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蒂蛀蟲(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又稱荔枝細蛾、爻紋細蛾,屬鱗翅目細蛾科。主要分布于我國廣西、廣東、福建、臺灣等省份。
荔枝蒂蛀蟲的寄主主要為荔枝、龍眼。主要以幼蟲蛀食為害荔枝幼果和成果,幼果被害造成落果,成果期被害,果蒂與果核之間充滿蟲糞,造成“蟲糞果”。在花穗、新梢期,也能鉆蛀嫩莖和幼葉中脈,被害葉片中脈變褐,花穗干枯,影響果品產量和品質。
二、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4?5mm,翅展9?11mm,觸角約為體長的1.5倍。前翅2/3基部灰黑色,端部橙黃色,在翅的中部有1組由5條相間白色線構成的W形紋,兩翅合攏構成清晰“爻”字形紋是該蟲的最明顯特征。
卵:橢圓形、扁平,長徑0.3?0.4mm,卵殼上刻紋,三角形至六邊形不等,有微突,縱向排列成約10列。初產時淡黃色,后轉為橙黃色。
幼蟲:圓筒形,乳白色。老熟幼蟲黃白色,體長8?9mm,僅具4對腹足,臀板三角形。
蛹:長約7mm,初化蛹時呈淡綠色,后轉為黃褐色,近羽化時為灰黑色,觸角長于蛹體,頭頂有1個三角形突起的破繭器,似薄膜狀。
繭:扁平,橢圓形,白色透明,結于葉上,多在葉背。

荔枝蒂蛀蟲1年發生6?12代。在福建1年發生6?11代。在廣東1年發生9?11代,而在廣西玉林1年可發生12代。世代重疊,主要以幼蟲在荔枝冬梢或早熟品種花穗穗軸頂部越冬。各代歷期15?55d。在廣西玉林地區,第一代發生在2月上、中旬至3月下旬,歷期約44d,而第六代發生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歷期僅15?19d。成蟲產卵前期2?4d;卵歷期,冬、春季為4?5d,5?10月為1.5?2d。幼蟲期,冬、春季為21?30d,5?10月最長,約13d,最短7d,平均10?11d。蛹期,冬、春季為20?26d,5?10月為4.8?9d。成蟲期,冬、春季為5?13d,5?10月為4?7d。
荔枝蒂蛀蟲成蟲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白天靜伏于樹冠內枝葉上。蛹羽化后翌日凌晨交尾,交尾后雌蛾于晚上產卵,尤其喜在蔭蔽、潮濕、通風透光差的樹上產卵。產卵有明顯的趨果性和趨嫩梢性,卵喜產在幼果中、下部,果實成熟前則產在近果蒂部龜裂片縫隙間。雌蛾一般選擇在頂芽已經萌動的小葉主脈上、花穗軸的先端、荔枝果實表皮顏色由深綠色變為黃綠色和果蒂周圍表皮岀現淺紅色的果實上產卵。每雌平均產卵114粒左右。幼蟲孵出后自卵殼底面直接蛀入果實內,整個取食期間均在蛀道內,蟲糞也留在蛀道中。為害荔枝果實的幼蟲自第二次生理落果后(即果核從液態轉為固態),開始蛀入幼果核內,引致大量落果;為害近成熟的果實時,幼蟲在果蒂與果核之間食害,果蒂與種柄之間充滿黑褐色粉末狀的蟲糞,俗稱“糞果”,不堪食用。
四、發生規律
(一)溫度
溫度對荔枝蒂蛀蟲的生長發育影響較大,發育最適溫度為24?28℃。15℃以下和30℃以上對其生存和繁殖均有明顯抑制作用。5?8月的氣溫較適合其生長發育,其種群數量約占全年總數量的76.2%?96.2%。如在廣西玉林地區,7月下旬至8月中旬,完成1個世代僅需15?19d。
(二)營養供應
營養供應狀況對荔枝蒂蛀蟲的生長發育影響亦較大,它決定著荔枝蒂蛀蟲的為害程度。如在荔枝、龍眼混栽區或早、中、遲熟品種混栽區,由于能連續提供較為豐富的適合于蒂蛀蟲取食的食料,因而較易發生嚴重的蟲害。同樣,全年梢次多、抽發不整齊或冬梢抽發多,來年蟲害將較為嚴重。
(三)果實發育狀況
荔枝蒂蛀蟲的發生與果實發育狀況亦有密切關系。當荔枝幼果果皮顏色由深綠色變為淡黃綠色、果蒂周圍表皮開始出現紅色時,或幼果果核種腔內含物由液態轉變為固態時,較易受幼蟲蛀害;隨著果實的生長,蟲口數量增加,成熟期蟲口數量最多。
五、防治技術
(一)農業防治
根據荔枝蒂蛀蟲生活習性和發生為害特點,結合荔枝的生長發育規律,在荔枝生產過程中,釆取下列措施,可有效降低荔枝蒂蛀蟲的種群密度。
1. 控殺冬梢,降低越冬和第一代蟲源 荔枝采果后,荔枝蒂蛀蟲為害秋冬嫩梢,并以幼蟲在冬梢中越冬。在暖冬年份,由于氣溫偏高,一方面對荔枝蒂蛀蟲越冬有利,另一方面促使荔枝大量抽生冬梢,常造成來年荔枝蒂蛀蟲偏重發生。因此,在暖冬年份加強控殺冬梢是大幅度降低荔枝蒂蛀蟲越冬和第一代蟲源的關鍵。具體方法是結合果園冬季清園,修剪病蟲枝、枯枝、陰枝,同時在結果母枝的秋梢老熟后和花芽分化前,發現抽生冬梢,即人工或用5.2%烯效·乙烯利水劑1000倍液將其除去,降低荔枝蒂蛀蟲越冬和第一代蟲源,也可促進荔枝花芽分化。
2. 及時清除果期地面落果和落葉,壓低第二、三代荔枝蒂蛀蟲種群密度 荔枝果期有3?5個落果高峰期,其中第一個落果高峰期主要是由于雌花授粉受精不良引起,其余高峰期則主要是由于營養供應不足和病蟲害造成。荔枝蒂蛀蟲幼蟲蛀果是引起落果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荔枝蒂蛀蟲幼蟲蛀入果實內為害,藥劑防治幼蟲較困難。但是,蛀果落地后,幼蟲仍會藏于落果中一段時間,老熟后才爬出果外,在地面雜草和落葉上吐絲化蛹。可利用這一特性,從荔枝的第二個落果高峰期開始,及時清除落果和落葉,深埋或燒毀,可明顯減少第二、三代蟲源。
3. 套袋防治果實后期荔枝蒂蛀蟲 荔枝果蒂周圍開始出現淺紅色、果皮即將轉色時,用荔枝專用袋套果穗,能有效防治果實后期荔枝蒂蛀蟲及其他害蟲的為害,同時避免了果實成熟期頻繁用藥,引起果實農藥殘留超標。
(二)化學防治
1. 確定防治適期 荔枝蒂蛀蟲幼蟲一旦蛀入果內為害,藥劑很難控制,因此,用藥劑防治主要是殺死成蟲,而選準施藥適期,是確保防效的關鍵。因此,必須通過預測,準確掌握成蟲盛發高峰期及時噴藥,保證防治效果。具體方法是于每次落果高峰期清除落地果時,收集5kg左右的落地果,帶回室內,攤放在盆或桶中,撒上葉片或折皺的碎紙片,每天檢查葉片或紙片,記錄并收集荔枝蒂蛀蟲蛹于廣口瓶等容器中,用紙和皮筋封口。根據幼蟲化蛹高峰期,加上蛹期天數,可短期預測本果園的防治適期。同時,結合室內觀察,了解成蟲的羽化進度,從始見成蟲羽化之日起,每天觀察記錄成蟲羽化數,當成蟲累積羽化率達40%左右時,可確定是進入成蟲盛發期,抓緊此時噴藥防治,可提高防效。在利用室內荔枝蒂蛀蟲發育進度預測防治適期時,也可通過收集和觀察荔枝園樹冠周圍葉片上蛹的發育進度,配合預測。
2. 選擇藥劑 果期用藥一定要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目前防治荔枝蒂蛀蟲常用的藥劑有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40.7%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22%高氯·辛乳油1000?1500倍液、52.25%毒·氯乳油1000倍液、90%敵百蟲原藥800倍液、20%滅幼脲水懸浮劑1000倍液等。注意不同類別農藥應輪換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
3. 施藥方法 由于荔枝蒂蛀蟲成蟲白天靜伏在樹冠內較蔭蔽、潮濕、通風透光差的枝干上,因此,噴施藥劑要特別注意噴到蔭蔽枝干及地下雜草處。
(三)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荔枝蒂蛀蟲的天敵種類較多。據初步調查,寄生蜂主要有愈腹繭蜂(Phanerotoma sp.)、嚙小蜂(Tetrastichus sp.)、蒂蛀蛾絨繭蜂(Apanteles sp.)、甲腹繭蜂(Chelomus sp.)、無后緣姬小蜂(Sphenolepis sp.)、扁股小蜂(Elasmus sp.)等。另外,還有草蛉、螞蟻、蜘蛛和一些致病微生物等。這些天敵對荔枝蒂蛀蟲的種群大小起著控制作用。化學防治時應選用對天敵低毒的殺蟲劑,在第二次生理落果前和釆果后少用藥甚至不用藥,減少藥劑對天敵的傷害,發揮天敵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