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各個部位均有發生。根據發病時期和發病部位可分為苗瘟、葉瘟、葉枕瘟、節瘟、穗頸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葉瘟、穗頸瘟最為常見,危害較大。
1.葉瘟 自三葉期至穗期均可發生。病斑類型可因氣象因素和品種感病程度等而異。
(1)慢性型:典型病斑。病斑呈梭形,最外層為淡黃色暈圈,稱中毒部;內圈為褐色,稱壞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稱崩潰部,葉細胞完全被破壞。病斑兩端的葉脈常呈褐色線條狀,稱壞死線。這“三部一線”是慢性型病斑的主要特征。天氣潮濕時,多在病斑背面產生灰白色霉層(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急性型:病斑呈暗綠色、水漬狀,多數為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正反兩面都能產生大量的灰色霉層。多在品種感病、適溫高濕及氮肥偏多的情況下出現。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現往往是該病流行的預兆。當天氣轉晴、植物抗病性增強或經施用藥劑后,急性型病斑可轉變為慢性型病斑。
(3)白點型:病斑呈白色近圓形小斑點。此類病斑多在顯癥時遇不利條件時發生。如果條件適宜,可發展成為急性型病斑,如果條件繼續不適,則轉變為慢性型病斑。
(4)褐點型:病斑呈褐色小斑點,局限于葉脈之間,多發生于抗病品種或稻株下部老葉上,無霉層。
2.葉枕瘟 葉耳、葉舌、葉環發病的總稱。病部初期呈污綠色,擴展后呈灰褐色,常引起葉片早枯和節或穗頸發病。
3.節瘟 發生于穗以下的第一、第二節位上。病斑初呈褐色小點,以后呈環狀擴展至整個節部,黑褐色。濕度大時,病部產生大量灰色霉層。后期病節干縮凹陷,易折斷,導致病節以上部分早枯。
4.穗頸瘟 發生于穗頸上。病斑初期呈水漬狀褐色小點,逐漸擴展呈褐色或墨綠色。發病早的多形成白穗,發病遲的癟粒增加,粒重降低,米質變差。濕度大時,以上發病部位均可產生灰色霉層。
此外,枝梗、谷粒也可發病,分別稱作枝梗瘟和谷粒瘟,癥狀與病穗頸相似。
二、發病因素
三、綜合治理
稻瘟病流行是病菌群體和水稻群體間在氣象因素與栽培因素影響下相互作用的結果。
1.水稻的抗病性 水稻4葉期至分蘗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組織的齡期而言,葉片從40%展開至完全展開后2d內最易感病;穗頸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d后抗病性逐漸增強,13d后很少感病。
(1)形態、組織結構及生理生化:水稻株型緊湊,葉片窄而挺,葉表水滴易滾落,可相對降低病菌孢子的附著量,減少侵染機會。寄主表皮細胞硅質化程度和細胞的膨壓大小及淀粉含量等與抗侵入和抗擴展能力成正相關。過敏性壞死反應是抗擴展的一種機制,在病菌侵入初期,寄主細胞迅速發生過敏反應,受侵細胞變褐壞死,入侵菌絲被限制在侵染點附近,甚至死亡。這是由于組織中的多元酚經多酚氧化酶氧化為醌,再與氨基酸縮合成黑色素所致。
(2)品種抗病性:在秈稻和粳稻中均存在高抗至高感的品種類型。除麗江新團黑谷不抗病外,尚未發現其他普抗品種和其他普感品種。具有廣譜和相對穩定的抗源品種有特特勃、卡列昂(Carren)、紅腳占、赤塊矮選和三黃占2號等。水稻抗瘟性多為顯性,少數為不完全顯性或隱性。迄今為止,全球至少鑒定出25個主效基因和10個微效基因。
2.氣象因素 在菌源具備、品種感病的前提下,氣象因素是影響病害發生與發展的主導因子。在氣象因素中,以溫度、濕度最為重要,其次是光和風。水稻處于感病階段,氣溫在20?30℃,尤其在24?28℃之間,陰雨天多,相對濕度保持在90%以上時,易引起稻瘟病嚴重發生;反之,如連續出現晴朗天氣,相對濕度低于85%,病害則受抑制。溫度不僅直接影響病菌孢子的萌發和侵入及潛育期,低溫對稻株抗病性也有明顯不利影響。在稻瘟病流行地區,低溫、多雨、日照少的年份稻瘟病發生重,這是因為在低溫、多雨、日照少的條件下,病菌繁殖快,產孢量大,侵染率高,病害流行速度快。同時,水稻光合作用減弱,生長慢,體內淀粉與氨態氮比例降低,硅質化細胞減少,導致抗病性降低。另外,多雨導致水稻體表結水時間延長,也有利于病菌的萌發和侵染。風的影響有雙重性,雖對病菌孢子的釋放、傳播有利,但地表風速超過1m/s以上時,稻株體表不易結水,反而不利于病菌孢子的萌發和侵入。
3.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技術既影響水稻的抗病性,也影響病菌生長發育的田間小氣候。其中,以施肥和灌水尤為重要。氮肥施用過量會導致稻株體內碳氮比下降,游離氮和酰胺態氮增加,硅質化細胞數量下降,氮肥施用偏遲會導致稻株戀青披葉,有利于病菌侵染。另外,長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壤缺氧,產生有毒物質,妨礙根系生長,也會加重發病。
防治稻瘟病應采取以選育和利用抗病豐產優質良種為中心,科學栽培措施和化學保護為輔的綜合治理措施。
1.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 針對水稻品種易喪失抗瘟性的特點,用特特勃、卡列昂、紅腳矮、赤塊矮選等抗病譜廣、抗性穩定的品種作親本雜交,培育新品種。用遠源雜交方法擴大品種遺傳基礎,或將更多的小種專化抗病基因聚合進豐產品種中,培育非小種專化抗病品種。抗不同小種的水稻品種多樣性混合間栽,不僅增產,而且對感病品種的稻瘟病控制效果達80%以上。
2.加強肥水管理 科學管理肥水,既可改善環境條件,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又可促使水稻健壯生長,提高抗病性,從而獲得高產穩產。注意氮、磷、鉀配合施用,有機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適當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礦渣、窯灰鉀肥等),施足鉀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施肥。硅鎂肥混施可促進對硅的吸收,能較大幅度地降低發病率。綠肥埋青量要適當,適量施用石灰可促進其腐爛,中和酸性。冷浸田應注意增施磷肥。水的管理應強調分蘗前期以前和孕穗期以后淺水勤灌,生長中期干干濕濕,以干為主。
3.化學防治
(1)種子消毒處理:結合浸種催芽,用10%401抗菌劑1000倍液浸種48h,或25%咪鮮胺乳油2000?3000倍液浸種24?48h,可兼治多種種傳病害。
(2)噴藥保護:針對感病品種和易感生育階段,結合田間病情和天氣變化情況,適時施藥防治。本田防治葉瘟,在天氣有利于病害發生的情況下,稻株頂部3葉病葉率為3%左右時及時施藥。防治穗瘟,應在破口至始穗期施第一次藥,然后根據天氣情況在齊穗期施第二次藥。每公頃每次可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375?450g對水900kg噴霧。其他有效藥劑有春雷霉素、稻瘟靈、咪鮮胺等。
(來源:《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來源:《中國農作物病蟲害》)