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精视频免费播放_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49_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_成人图片小说 - 洗澡被公强奷30分钟视频

您好,歡迎來到鄭州佰思特儀器制造有限公司!
鄭州佰思特儀器制造有限公司求實創新、追求卓越、以質求勝、品行天下
全國咨詢熱線: 156-3715-7963
當前位置:主頁 > 技術支持 > 蟲害圖庫 >

香蕉交脈蚜的發生規律

時間:2023-03-27 15:31:56 來源:未知 點擊:

、分布與危害
       香蕉交脈蚜(Pentalonia nigronervosa Coquerel)又名蕉蚜、蕉黑蚜,屬同翅目蚜科,廣泛分布于國內外熱帶和亞熱帶香蕉產區。東南亞、印度、大洋洲、夏威夷、北美、南美、非洲等國家和地區,我國臺灣、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等省份均有分布。南美洲和歐洲溫室中也發現有香蕉交脈蚜。除香蕉和芭蕉屬植物(如馬尼拉蕉)之外,還發現香蕉交脈蚜為害姜目和天南星科的各種可以作為重要食物來源和具觀賞價值的植物種類,例如小豆蔻、梳姜、姜、芋、木薯及閉鞘姜屬、姜花屬、蝎尾蕉屬和千年芋屬。香蕉交脈蚜除了是香蕉束頂病的媒介外,還傳播香蕉花葉病毒、番木瓜環斑病毒和小豆蔻花葉病毒。
       歷史上香蕉交脈蚜曾有兩個名稱,Pentalonia nigronervosa Coquerel和Pentalonia caladii van der Goot。Coquerel于1859年第一次描述了印度洋留尼汪島香蕉上發現的香蕉交脈蚜,并命名為Pentalonia nigronervosa。隨后van der Goot于1917年在爪哇島木薯上也發現了,命名為Pentalonia caladii,沒有明確提及是否與Pentalonia nigronervosa有關,也沒有描述兩者之間的差別。Hardy(1931)認為,P.caladii是受到環境影響而產生的變種。而Foottit(2010)認為,在廣泛的地理范圍內,分子數據與形態數據和正常寄主偏好的一致性表明兩組之間的形態差異是遺傳性的,而不是寄主引起的表型反應,Pentalonia nigronervosaPentalonia caladii是不同的,應當給Pentalonia caladii van der Goot正常的種的地位。
二、形態特征
       香蕉交脈蚜分為無翅蚜和有翅蚜兩種類型。無翅蚜體卵圓形,長0.8?1.6mm,紅褐色至黑色,額瘤明顯,尾片圓錐形,具瓦紋。有翅蚜體長卵形,長約1.7mm,頭、胸黑色,腹部紅褐色至黑色,頭頂兩側額瘤明顯。復眼紅棕色,觸角、腹管和足的腿節、脛節的前端呈暗紅色,觸角6節,并在其上有若干個圓形的感覺孔,腹管圓筒形,前翅徑脈與中脈有段交會(故稱“交脈”),形成一個四邊形閉室,翅脈附近有許多黑色小點。前翅大于后翅。孤雌生殖,卵胎生,若蚜要經過4個齡期以后,才變成有翅或無翅成蟲。
三、生活習性
       香蕉交脈蚜在福建漳州一帶1年繁殖10?15代及以上,世代間高度重疊,一頭成蚜一般可產30?60頭若蚜,平均45頭,最多觀察到129頭。一頭成蚜一般每天可產0?4頭若蚜,最多的見到每天產6頭。20?30℃的溫度條件下,從若蚜出生至最后一次蛻皮的時間為8?9d,最后一次蛻皮1?3d后即可開始生殖。成蚜壽命為15?50d,多數20?40d,平均約為31d。香蕉交脈蚜在廣西每年發生4代,每年4月和 9?10月為高峰期。
       香蕉交脈蚜常先在寄主植物的下部為害,隨著蟲口密度的增加而逐漸向上轉移,以心葉基部的蟲口密度最大,多聚集于嫩葉的隱蔽處為害。香蕉交脈蚜吸食寄主養分的同時傳播病毒,在取食對象上也有一定選擇性,主要為害剛出土至50cm高的蕉苗,以及定植后3個月內的試管苗,當香蕉苗長至超過1m高以后,基本不再為害,而轉移到較低矮的吸芽上取食為害。
四、發生規律
       (一)蟲源基數
       在蕉株上繁殖的香蕉交脈蚜多成群存在,群體大小數量不等,少則幾頭、幾十頭,多則幾百頭、上千頭,最多的見到2000?3000頭。一般以胎生無翅蚜和若蚜較多,有翅蚜在一個蕉株上的數量一般較少,常幾頭或幾十頭。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當一蕉株上繁殖的香蕉交脈蚜達到幾百頭,甚至上千頭,蕉株長勢變弱、枯黃時,或因管理欠缺而蕉株枯黃時,有翅蚜以一至數倍的速度增加,多達幾十頭,甚至100多頭,紛紛撲到養蟲籠邊上的尼龍紗網上,大有向外飛遷之勢。這種現象表明,田間蕉株上繁殖產生的有翅蚜可能有一部分在其翅發育完全后即飛遷到周圍蕉株上,而蕉株上觀察到的有翅蚜數量遠比實際產生的有翅蚜數量少得多。
       在蕉株上,蕉蚜密度高達幾十頭、幾百頭以上時,可分布在母株和周圍吸芽上。母株上的蕉蚜多分布在假莖上部、展開葉片的基部和假莖基部,尤其是外面有枯蕉葉遮蓋的地方。密度更大時,遍及果軸和假莖基部。一般在葉片上部很少見到。在吸芽上多分布于吸芽基部外表有枯葉鞘的里面,甚至在尚未露出地面而地面上有裂縫的小吸芽上,當蕉蚜密度很低時,一般僅少量幾頭分布于小吸芽上。另外,在田間可見有少量(1頭或幾頭)有翅蚜單獨分布于蕉株心葉或展開的葉片上,有時還伴有3?5頭甚至排列整齊的一至二齡若蚜,而植株上又無一定數量的無翅成蚜和若蚜寄生,這說明這些有翅蚜由周圍蕉株或寄主上遷飛而來。
       (二)氣候條件
       香蕉交脈蚜田間種群數量發生的密度與氣候關系密切。一般在干旱年份發生較多,多雨年份則較少,且易死亡;干旱或寒冷季節,蕉株生長停滯,蚜蟲多躲藏在葉柄、球莖或根部,并在這些地方越冬,停止吸食為害;到春天環境條件適宜時,蕉株恢復生長,蚜蟲開始活動和繁殖。因此,在冬季香蕉束頂病很少發生,4?5月才陸續發病。
       在廣東地區香蕉交脈蚜一年有兩次發生高峰期,分別在4月和11月。大風雨對香蕉交脈蚜有強烈的沖刷作用,環境濕度大,有利于其天敵多毛菌的生長和繁殖。香蕉交脈蚜忌高溫,在南方炎熱多雨的夏季,自然死亡率高。每年夏季,南方沿海省份常常高溫酷熱,加之頻頻受臺風襲擊,雨水多,蕉園內香蕉交脈蚜天敵多,田間數量很少,有時甚至難覓其蹤跡;香蕉交脈蚜也怕寒冷,每年氣溫最低的1月數量也不多,香蕉交脈蚜喜歡溫暖干燥氣候,每年春暖及秋涼季節,蕉園內的香蕉交脈蚜發生數量多。
       (三)寄主植物
       香蕉交脈蚜在田間除寄生香蕉外,還少量寄生蕉園或蕉園周圍的芋和姜黃。在室內人工飼養條件下,在粉芭蕉、大蕉、美人蕉、芭蕉芋、艷山姜、芋、姜和姜黃上能少量繁殖,但繁殖率和速度遠不如在香蕉上的繁殖率和速度。
       (四)天敵
       香蕉交脈蚜的天敵有蜘蛛、瓢蟲、蚜繭蜂[Aphidius transcaspicus (Hymenoptera:Braconidae)]、寄生蠅[Endaphis maculans(Diptera:Cecidomyiidae)]等。
       (五)化學農藥
       香蕉種植園是否施用樂果、氧樂果等農藥及使用次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香蕉交脈蚜的數量,尤其是在香蕉交脈蚜即將進入高峰期時,施用殺蟲劑后,其蟲口密度銳減,并維持在較低的水平。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在適宜條件下,香蕉交脈蚜的繁殖率高,在田間以有翅蚜飛遷和無翅蚜爬行遷移.種群的數量增長很快,應當破壞其滋生的外界環境,實行輪作,及時清除蕉園雜草和病株,消滅蟲源,將病株及其吸芽徹底挖除,以防止蚜蟲再吸食病株汁液而傳播,并且注意微肥、生長調節劑的配合使用,增強植株的生長勢,增強對病毒的抵抗力。有蚜蟻時.還需兼殺蚜蟻。
       (二)生物防治
       利用有利于香蕉交脈蚜天敵繁衍的耕作栽培措施,選擇對天敵較安全的選擇性農藥,并合理減少施用化學農藥,保護利用天敵昆蟲來控制香蕉交脈蚜種群。
       (三)物理防治
       香蕉交脈蚜有著明顯的趨光性,生產上可以利用頻振式殺蟲燈進行誘殺,從而有效降低成蟲種群密度及后代發生數量。
       (四)化學防治
       非洲山毛豆、蓖麻、夾竹桃、馬櫻丹、番茄、飛機草、鱗花草、千頭柏、牽牛花、白花非洲山毛豆、馬尾松和走馬箭等異源植物對香蕉交脈蚜具有明顯的忌避作用。除此之外,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抗蚜威)、菊酯類殺蟲劑(高效氯氟氰菊酯、聯苯菊酯、氰戊菊酯)均可防治香蕉交脈蚜。
       可選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噴霧;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10%氯氰菊酯乳油均為5000倍液;10.8%四溴菊酯乳油為1500倍液。試管苗移栽前每667m2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0?30g加水對苗床進行灌根處理。重點對秋植苗進行噴藥保護。每隔10d噴1次,連噴2次。

在線客服
聯系方式

銷售熱線

15637157963

上班時間

周一到周日

公司電話

15637157963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