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橫線尾夜蛾(Chlumetia transversa Walker),又名芒果鉆心蟲、芒果蛀梢蛾,屬鱗翅目夜蛾科。主要分布于我國海南、廣東、廣西、云南及臺灣等省份。
芒果橫線尾夜蛾寄主主要為芒果。以幼蟲蛀食芒果的嫩梢和花穗,使之枯萎,嚴重時,蟲害株率可以達到100%,嚴重影響植株正常生長及產量。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9?11mm,翅展19?23mm。頭部棕褐色,額區白色,下唇須前伸,黑色,末端灰白色。雄蛾觸角基部櫛齒狀,約占觸角全長的1/2,端部絲狀。雌蛾觸角絲狀。體背面黑褐色,胸、腹交界處有一白色“八”字形紋。腹面灰白色,腹部各節兩側均有1個白色小斑點。前翅茶褐色,基橫線以內黑褐色,猶如一個黑褐色的大三角形;后翅灰褐色,外緣黑色,近臀角有一白色短橫紋。
卵:扁圓形,直徑為0.5?0.8mm。初產時青色,后轉紅褐色,孵化前色變淡。卵殼表面有隆起紋54?55條,隆起紋上有整齊的橫格7?8個,近頂部的橫格呈不規則狀;頂部的橫格亦呈不規則狀,卵頂中央為具8?9瓣的梅花形花紋。
幼蟲:一般有5齡,亦有4齡或6齡的。老熟幼蟲體長13.0?15.0mm,頭部棕褐色,前胸背板褐色,胸、腹青色,具紫紅色斑塊,第七腹節氣門稍大,第八腹節氣門幾乎為第六腹節氣門的兩倍,各體節雜有不規則的淡綠色斑塊,胸足淡褐色,腹足趾鉤為單序中帶,略呈弧形。幼蟲體色隨取食芒果品種及嫩梢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蛹:橢圓形,長9.5?11.0mm,黃褐色,頭及前胸較短,復眼黑褐色,前胸背面、中胸后緣兩側、 后胸及各腹節前半部散布有粗細不一的刻點,中胸后緣向后彎,但線條整齊,腹末鈍圓光滑,無臀棘。

芒果橫線尾夜蛾在海南1年發生8?10代,世代重疊。12月至翌年4月為第一個蟲口高峰期,為害花芽和嫩梢;5?6月和9?10月發生量也大,分別為害夏梢和秋梢。花穗被害影響坐果和引起落果。該蟲全年為害程度與植株抽梢情況密切相關,平均氣溫23℃以上時為害較重。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及11月上、中旬芒果新梢抽發時出現4次為害高峰。成蟲趨光性和趨化性不強,完成1個世代夏、秋季歷時30?35d,春季約50d,冬季約118d。卵在25?30℃時,歷期2?3d,平均2.5d。幼蟲共5齡,春季歷期21d,夏、秋季12?14d,冬季54d。蛹在冬、春季歷期17.3?54.2d,夏、秋季 10.3?14.3d。成蟲壽命10?19d。
成蟲白天多靜伏于樹干上或棲息于蔭蔽處,趨光性較弱。交配在下半夜較盛,交配后一般在第三、四天開始產卵,最早于次晚開始,個別的要10d后才產卵。產卵多在上半夜進行。連續產卵10多粒后稍停息,然后又繼續。卵多產在嫩葉下表面,少數產于嫩枝、葉柄和花序上。卵散產,每頭雌蛾一生產卵54?435粒,平均255粒。卵多在上午孵化,初孵幼蟲先為害柔嫩葉脈和葉柄,約達三齡時便鉆蛀為害嫩梢。幼蟲老熟后從為害部位爬岀,尋找化蛹場所,部分停留在樹干傷口或爛洞中,有的鉆進天牛為害過的隧道里,但更多的個體繼續往下爬到樹頭周圍的土中化蛹。當樹上被害梢開始出現凋萎癥狀時,則表明其中的老熟幼蟲已經脫出,而尚未出現凋萎癥狀的被害梢中都有幼蟲存在。這一特點為確定人工誘蛹過程中的適宜收蛹時間提供了依據。
四、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適時修剪,清除枯枝,刮除粗皮,冬季涂干保護,減少合適的化蛹場所;可根據幼蟲化蛹習性,在樹干基部綁扎稻草引誘老熟幼蟲化蛹,定期取下燒毀,對抑制下一代蟲口效果很好;認真防治脊胸天牛,減少蟲傷枝,以不利于芒果橫線尾夜蛾化蛹。
(二)藥劑防治
幼蟲三齡前和枝條萌芽時噴灑90%敵百蟲晶體1000?1500倍液、50%殺螟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以后每隔7d噴1次,連噴3次,對殺卵及防治幼蟲均有較好的效果。
(三)生物防治
芒果橫線尾夜蛾的天敵有多種寄生蜂和寄生蠅,因此要保護和利用其自然天敵。另外,可采集被寄生的蛹,置于篩眼為2.0mm的蟲籠中,再將蟲籠懸掛于芒果園內,這樣寄生性天敵從寄主蛹中羽化后即可飛出蟲籠尋找寄主寄生,而該蟲成蟲則被困死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