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跗眼天牛[Bacchisa atritarsis(Pic.),異名:Chreonoma atritarsis(Pic.)]又名茶紅頸天牛、茶結節蟲、油茶紅頸藍翅天牛、藍翅眼天牛、油茶藍翅天牛,是我國的特有種類。屬鞘翅目天???。
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遼寧、陜西、山東、河南、安徽、湖北、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等省份主產茶區。但以淮河以南為主要分布區,淮河以北則少見。浙江油茶產區均有分布,麗水市的遂昌、松陽、蓮都、青田、云和等油茶林內普遍可見。
寄主種類為茶樹、油茶、紅花油茶、毛柄毛蕊茶、木荷、楓楊、榆、胡桃、梨、蘋果、桃、梅等。
幼蟲蛀食枝干,被害處受刺激形成疣狀結節。每個枝上可有數個至十多個結節,使樹體水分、養料輸送受阻,長勢衰退,芽葉瘦小,葉色黃化,甚至枯死。成蟲咬食葉片背面主脈呈黃褐色縱條狀痕跡,引起葉片枯黃脫落,輕者生長不良,重者易折斷或枯死。
黑跗眼天牛在茶區普遍發生。浙江茶區受害較嚴重。此外,在江西茶區發生普遍。該蟲為害十分嚴重,制約了茶產業的發展。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為9?11mm。頭、前胸背板及小盾片絳紅色,前胸背板中部有1疣突。觸角柄節絳紅色,第三、四節基部橙黃色,其余皆為黑色。復眼黑色。鞘翅藍色帶紫色光澤,散生粗刻點。腹面橙黃色。各足跗節及脛節端部1/3?2/3黑色,其余橙黃色。全體多毛。
卵:圓柱形,兩端稍尖,乳黃色,長約2cm。
幼蟲:體長約20mm,黃色。上顎黑褐色。前胸膨大,背面骨化區近前緣有1條中央截斷的褐色骨化斑紋,中部靠后還有1較大的黃褐色斑紋;后胸至腹部第七節背、腹面均有長方形隆起,中央下陷成兩峰的肉質移動器。表皮薄而略透明。
蛹:長約10mm。初化蛹時乳黃色,后變橙黃色。羽化前復眼黑色,翅芽灰黑色。

黑跗眼天牛1?2年發生1代。以幼蟲在枝干內越冬。在浙江松陽2年完成1代,分別以上年和當年的幼蟲越冬。越冬后當年幼蟲繼續在蟲道內取食,上年幼蟲于4月中旬起陸續化蛹,4月下旬起成蟲陸續羽化,5月中旬起產卵,5月下旬起幼蟲陸續孵化。
成蟲羽化后3d始出蟲道。白天活動,中午及午后活動最盛,陰雨天和晚上多停留在樹冠葉片下面,很少活動。成蟲咬食葉片背面主脈,但食量不大。卵多產于茶樹主干上。成蟲產卵時先將樹皮咬成中斷的U形裂痕,然后產卵于裂縫中間上方皮層下,每處1粒。每雌產卵12?20粒。一般徑粗1.0?1.5cm的枝干上產卵最多。幼蟲孵化后蛀入皮層,自下而上旋繞蛀食1圈,再蛀入木質部和髓部,并向上蛀食成蟲道。蛀道內壁不光滑,留有木屑。被害處受到刺激形成疣狀結節。若幼蟲旋繞蛀食的蛀道首尾相接,或結節數個相連,被害枝就會枯死。幼蟲老熟后在結節上方蟲道內化蛹。成蟲羽化后再咬一直徑約5mm的圓孔飛出。
黑跗眼天牛的卵期15d,幼蟲期660d,蛹期18?27d,成蟲壽命20d。
四、發生規律
(一)茶園條件
茶園大都地處山地和丘陵地帶,在多數情況下任其自然生長,導致樹體的抗病蟲害能力十分脆弱;大部分油茶與其他林木混植,造成了多種病蟲害混雜發生,從而加劇了茶園黑跗眼天牛為害;疏于蟲害的防治與管理,造成蟲害的擴散與蔓延。
(二)氣候條件
冬春氣溫高,有利于茶園黑跗眼天牛發生,也是該害蟲大面積暴發的主要氣候因素。
(三)寄主植物
一般樹齡較大、樹勢衰老的茶園黑跗眼天牛發生重。管理粗放、多年不修剪的茶園發生較嚴重。不同茶樹品種上黑跗眼天牛的發生程度也有差異。主干直徑1?2cm的品種較多發生。茶園中尤以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云南大葉種等小喬木型茶樹被害較嚴重。
(四)天敵
國內已記載茶園黑跗眼天牛的幼蟲期寄生性天敵有黃翅黑兜姬蜂[Dolichomitus melanomerus tincti-pennis(Cameron)]、眼天牛扁寄蠅(Platymyia sp.)及腫腿蜂。解剖837個蟲體,茶園黑跗眼天牛的幼蟲被眼天牛扁寄蠅寄生的有236個,寄生率為28.2%。被寄生的天牛幼蟲內有1?3頭寄生蠅,多為1 頭。該寄蠅3月28日開始化蛹,4月9日開始羽化,4月中旬為羽化盛期。在茶園釋放腫腿蜂,寄生率為10%。也有報道黑跗眼天牛的幼蟲被白僵菌感染而死亡。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在冬季撫育管理時剪去蟲枝并及時燒毀,以減少蟲源,促進植株健康生長。
(二)生物防治
采用球孢白僵菌黏膏涂孔、菌液注孔、菌液噴干、菌粉噴干、菌膏涂干、蛀孔噴粉、無紡布菌條等。如釋放助遷腫腿蜂成蜂,將放蜂管置于高1.5m左右的樹枝上,4年生以下樹枝放蜂量為蜂蟲比1:1?1:2,5年生以上樹枝為3 :1?8 :1。
誘捕器誘殺和誘捕天牛成蟲。羽化初期,在林旁空氣比較流通的地點設置誘捕器。每懸掛點相距50?100m,誘捕器所使用的引誘劑可采用99-D,懸掛期內5?7d收集1次天牛。
餌木堆引誘產卵殺滅成蟲。在天牛成蟲羽化期,在林間通常每公頃設置2?5堆,用普通木材堆成三腳架,架高1.5m,每10d加1根餌木,引誘成蟲產卵,待產卵期結束后,取回所有的餌木燒毀。
(三) 物理防治
在病蟲害種群數量規模較少的情況下,主要采取物理方法防止蟲害擴散。
成蟲產卵期和幼蟲孵化蛀食皮層期,用小刀刮去產卵痕處的皮層或錘擊產卵刻槽,以殺滅蟲卵。成蟲羽化期間,捕捉成蟲。成蟲羽化盛期,在每天10:00前和16:00后,巡視茶樹上部葉背,捕捉成蟲。
(四)化學防治
釆用驅避劑防治黑跗眼天牛。對于新造油茶林,在成蟲羽化期,噴施0.1%水蓼二醛,干擾黑跗眼天牛定居和取食。
幼蟲孵化后到幼蟲未鉆入木質部之前,采用80%敵敵畏乳油或15%茚蟲威懸乳劑100倍液,用毛筆蘸涂刻痕和環形蛀道,或樹干打孔注藥防治,打孔注射機可采用市售樹干注射機,打孔直徑為0.5?0.8cm,樹徑10cm以下,每樹1孔,樹徑每增加5cm加1孔,孔深1?4cm,使用敵敵畏藥液,每孔1?3mL。幼蟲鉆入木質部之后,在幼蟲為害處用脫脂棉蘸15%茚蟲威懸浮劑100倍液,塞進蟲孔后用泥封住,利用其揮發性可毒殺幼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