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與危害
褐帶廣翅蠟蟬(Ricania taeniata Stal)又稱有裙帶蠟蟬、龜甲羽衣,屬半翅目蠟蟬總科廣蠟蟬科廣翅蠟蟬屬。褐帶廣翅蠟蟬為害茶、柑橘、水稻、甘蔗及禾本科雜草等。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陜西、江蘇、上海、浙江、湖北、江西、臺灣、廣東、廣西、貴州,在國外分布于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為4.5mm,翅展為14mm。頭、胸背面褐色,腹面色較淺,腹部黃褐色。額具中脊和側脊,均較長而明顯;唇基無中脊。前胸背板具中脊,兩邊點刻明顯;中胸背板具縱脊3條,中脊直且長,有的個體端半部較模糊,側脊從中部向前分叉,兩內叉內斜于端部互相會合,外叉短而模糊。前翅黃褐色,基部和前緣色較深;翅中部具2條深色的直橫帶,近外緣還有一較寬色更深的直橫帶,此帶內方還有1很細的褐色橫帶。后翅淺褐色,無斑紋。后足脛節外側有2刺。
卵:長為1.2?1.3mm,長橢圓形,灰白色。
若蟲:體長約6mm,體被白色蠟絮,有4條褐色縱紋。
三、生活習性
褐帶廣翅蠟蟬1年發生1代或2代,主要以卵越冬,部分以末代成熟的成蟲在枝條叢、枯枝落葉或土縫中越冬。卵期10個月左右,若蟲期1?2個月,成蟲期1個月左右。卵多產于寄主的嫩枝、葉脈和葉柄的組織內,表面均勻地覆蓋著白色絮狀物,幼嫩枝梢被產卵的,入冬后嫩梢可逐漸干枯死亡。卵孵化多集中在21:00至翌日早晨。初孵若蟲善爬行,孵化后移至下部枝條,群集于葉背及嫩枝上,數小時后,體背被腹部分泌的蠟絲覆蓋,并開始跳躍。取食時移至上部嫩梢或下部嫩梢上。若蟲共5齡,一至二齡有群居習性,三齡后分散為害。若蟲受驚后可彈跳轉遷別處取食,原來的為害處一般不會留有白色蠟粉和絮狀物,但在高齡若蟲期彈跳轉移的,可在原為害處見到少許的白蠟粉。成蟲一般全天均可羽化,夏日高溫時多在早、晚羽化。多在天氣晴朗的清晨和傍晚隨風移動。成蟲善跳躍且飛翔能力強,成蟲壽命較長,耐饑力較差。
四、發生規律
在生長茂密、通風透光差的茶園,夏、秋雨季的多陰雨期間褐帶廣翅蠟蟬發生較多。一般管理粗放、雜草叢生、氮肥偏多,春茶前未修剪,少釆多留葉的茶園,均有利于其發生。在冬季或早春,氣溫連續數天持續低溫后,越冬成蟲大量死亡,蟲口密度下降,翌年第一代發生量相對較少。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剪除產卵蟲梢。廣翅蠟蟬科的種類產卵聚集,產卵痕明顯,有的有卵枝梢枯萎,容易識別,可在冬季和早春結合茶樹修剪,剪除產卵枝梢,帶出園外銷毀,減少越冬蟲源基數。
(二)生物防治
保護天敵,充分發揮天敵的控制作用。在茶園嚴禁獵鳥。在蜘蛛和捕食性昆蟲發生多時,盡量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次數和使用量。
(三)化學防治
應在若蟲盛孵后及時進行化學防治,農藥選擇可參考其他蠟蟬類害蟲,并注重茶叢內中上部葉背的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