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冠網蝽[Stephanitis typical(Distant)]又稱香蕉網蝽、香蕉花網蝽、軍配蟲,屬半翅目網蝽科,是芭蕉科植物上的重要害蟲。成蟲和若蟲群棲于蕉葉背面吸食,破壞蕉葉的葉綠體,被害葉片呈許多濃密的褐黑色小斑點,葉片正面呈花白色斑,影響光合作用,葉片早衰枯死,影響芭蕉的產量和品質,老蕉園受害尤其嚴重,并且可傳播香蕉簇矮病。香蕉冠網蝽國外分布于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日本、韓國、巴布亞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在我國主要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和云南等地。
香蕉冠網蝽常以成蟲、若蟲群集在香蕉的中、下部葉片背面,在葉片背面刺吸汁液,葉片受害后,葉背面出現許多黑褐色液滴狀排泄物,并附著許多幼蟲蛻落的皮;正面呈現許多黃白色斑點,嚴重時葉片呈暗灰黃色,影響光合作用,當蟲口密度較大時,葉片局部發黃甚至全葉枯死,導致植株生長緩慢,影響香蕉產量和質量。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2.1?2.4mm,剛羽化時呈銀白色,后逐漸轉變為灰白色。頭小,棕褐色,復眼大而突出,黑褐色。觸角4節,第三節細長,約為全長的1/2,末節稍膨大,棕褐色。具刺吸式口器,喙4節,末端黑色,伸達后足基節間。在前胸背板兩側及頭頂部分有一塊白色突出膜,上具網狀紋,形狀特異,似“花冠”,側背板呈翼狀擴展,并向上翹起,前部形成囊狀頭兜,前尖后圓,覆蓋頭部,后部與三角突的壁狀中脊相連接,兩側為小翼狀的側脊。胸部腹板的中央兩側隆起,中央呈槽狀,前窄后寬,喙置于槽中。足細長,跗節1節,末端具2爪。前翅膜質,近透明,長橢圓形,基部窄,端部寬圓,凹凸不平,膜質透明,具網狀紋,翅基及近端 部有黑色橫斑,翅緣具毛,前翅遠超過腹末;后翅狹長,無網紋,僅達腹末,寬約為前翅的1/3,無網紋,有毛。雌蟲腹部可見8節,末端錐形,產卵器明顯;雄蟲腹部瘦長,可見7節,腹末平截,具1對鐮刀狀抱器。
卵:長0.5mm,寬0.2mm,長橢圓形,稍彎曲,頂端有一卵圓形的灰褐色卵蓋,初產時無色透明,后期白色。
若蟲:一齡體長0.5?0.7mm,剛孵化白色,以后體色漸深,體光滑,體刺極不明顯。頭部淡黃褐色,復眼淡紅色,喙伸達第四腹節。胸部及足白色,脛節被密毛。腹部瘦長,中部淺黃褐色,末端稍尖。二齡體長0.8?1.2mm,頭部黃褐色,復眼紅色。體刺明顯可見,頭部可見5根,前胸兩側緣各1根,中胸及自第二腹節起各腹節側緣及背板各1根。自二齡起,腹部中段黑褐色。三齡體長1.4?1.6mm,頭部棕褐色,復眼深紅色,喙伸達第三腹節,翅芽出現。體刺肉眼可見。四齡體長1.7?1.9mm,頭部褐色,復眼紫紅色,喙伸達第二腹節,翅芽明顯可見,伸達第一腹節,腹部中段黑褐色。五齡體長2?2.1mm,頭部黑褐色,復眼紫紅色,喙伸達第一腹節。前胸背板蓋及頭部基半,兩側緣稍突出。翅芽已達第三腹節,其基部及末端有一黑色橫斑。

香蕉冠網蝽為香蕉的主要害蟲之一,除為害香蕉外,尚可為害油梨、番荔枝、木菠蘿、香樟、椰子、油棕、姜黃、小豆蔻、馬尼拉麻、山姜屬植物及姜花屬植物。
成蟲羽化后經1?2h便能取食,5d后便轉葉為害或遷飛到鄰近植株心葉下第二、三片葉背取食,并行交配產卵。交配多在8:00?14:00,晴天無風下進行,每雌蟲交配1?2次,以1次為多,第二次多在第一次產卵后進行。交配后4d開始產卵。卵主要產于第二至四片蕉葉(由上而下)葉背的葉肉組織內,并以葉基主脈兩側10cm范圍內分布最多,相對集中地產在一處,每產完一粒卵即分泌膠狀物質覆蓋于卵上,使葉片的 外觀呈褐色斑塊。產卵時,有一頭雌蟲產卵一處,但也有數頭雌蟲聚集產卵一處的現象,致使每卵塊粒數由數十粒至百余粒。一般每雌蟲產卵2?5次,共產卵35?45粒,有的多達60余粒,產卵期為8?15d。
幼蟲主要集中在中部第五至七片葉,在田間的存活率約為69.05%,若蟲蛻變為成蟲后,具有飛往上部新葉產卵的習性。成蟲則喜歡在蕉株頂部1?3片嫩葉葉背取食和產卵為害,雌雄比為3:2。除非受到刺激、干擾或被害葉片枯萎,否則香蕉冠網蝽很少遷移或飛翔。
該蟲在廣州每年發生6?7代,世代重疊,無明顯的越冬休眠現象。氣溫低于15℃時不太活動,靜息于蕉葉背面,溫度回升則恢復活動。強臺風對香蕉冠網蝽的數量消長影響甚大,強臺風過后,蕉園中其數量明顯下降,但降雨對其影響不甚明顯。
四、發生規律
在廣州地區,香蕉冠網蝽1年發生6?7代,世代重疊,無明顯的越冬現象。第一代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第二代于6月上、中旬,第二代于7月中、下旬,第四代于8月中、下旬,第五代于9月下旬,第六代于11月中、下旬羽化,如冬季氣溫較高亦能完成1代。卵和若蟲的發育起點溫度分別為14.7℃和12.5℃。在廣西南寧,7?9月為香蕉冠網蝽的發生高峰期。在臺灣嘉義地區,1年發生9代,完成一個世代最短17d,最長80d,在冬季,除發育時間較長外,無明顯的越冬現象,各蟲態可同時發現。在夏天卵平均歷期(11.92±2.43)d,冬季平均歷期(32.10±0.59)d。
卵成簇產于葉背的葉肉組織內,并分泌膠狀物覆蓋保護。幼蟲孵化后棲葉背取食;成蟲則喜歡在蕉株頂部1?3片嫩葉葉背取食和產卵為害。氣溫下降到15℃時成蟲靜伏不動,待溫度回升后再恢復活動。在夏、秋季發生較多,旱季為害較為嚴重,臺風、暴雨對其生存有明顯影響。
幼蟲聚集在葉片背面,孵化后和蛻皮時會短距離爬行,但是仍在同一葉片上,直到葉片枯萎,在幼蟲期,會經歷4次蛻皮,第一次蛻皮時用后腿站立,這次蛻皮歷期4?12h,翅芽和側背板在三齡幼蟲時岀現,在四齡和五齡時可明顯看到。夏季幼蟲期為12d,冬季為30d。
五、防治方法
割除嚴重受害葉片,集中燒毀或埋入土中,以減少蟲源。在三齡髙峰期,在葉片正、反面噴施48%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5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20%三唑磷乳油1000?2000倍液,隔5d后再噴施1次,可以有效防治香蕉冠網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