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木蛾(Linoclostis gonatias Meyrick)又名茶堆沙蛀蛾、茶枝木掘蛾、茶食皮蟲,屬鱗翅目木蛾科。
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陜西、貴州、云南、四川、重慶和江西等省份。
寄主有茶樹、油茶、相思樹。初孵幼蟲吐絲綴2個葉片潛居咀食表皮和葉肉,三齡后開始蛀害枝梢并吐絲黏合木屑、蟲糞,形成黃褐色沙堆網袋。有的蛀入莖干分叉處,破壞輸導組織。茶木蛾嚴重為害時,導致部分茶園枝枯葉敗,樹勢衰退。該蟲是茶園中發生普遍的一種害蟲。在1981年,湖北省蒲祈羊樓洞茶場每叢茶樹有蟲達到20頭左右。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為8?10mm,翅展為19mm,頭部及顏面棕色,翅上有銀白色具光澤的鱗片,無花紋,前翅、后翅緣毛銀白色。
卵:球形,乳黃色。
幼蟲:末齡幼蟲體長為15mm,頭紅褐色,前胸硬皮板黑褐色,中胸紅褐色,腹部各節具黑色小點6對,前列4對,后列2對,黑點上著生1根細毛。
蛹:長為8mm,圓筒形,紅褐或黃褐色,腹末有1對三角形刺突。

茶木蛾每年發生1?2代,多數每年發生1代,僅臺灣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受害枝內越冬,個別年份也可見以蛹越冬。5月化蛹,6月羽化,7月上旬進入羽化盛期,7月中旬后卵陸續孵化為幼蟲,世代重疊。12月中、下旬幼蟲進入越冬狀態。翌年3月上、中旬幼蟲恢復取食活動。
成蟲壽命3?5d。成蟲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卵產于嫩葉背面。初孵幼蟲吐絲黏結葉片,藏匿其間咬食下表皮和葉肉,使葉片枯死,三齡以后,即開始蛀害枝梢或茶樹枝條分枝處,先剝食該處樹皮,然后咬1圓形小孔,向下蛀入木質部,形成短直的蟲道,在取食的同時,吐絲黏合碎木屑和蟲糞,形成巢狀物附著在被害處周圍,外表如堆沙狀。幼蟲怕光,隱居在蟲道內取食,有的把老葉搬入蟲道內取食,老熟后在蟲道內吐絲作繭化蛹。幼蟲耐旱性和耐饑性均較強,能在干燥枝條中生存。幼蟲期300多天。
四、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受害嚴重的茶園,可根據情況,重修剪或輕修剪,剪去蟲蛀枝并帶出園外集中處理。
(二)物理防治
根據茶木蛾成蟲趨光性強的特性,在成蟲羽化初期,利用頻振式誘蟲燈誘殺成蟲。
(三)化學防治
在幼蟲孵化盛期化學防治。藥劑可選用2.5%聯苯菊酯乳油2500倍液、150g/L茚蟲威乳油2500?3500倍液或25g/L溴氰菊酯乳油2250?4500倍液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