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紋廣翅蠟蟬(Ricania simulans Walker;異名:R.episcopalus Walker,R. episcopaIis Stal)。屬半翅目蠟蟬總科廣翅蠟蟬科。
鉤紋廣翅蠟蟬分布于黑龍江、山東、四川、浙江、福建、臺灣、江西、廣東、廣西等地。主要為害蘋果、梨、桃、柑橘、茶、桑、苧麻。鉤紋廣翅蠟蟬主要以若蟲、成蟲刺吸茶樹嫩梢、葉片的汁液,被害茶樹生長不良、發(fā)芽稀且小、葉片細薄,甚至新梢枯萎。若蟲期體背和腹末分泌白色蠟質,排泄蜜露,阻礙茶樹的光合作用,影響茶樹的正常生長發(fā)育。成蟲產卵在茶樹嫩梢及葉片主脈組織內,對新梢組織造成損傷。
二、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為7?9mm,翅展為11?15mm。體褐色至深褐色,以中胸背板色最深,腹面色淺,后翅色淡,前翅油狀光澤明顯。額具中脊,無側脊,前胸背板具中脊,兩邊有刻點;中胸背板具中脊3條,中脊長而直,側脊從中部向前分叉,二內叉內斜,端部互相靠近,外叉短,基部斷開。前翅廣闊,外緣和內緣長度相等;前緣的橫脈域和外緣整齊排列的端室連成一寬帶,并略呈波狀;前緣近端部2/5處有一長三角形透明斑,近頂角有一黑褐色隆起眼斑;內橫帶透明,寬而略呈弧形,前端不到前緣的橫脈域;外橫帶由2條透明的短橫帶組成,其前帶的末端向內伸岀一小叉;內外橫帶之間近頂角處有一黑褐色隆起的眼斑。后翅翅脈色深,二橫帶均無色透明,帶上的脈紋白色;翅后緣有無色透明縱條。后足脛節(jié)外側具2個大刺和1個極小的刺。
卵:長約1?1.3mm,近圓錐形,初乳白色,漸變淡黃色。
若蟲:黃褐色,布有深淺不同的斑紋,低齡若蟲為乳白色,體被白色蠟粉,外貌整體呈灰白色。

鉤紋廣翅蠟蟬一般1年發(fā)生1?2代,在湖南1年發(fā)生1代,以末代成熟的成蟲在茶叢內、枯枝落葉中越冬,部分以卵越冬。4月上旬越冬成蟲開始活動,5月上旬卵開始孵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羽化盛期。成蟲大量發(fā)生于7?8月,9月后蟲口數量驟減。成蟲羽化后1個月左右開始產卵,卵多產于茶樹新梢皮層內,群集產卵,一般產在當年生嫩梢上,幾十粒卵環(huán)集成團,產卵處明顯,表面粗糙,有卵新梢有時枯死。初孵若蟲較活潑,孵化后即向茶叢中下部陰暗處爬行。一至二齡若蟲喜群集在徒長枝上取食, 三至四齡若蟲則向茶叢中上部遷移。各齡若蟲均固定一處取食,體背分泌白色蠟質覆蓋。若蟲畏光,受驚后即彈跳逃逸,且留下尾部白色毛束。成蟲耐饑力差,飛翔力弱,受驚擾一般不作長距離飛翔,但善跳躍。
四、發(fā)生規(guī)律
在生長茂密、通風透光差的茶園,夏秋多陰雨期間蠟蟬發(fā)生較多。一般管理粗放、雜草叢生、氮肥偏多、春茶前未修剪、少釆多留葉的茶園,均有利于鉤紋廣翅蠟蟬發(fā)生。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yè)防治
加強茶園管理,中耕除草,疏除徒長枝,增進茶叢通風透光,降低陰濕度,結合春前輕修剪,茶季分批勤釆,抑制蟲口發(fā)生。
(二)物理防治
人工捕殺,成蟲盛發(fā)期用網捕殺,安置黑光燈或使用頻振式誘蟲燈誘殺成蟲,也可減少下一代蟲口數量。冬季結合清園,剪除帶卵枝條,集中燒毀,減少越冬蟲卵。加強肥水管理,縮短春梢老熟時間,摘除零星夏梢,阻斷鉤紋廣翅蠟蟬的食物鏈。
(三)化學防治
掌握若蟲盛孵、初齡若蟲期及時施藥。可噴施2.5%溴氰菊酯乳油6000?8000倍液(合每667m210?13mL,安全間隔期5d)、2.5%聯苯菊酯乳油3000?6000倍液(合每667m212.5?25mL,安全間隔期6d)、24%蟲螨腈懸浮劑2000?3000倍液(合每667m226?40mL,安全間隔期7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