳躍,趨黃色性強,有一定的趨光性。成蟲白天活動為害,溫暖晴朗天氣活躍,早晚或陰天活動少。成蟲羽化后,多在幼嫩枝梢上吸汁為害,耐饑力弱,斷食1.6?2.1d死亡。成蟲羽化取食約10d后,才進行交尾,交尾幾天后雄蟲死亡,雌蟲還需取食近10d后產卵。卵產于當年生茶樹枝條木質部內,以直徑2?3mm的枝背面光滑處落卵最多,少量產于葉片主脈。卵孵化后,產卵條表面呈現粉末木屑,易折斷枯死。產卵時,雌蟲先用產卵器刺破枝條表皮長達7?18mm、深達木質部的產卵痕,產卵從枝條下部開始,逐漸往上部移動,產卵完畢,將產卵前尾部分泌的大量白色蠟絲均勻覆蓋于產卵痕上。每行卵有 6?17粒,相鄰兩卵間隔大約0.8mm。每頭雌蟲產卵29?103粒,平均62粒。成蟲具有群集性,產卵也具有聚集現象。
四、發生規律
(一)氣候條件
在江蘇金壇地區柿廣翅蠟蟬卵期發育起點溫度為(12.6±1.2)℃,有效積溫為(252.2±25.1)℃;若蟲期發育起點溫度為(12.9±4.4)℃,有效積溫為(749.7±284.1)℃;成蟲期發育起點溫度為(24.0±0.6)℃,有效積溫為(65.6±12.2)℃;全世代發育起點溫度為(12.6±0.8)℃,有效積溫為(1430.8±111.8)℃。
(二)天敵
柿廣翅蠟蟬的天敵現已查明的有24種,其中小螞蟻捕食卵,平腹小蜂寄生卵,日本通草蛉、大草蛉、普通草蛉、八斑瓢蟲、龜紋瓢蟲、異色瓢蟲、藍長頸步甲等捕食若蟲,兩點廣腹螳螂、大刀螂、點球腹蛛、灰背狼蛛、麻雀、蝙蝠、燕子等捕食若蟲和成蟲。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結合茶園修剪,清除帶卵茶梢,并帶出茶園燒毀;因該蟲喜好陰暗環境,因此,宜及時清除茶園雜草,改善茶園通風透光條件。
(二)生物防治
利用有利于天敵繁衍的耕作栽培措施,選擇對天敵較安全的選擇性農藥,并合理減少施用化學農藥,保護利用天敵昆蟲來控制柿廣翅蠟蟬種群。
(三)物理防治
柿廣翅蠟蟬成蟲趨色性強,可用黃色色板誘殺。
(四)化學防治
在若蟲盛發期可將裝洗衣粉水的盆接在茶樹下,用力搖晃茶樹,集中殺滅。化學防治可選用10%蟲螨腈懸浮劑2500倍液(合每667m230mL,安全間隔期10d)、50%馬拉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合每 667m280?100mL,安全間隔期7?10d)。由于蟲體被有蠟粉,在藥液中混用含油量為0.3%?0.4%的柴油乳劑或黏土柴油乳劑,可提高防治效果。防治適期應選擇在柿廣翅蠟蟬一至三齡若蟲期,在孵化高峰期防治效果最佳(汪篪等,2000;劉永生等,2001;劉永生,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