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天牛[Aeolesthes induta(Newman)]又名楝樹天牛、楝閃光天牛、蛀心蟲、蛀根蟲,屬鞘翅目天牛科。
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臺灣、貴州、云南等省份的主產茶區。茶天牛的寄主為茶、油茶、橡樹、松等。
幼蟲蛀食主干和根部,致樹勢衰弱,上部葉片枯黃,芽細瘦稀少,枝干易折斷,嚴重時整株枯死。
20世紀50?80年代,茶天牛是我國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茶園為害率較高的一種害蟲。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茶樹樹齡的不斷增加,茶園逐漸老化,茶天牛為害趨向嚴重。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約30mm,暗褐色,有光澤,生有褐色密短毛。頭頂中央具1條縱脊。復眼黑色,兩復眼在頭頂幾乎相接。復眼后方具1短且淺的溝。觸角中、上部各節端部向外突并生1小刺。雌蟲觸角與體長近似;雄蟲觸角為體長近2倍。前胸寬大于長,前端略狹,中部膨大,兩側近弧形,背面具皺,小盾片末端鈍圓;鞘翅上具淺褐色密集的絹絲狀絨毛,絨毛具光澤,排列成不規則方形,似花紋。
卵:長為4mm左右,寬約2mm,長橢圓形,乳白色。
幼蟲:末齡幼蟲體長為37?52mm,圓筒形,頭淺黃色,胸部、腹部乳白色,前胸寬大,硬皮板前端生黃褐色斑塊4個,后緣生有“一”字形紋1條,中胸、后胸、一至七腹節背面中央生有肉瘤狀凸起。
蛹:長為25?30mm,乳白色至淺赭色。

茶天牛2年或2年多發生1代,以幼蟲或成蟲在寄主枝干或根內越冬。在江西,越冬成蟲于4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現,5月底產卵,進入6月上旬幼蟲開始孵化,10月下旬越冬,翌年8月下旬至9月底化蛹,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成蟲才羽化,羽化后成蟲不出土在蛹室內越冬,到第三年4月下旬才開始外出交尾。成蟲羽化率高,平均在90%以上。成蟲出土時,沿蛀道向上爬至近土表處咬一孔爬出或就在原排泄孔鉆出,出土時間多在夜間和清晨。成蟲出土后,沿枝干上爬至茶叢頂端,稍待片刻,便開始飛翔活動,但飛翔力不強。成蟲具趨光性,燈下常有成蟲前來撲燈。燈下誘集的成蟲數量的變化與田周成蟲的消長動態無關,以雄成蟲居多。成蟲的交尾多見于出土后的次日,交尾歷時2?10h,交尾1?4次,交尾后相隔1d產卵。成蟲多選擇外露根部或主干產卵,產卵時先用口器咬破皮層,再將產卵管插入產卵,卵單產,通常每茶叢僅產1粒,產完即離開,再移至另一茶叢產卵。每只雌蟲一生產卵14?31粒。
幼蟲孵化后,蛀入主干或根頸部取食,初時向上取食,約蛀4?8cm后,轉頭向下蛀入根部,取食后有木屑及蟲糞排出樹外。蛀道最長達47cm,一般都在25cm以上,蛀道的道徑一般有1.2?1.8cm,最寬的達2.6cm。幼蟲蛀食后,如茶樹根被害程度較重,則整叢茶樹亦難存活。幼蟲老熟后,往往向上爬至近土表的根內或根頸處的蛀道內化蛹。
四、發生規律
(一)茶園條件
在山地茶園及老齡、樹勢弱的茶園為害重。茶園通風、采光條件較好,土壤干濕度良好的地塊茶天牛發生重于茶園低洼地處,土壤深厚、肥沃地方重于土壤淺、薄、瘦的茶地。年管理茶園次數相對減少,有時出現茶園荒蕪,雜草叢生,茶樹根際幾年未挖掘,加上秋、冬季連續幾年不中耕,平時管理相對滯后,為根際害蟲發生及田間蟲源積累創造了一定條件。
(二)氣候條件
茶天牛在高海拔茶園的發生程度高于低海拔茶園,初步反映出茶天牛的發生與溫度有關。茶天牛的發生與氣候因子影響的關系研究較少。
(三)寄主植物
茶樹品種存在抗蟲性差異。福鼎大白茶相對受害嚴重。根頸外露的老茶樹受害重。
(四)天敵
目前,尚無相關茶天牛天敵昆蟲的記載。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茶樹根際應及時培土,嚴防根頸部外露和成蟲產卵。秋、冬季茶園進行一次中耕。
(二)物理防治
成蟲羽化期間,捕捉成蟲。成蟲羽化盛期,在每天10:00前和16:00后,巡視茶樹上部葉背,捕捉成蟲。
燈光誘殺天牛成蟲。在成蟲羽化初期,用頻振式誘蟲燈誘殺成蟲。
(三)化學防治
幼蟲為害期,用脫脂棉蘸15%茚蟲威乳油100倍液,塞進蟲孔毒殺幼蟲。半喬木型茶樹,在成蟲初發期使用白涂劑(生石灰、硫黃、牛皮膠加水成糊狀),將地上45cm的樹干涂白,防止茶天牛產卵。在成蟲盛發期噴施25g/L溴氰菊酯乳油2250?4500倍液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