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精视频免费播放_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49_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_成人图片小说 - 洗澡被公强奷30分钟视频

您好,歡迎來到鄭州佰思特儀器制造有限公司!
鄭州佰思特儀器制造有限公司求實創新、追求卓越、以質求勝、品行天下
全國咨詢熱線: 156-3715-7963
當前位置:主頁 > 技術支持 > 病害圖庫 >

病害科普丨小麥白粉病

時間:2023-03-16 15:20:00 來源:未知 點擊:

       麥類白粉病分布于世界各產麥區,危害小麥、大麥及燕麥等,尤以小麥受害最重。小麥白粉病以前僅在我國冷涼潮濕的西南麥區發生較重。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各地耕作制度的改變,特別是有效灌溉面積的增加、化肥使用量的增大、矮稈品種的大面積推廣、種植密度及單產水平的提高,病害逐漸擴展到江淮、黃淮及全國主要產麥區,目前已在20個省(市、自治區)普遍發生,成為全國小麥生產中發病面積最大、危害損失最重的常發性病害。小麥受害后,可致葉片早枯,分孽數減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致減產5%?10%,重病田減產達20%以上,局部嚴重地區減產30%?50%,種植感病品種的田塊甚至絕產無收。
一、癥狀
       各生育期均可發生,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危害葉鞘、莖稈和穗部。通常葉面病斑多于葉背,下部葉片較上部葉片受害重。典型病狀為病部表面覆有一層白色粉狀霉層。組織受侵后,先出現白色絨絮狀霉斑,逐漸擴大并相互聯合成長為橢圓形的較大霉斑或不規則形的霉層,表面漸呈粉狀(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嚴重時粉狀霉層覆蓋葉片大部或全部,霉層厚度可達2mm左右。后期霉層漸變為灰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顆粒(閉囊殼)。霉層下面及周圍的寄主組織退綠。病葉早期黃化、卷曲并枯死。莖和葉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重病株通常矮縮,不抽穗。
二、發病因素
       春季是白粉病的主要流行時期,其流行程度主要取決于寄主抗病性和氣象因素。
       1. 寄主抗病性  小麥品種間對白粉病的抗性存在顯著差異。生產上廣泛栽培感病品種,少數抗病品種也因其抗源單一、而病菌生理小種變異速度較快而相繼喪失抗性,這是近年來白粉病發生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1)抗病性類型:小麥對白粉病的抗性有多種類型:①小種專化抗病性(低反應型抗病性):在病菌入侵后,寄主迅速發生過敏性壞死反應,表現免疫或高抗。這類抗病性由少數主效基因控制,其中有些基因在小麥全生育期有效,有些只在苗期或成株期起作用。小種專化抗病性是小麥抗病育種所利用的主要抗病性類型,它不易因環境條件變化而發生改變,但可因病菌生理小種或毒性結構的變化而喪失。②非小種專化抗病性(慢白粉性或遲白粉性):成株期表現明顯。具有這類抗病性的品種,病情增長緩慢。非小種專化抗病性由許多微效基因控制,易受環境因素影響,但一般不會因病菌生理小種或毒性結構的變化而改變,是一種較持久的抗病性類型。③耐病性:耐病品種根系發達、吸水能力強、光合效率高、灌漿速度快,可部分抵消病害造成的損失,在嚴重感病時,其產量損失顯著低于感病品種。
       (2)抗病性遺傳:在小麥品種與白粉病菌的組合中,寄主抗病基因和病菌致病基因存在基因對基因的關系。至今,國內外已鑒定Pm8、Pm21、Pm31等46個抗病基因,還有一些尚未命名的抗病基因。另外,還發現許多控制小麥白粉病成株期抗病性的數量性狀位點。
       (3)抗病機制:葉片窄而長且直立生長的品種發病較輕,因為窄長的葉片接受病菌孢子的面積相對較小,不利于孢子的附著,可降低病菌的侵染率。并且葉片直立生長,使株間通風透光良好,增加植株受光面積,抑制病菌孢子萌發。同時,在抗病品種上,病菌吸器小且少,形成遲緩,消衰快。另外,含糖量低的品種一般表現高抗或免疫,含糖量高的品種則多表現為感病或高度感病。
       2. 氣象因素  溫度、濕度和日照等氣象因素綜合影響病害的發生與流行。通常,冬、春兩季,特別是3月份氣溫偏高、降水量適中或偏少的年份,有利于病害的發生與流行。
       (1)溫度:溫度可影響春季病害始見期的早遲、潛育期的長短、病害發展速度的快慢及病害終止期的早晚。適宜發病溫度為15?20℃,10℃以下發展緩慢,在0℃左右的低溫和28?32℃左右的高溫條件下不發病。早春氣溫回升早且快,溫度偏高,病害發生早;后期早遇高溫,病害終止期提前,流行期縮短,流行程度減輕。反之,病害流行期延長,流行及危害程度加重。
       (2)濕度:高濕有利于病菌侵染和發病。適溫下,相對濕度≥70%有利于發病,但在較低濕度下,分生孢子仍可萌發、侵染,病害仍可發生并有所發展。另一方面,適量的降雨于發病有利,但如果雨水過多且集中,可沖洗掉寄主表面的分生孢子,并使病部表生菌絲變褐,表面黏結,減緩分生孢子的產生和傳播,反而不利于病害的發生與流行。
       (3)日照:病菌分生孢子對直射陽光非常敏感。春季發病期間,如陰雨日多,日照少,可加重發病。
       3. 其他因素  越夏區病菌初侵染菌量大,秋苗發病早且重;越冬菌量大,翌春病害較重;植株密度大、灌溉條件好、施肥(尤氮肥)水平高的田塊,植株生長過盛,組織幼嫩,易受病菌侵染,同時田間小氣候濕度升高,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發病重。但如果水肥不足、土壤干旱、植株生長不良,也會降低植株抗病力,誘發病害。麥棉套作田比純麥田發病重。
三、綜合治理

       小麥白粉病的綜合治理主要依賴于抗病良種的選育和利用,輔以化學防治和栽培防病措施。
       1. 抗病品種的選育和利用  各地已選育出一批免疫或高抗品種(系),其中絕大多數是抗病育種的寶貴資源,少數材料可在生產上直接應用。在利用高抗品種的同時,應加強對當地病菌毒性結構的監測,以便對抗病品種作出合理布局。
       2. 化學防治  多數地區提出的防治指標為病情指數1以上或病葉率10%以上。通常于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施藥,防治效果最佳。根據藥劑種類及其持效期的長短決定施藥次數。常年發病嚴重的地區,應加強對重點田塊(早播、密植、多肥、感病品種田)的保護。秋苗發病早且嚴重的地區,應于秋季或冬前用藥劑進行種子處理或施藥防治。
       3. 加強栽培管理  越夏區麥收后或于冬小麥秋播前要及時耕翻滅茬,鏟除自生麥苗。適時播種,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減少因早春小分孽發病而引發的多次再侵染。控制種植密度,以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減少感病機會。根據田間土壤地力適當增施腐熟有機肥和磷、鉀肥。南方麥區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田間濕度,北方麥區適時澆水,以促進小麥植株生長,提高抗病性。

(來源:《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在線客服
聯系方式

銷售熱線

15637157963

上班時間

周一到周日

公司電話

15637157963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